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衰落成因及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2016-11-30徐涛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制度设计

徐涛东

【摘 要】中国地方戏曲有100多种,其中大众比较熟悉的有安徽黄梅戏、上海沪剧、江西高安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潮剧等,除京剧有国家重点扶持外,其它地方戏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不是很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财力和制度上的支持,在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新媒体上更是少见到传播,而在全国大中小学引入课堂的或是艺术素质教育都是外来泊品,例如音乐剧、流行歌舞、还有各类音乐的风格表演方式,一时间中国地方戏曲这种在上世纪80年代还很兴旺的民间艺术,几乎被人们淡忘了,究其原因这里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一种上千年的民族文化现象短时间几乎消亡那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倒退,对民族文化自信、自尊、繁荣强大也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政府政策层面应有大作为和引领,在财政、制度设计以及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应有顶层设计,这样才会让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得以延续,让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人们心中有影响。

【关键词】高安采茶戏;衰落成因;文化保护;制度设计

本文试以中国地方戏曲江西高安采戏为例来阐述地方戏曲的衰落内因与外因,以及试分析地方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的导向及提出制度设计方向。

一、江西高安采茶戏的溯源及建国后的发展

高安设县有2000多年历史,高安自古灯彩盛行,其中丝弦戏就源于民间灯彩,后融入当地锣鼓戏及民间采茶小调结合演变,民国开始兴起,广为流传宜春地区。1949年建国初期后一段时间,高安采茶戏迎来了繁荣的最好时期,期间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首次奉调上庐山为中央全会献演了传统小剧《四九看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直到1966年6月“文革”运动开始,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干事惨遭迫害,一批剧本和原始艺术资料全部烧毁,解散剧团,演职员全部下放农村劳动,高安地方戏曲事业遭到了彻底的摧残,至到文革结束,过去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得到平反,许多创作的优秀作品得到了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大奖,文革后的一时表面繁荣也正是地方戏曲走向衰落的开始,由于10年的荒废,观众民间艺术素养缺失断层,创作者传承偏离,音乐风味特点内涵逐渐缺失,这也正是导致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走向衰落的内因。

二、中国地方戏曲江西高安采茶戏衰落内因分析

现举例江西宜春地区文艺学校81级采茶班学生毕业后工作状况来浅谈这门地方戏曲的衰落轨迹内因的必然性。

江西文艺学校宜春分校,属于省地级公办学校,中专学历,创办的初衷是为培养地方特色的采茶戏剧种储备后续人才力量,从宜春地区下设十几个县市招生,总设一个班,学费全免,学制4年,为中专学历,学员总人数为41个学生,男女生各半,学习主要课目是高安采茶戏剧种,学科设制完全是以戏曲舞台表演的所有要求设计包括乐队编制等,专业细分为有: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第一学年所有学员戏曲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开始细分戏曲特有的表演角色行当,方向更为明确,专业导师一对一传帮带方式指导,第三学年,引入传统戏曲剧目实践教学,类似于现在的高职高专的职业化强调的实践教学特点,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第四年,走到社会真正在各地舞台上演出实践学习,类似于现在的高职高专的顶岗实习学习阶段,对外演出公开售票,所得除学院留一部分外,学员有一定的报酬补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后来国家教育部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这种职业化教育早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有实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二元体制”教学最为成功,也是世界最好的职业教学模式,为德国的产业立于世界前列功不可抹,所以可以说江西宜春艺校当年这样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模式,这批学生也是非常优秀,在传承地方戏曲文化艺术,在导师的细心培育下,加上天资很好,都是在初招生时,考官精心挑选,百里挑一,那么这样一个班的好学员为什么会拿来分析高安采茶戏衰落的内因来举例,问题出在了地方政府政策的偏差,1984年毕业,本届有学员41个除一人留校外,全部留在宜春市成立一个“春晓艺术团”,很奇怪的是这个团的总导演却是话剧导演,之前没有导过戏曲剧目,更了解地方采茶戏剧种,之后没有再排有一个当地有特色的地方采茶戏剧目,人才严重浪费,当地政府对传统戏曲否定,漠视,撤编改制不加重视,这是一种文化摧残,不到三年至1988年“春晓艺术团”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当地政府撤编宣布解散,直接导致后继无人,辛苦培养四年的学生,用了纳税人血汗钱办的学校,没有立足弘扬本地特色戏曲艺术,没有鼓励创作,而去做一些违背艺术传承发展规律的决策,无异于自毁长城,这种种现象就是中国很多地方戏曲衰落内因的缩影。

三、中国地方戏曲江西高安采茶戏衰落外因

随着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外来的音乐艺术表演文化的冲击,以及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出现,有很多艺术形式供人们观赏,有韩国流行歌舞,舞台音乐剧、‘我是歌手等大型才艺综合娱乐节目,还有最近流行的各种真人秀节目,以及现在新媒体手机微电影等等这些都是占据人们的时间,眼球。这么丰富的快节奏的节目,而且随时随地就可以拿起手机收看,这种在新时代信息科技发达的外因面前,加上之前内因的铺垫直接导致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全盘溃败,差不多就要送进博物馆供人们怀念了,负面效果是目前中国学生开口只会唱所谓的爵士、黑人说唱音乐、90后的学生有些从未听过一段戏,更不知戏曲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只关心韩国歌星,只要出新曲都会唱,试问这样的民族哪还有什么文化自信,哪里有自尊,哪里有未来。

四、地方戏曲的文化价值保护的重要性及政策扶持制度设计

无论是国剧京剧还是地方戏曲剧目,都在宣扬美好积极的爱情观和人生哲理,宣扬真善美,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天仙配》、《孙成打酒》颂扬美好爱情,净化人们的心灵都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包青天》、宣扬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等等,舞台戏曲的表演形象生动,爱憎分明,加上优美动听的唱腔,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对人们都有不可替代的美育教化,因此在政策扶持制度设计应有所重视,例如一、应有一定的财政编制,解决生存后顾之忧,留住人才,二、招集散落四周的曾经受过地方戏曲专业学习的人员,招集起来以一个包括财政,教育系统来组织一个宏扬传统文化的项目工程,像美国在上世际80年代,为推动歌剧发展,钮约大都会歌剧院600名演职员,有400名同时属于教育部的员工,除了演出之外,教育部员工就分散在钮约市和钮约各个州的中小学去辅导学生开展歌剧的创作与排演,成效甚高,到现在培养了一批歌剧艺术家,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良好的听众和观众群体,那就等于是培养了未来的文化市场,所以中国地方政府和教育部们应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育方式,要引领把戏曲艺术带进中小学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有序,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的宝贵传统地方特色戏曲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自信打好群众基楚。

参考文献:

[1]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8

[2]刘正维.戏曲腔式及其板块分布论[J].中国音乐学.1993.4

[3]廖红.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江西师范大学论文数据库.2009.6

[4]邹萍.高安采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教师博览-科研版.2009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制度设计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务实精神合理创设容错机制
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