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初探
2015-04-29郝逸尧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在美学观念、旋律、和声以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以解析普罗科菲耶夫如何在创作中突破传统、展现个性,让作品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从众多俄罗斯钢琴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久演不衰、愈久弥新。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个性创新
普罗科菲耶夫(1891.04.23~1953.03.05)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其一生创作了多部歌剧、舞剧和交响乐曲,其中9首钢琴奏鸣曲越来越受到广大钢琴演奏者的喜爱,很多研究者也愈发对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比如名扬天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宝石花》等都是其经典著作中的优秀代表。这些流传至今的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长河散发出弥久日新的光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创作者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和勇于革新的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的分析,探讨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和开拓精神。
一、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特征分析
(一)旋律
如果说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那么普氏旋律便是其钢琴奏鸣曲与众不同的关键因素。普氏旋律与传统意义上的旋律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不是正规旋律,然而正是这种非旋律式的普氏旋律才能将放荡不恭的形象和战火纷飞的场面恰如其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将普通意义上的非旋律进行横向展开,并将这些展开的音调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看似跳跃性极大、实质上存在某种潜在关联的特殊旋律,普氏旋律将音程的连贯性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旋律早期,主要借助较短的模进音组来构成旋律,即以自然调式为基础,通过两三个音构成其主题动机,然后形成一系列的模进,由此构成其独具特色的阶梯式旋律线条。比如在第一首奏鸣曲中,普罗科菲耶夫就没有根据寻常的声乐特征去构思旋律,而是从声乐化的旋律中将器乐旋律独立出来,并借助参差不齐的转折和连续跨八度的大幅度跳跃来塑造直率、活跃、粗狂的艺术形象。从其旋律的早期创作手法中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在青年时期是极具活力、健康向上的青年,其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当时颓废的资产阶级所望尘莫及的。
到了晚期,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岁月的沉淀,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奏鸣曲时运用调性频繁的转换形成具有十二音性的旋律,增进了其作为长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普氏旋律少了些许年轻时的激情和冲动,变得更加沉稳、大气。
(二)和声
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音乐史上迎来了巴洛克时期,音乐思维在20世纪初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涌现出大量的新派钢琴演奏家,他们的创作思维不同于近代“印象主义”鼻祖德彪西在和声创作中所追求的心旷神怡和优雅,他们将不协和音解禁出来,创作思维更加大胆、自由。普罗科菲耶夫在这种浪潮中,虽然也反对陈规旧套,但是他却独具匠心地将古典和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对和声词汇进行了有创意的革新。
首先,普氏和弦极力强调中心和弦的主导地位,一律杜绝任何损害它的企图,他在创作和弦时主要运用简单的三和弦、非三度结构和弦以及复杂的(非)三度结构和弦,这些不同类型的和弦色彩与传统终止法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普氏和弦复杂与简练、稳定与波动共存的独特风格。此外,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和弦时还经常借助背景色彩,把和声与旋律线条进行有规律地组合排序,形成别具一格的色彩化和弦,这点与德彪西借助色彩和弦营造光影之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区别在于印象派的色彩背景和弦比较淡雅柔和,而普氏色彩化和弦因平行三全音的使用显得更加粗狂豪放,比如其第二首奏鸣曲第三章便是这种色彩化和弦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和声创作中,普罗科菲耶夫充分利用和声语法与和声功能的不确定性,灵活运用其多义性特征将和声进行突然转调,由此形成普氏独树一帜的“错音风格”,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和声的表现力,而且其灵活性和新颖性使其被广泛运用到后期钢琴奏鸣曲中,受到创作者的青睐和推崇。
(三)演奏风格
在普罗科菲耶夫眼中,钢琴不仅仅是一架能够弹奏出各种曲调的乐器,它更像是一个能够讲述故事、展现个人情感的朋友,他利用钢琴具有穿透力的声音特点,结合琴键触击的不同方法,揉和打击乐的特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敲打演奏风格。因此,普氏钢琴奏鸣曲的音效往往都偏向于刺激、尖亮,这充分反映出普罗科菲耶夫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大胆革新的胆略。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三首奏鸣曲尤其体现出这种演奏风格,通过这种敲打营造出一种“鞭打”的音效,同时借助模进音级和同音重复的艺术创作手法将战争的“罪恶”赤裸裸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比如第六首奏鸣曲中的第一章便运用这种演奏风格将侵略者的残暴以及人们对战争和入侵者的仇恨完全刻画出来,副部主题双手交错,左手不运用任何和声色彩,用弱的力度凸显人们在最初面对战争时处于茫然无力的状态,之后逐渐强烈的敲打乐又将人们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展露无遗。
二、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在普罗科菲耶夫众多钢琴作品中,虽然不同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战争时期、苏维埃时期与青少年时期所创作的出发点和立场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思维和蕴含的色彩都会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来看,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色彩和结构呈现出来,无一不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普罗科菲耶夫从创作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就融入其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资产阶级艺术所流露出来的颓废倾向截然不同,使其在主流艺术中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些所谓“小众边缘”艺术作品给了人们更多的强大力量,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蕴含着的青春活力激荡着人们的心灵,纯朴明朗的童话故事让人们憧憬纯粹的爱情,而嘲讽批判的作品更加深刻入木。笔者将其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概括为以下二点:
(一)俄罗斯民风贯穿始终
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虽然一贯坚持革新的态度,勇于打破陈规,但是在其吸收西欧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俄罗斯民风一直贯穿其作品的始终,尤其是在其成熟时期的著名作品中,俄罗斯民风更是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和优势。这充分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为自己从属于俄罗斯文化而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即使是在创作迷茫期,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俄罗斯艺术家的身份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普罗科菲耶夫在俄罗斯音乐文化史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丰富了俄罗斯璀璨的音乐艺术宝库。
(二)个性特征鲜明执著
在坚持个性方面,普罗科菲耶夫在俄罗斯作曲家中可以说是最执著的一个,这种鲜明的个性甚至被人误解为“纯熟至极的搬弄技法”,让人无所依从,在作品中感受不到创作者的任何情感痕迹。普罗科菲耶夫在各种批判声中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穷其一生地顽强追求音乐创作上的鲜明个性,从表现手法到情感表达、色彩渲染等方方面面进行大胆革新。普氏的独特个性和所有创新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完成,需要我们反复演奏和聆听才能真正体会其独特气质之所在。
总而言之,正是普罗科菲耶夫坚持上述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才使其作品经受住各种批评和考验,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欣赏。我们有理由相信,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被纳入到俄罗斯经典音乐宝库确属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王振龙.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龙华云.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翁怡.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解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160-163.
[4]王绍华.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作者简介:郝逸尧(1995—),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及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