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

2015-04-29章迪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要】自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现实主义戏剧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戏剧,五十年代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师法苏联,戏剧界全面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现实主义戏剧的观念和手法逐渐成熟。本文主要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介绍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斯氏体系和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探寻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在具体的典型剧目中所体出的斯氏体系思想。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体验派

“五四运动”时期,俄国戏剧文化开始影响我国,并对我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简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是建立在他的“有机天性”理论上的。他认为,人的天性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是生存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演员化身表演的前提,因此,斯氏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设身处地地“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彻底化身为角色。同时,斯氏非常重视演技,为此而提出了一套关于演员形体和发生训练的方法,体系并不完全排斥表演中的即兴创作,甚至将其看作是演员创作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培养到舞台实践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影响及于全世界。

二、斯氏体系和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之间的关联性诠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壮大,既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又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一)斯氏体系的发展与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有着类似的社会背景

斯氏体系的萌芽于19世纪俄国无产阶级刚刚走向历史舞台之时,那时传统宗教意识以及资产阶级腐朽艺术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肆意摧残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迷惑观众的认知。上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三座大山变本加厉的剥削压迫,使得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日趋下降,国家的命运在风雨飘摇,戏剧也就成了宣传政治主张、教育民众以及改造社会的工具。

(二)斯氏体系和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又是相辅相成的

斯氏体系继承并发扬了欧洲戏剧的重要理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虽然不属于体验派,但是其中很多演艺的方式方法以及表现手法和斯氏体系一脉相承,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们再向后辈演员传授各种表演程式的同时,一方面强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学习程式,坚持练功;另一方面又强调演员必须要认真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梅兰芳曾强调演员和角色要做到“难以分辨”,“仿佛他就是扮演的那个人,同时,台下的观众看出了神,也把他忘了是个演员,就拿他当作剧中人”。到了这种演员和剧中人难以分辨的境界,就算演戏的唱进戏里去了,这才是最高的境界,这种表演理论正是地地道道的体验派的主张,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与斯氏体系想通之处。

三、中国现实主义典型戏剧的解析

(一)中国现实主义经典作品《茶馆》的概况

《茶馆》写了旧中国三个时期:从清末到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指使封建军阀进行割据、混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爆发前夕。五十多年来,有名有姓的上场人物七十多个,虽然乍一看剧本存在松散的缺陷,实际上各个时期都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来龙去脉,历历分明,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一番经历,一个故事,最后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即那个时代的故事。

(二)二者结合的透视

1.《茶馆》剧本概述

从整个剧情看,作家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深度刻画,来体现时代的主题和思想,运用了“体验派”的表演技巧,又添加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特有的表现手法手、眼、身、步的动作以及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也包含了唱、做、念、打等方式。将斯氏体系中的体验式的表演技巧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表演技法相结合,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言语等细节的描述,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的场景,同时更加注重美的形式的体现,把这种美的体现形式进行筛选、沉淀,形成一整套的表演规范。

2.体验派和表现派结合的作用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派和体验派两种不同表现手法的精华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剧的内涵和表现力,增强了舞台的感染力,将戏剧表达的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形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特有的优势,对中国戏剧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力。

以接近生活形态的方法来表现现实的内容,呈现出了一种与传统戏剧不同的美学风格,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在中国戏剧的部分戏种中,借鉴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引进西洋乐器,这些改革突破,无疑扩展了戏剧的表现力,形象直观的表达了人们的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讲究写意,也就是虚拟的手法,这在斯氏体系中也有相似的介绍,后者强调要把戏剧想要制造的幻境完整而忠实地制造出来,圆满完成剧作的“任务”,而中国戏剧从实事、实境、实物和自然形态的言动中解脱出来,这是在斯氏体系所要求的意境之上的更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戏剧的传承和创新,不做“拿来主义”者。这样既丰富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文化的内涵,也提高了戏剧剧目的整体水平,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坎坷曲折,经受了很多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但是从历史的整体进程来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于上个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为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戏剧的产生开创了先河,同时也给予了极大地理论支撑,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家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段丽.从《戏剧研究》看中国剧坛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接受[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02:35-44.

[2]童道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我们[J].艺术评论,2013,04:

51-54.

作者简介:章迪(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单位: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骄傲的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新中国70年戏曲现代化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