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内涵、特征与研究意义
2015-04-24杨永庚
杨永庚
摘 要:“鱼化龙精神”是民办高等教育兴起以来,化鱼成龙,是西安外事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海纳性和超越性。文章以西安外事学院的鱼化龙精神为研究议题,探讨了当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并重点剖析“鱼化龙精神”的包容性与超越性特征,以及对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鱼化龙精神;民办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8-03
如同人们现在常常谈及的中国精神一样,这里所谈论的“鱼化龙精神”即西安外事学院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在近年来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关照的主题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学。不仅表现在它浓缩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对于拥有2000多名教职员工和毕业以及正在就读的16万名学生的西安外事学院来说是真正化“鱼”成“龙”了。这种现象决定了观照“鱼化龙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构建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一、“鱼化龙精神”:现实及其彰显
“鱼化龙精神”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民间兴学传统得以恢复和社会市场化程度日趋加深的条件下民办教育的迅速兴起,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民办教育家顺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形势,看准多种所有制在高等教育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由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产物。发迹于1992年创办的西安外事学院所在地鱼化寨的“鱼化龙”精神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是汉武帝为其女儿雨花公主设建的祭天之地,大凡在此一拜的学子都能金榜题名,通达仕途。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鱼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经过裂变升华,其中那些经过与命运抗争过程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否则就被淘汰。身为地位卑微、默默无闻的“鱼”,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吸收各种精华,最终会变成一飞冲天、万众瞩目的“龙”。
西安外事学院创办初期,董事长黄藤就提出“处鱼化龙之地,为鱼化龙之事,寄鱼化龙之望”,这是第一次明确关于“鱼化龙精神”的表述和阐述,它把办学理念与鱼化地区独特地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西安外事学院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符号和图腾,成为办学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寄托和心理暗示,甚至成为寻求文化创新的生长点,西安外事学院于是以“鱼化龙”传说为设计元素立意追求一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鱼化龙”精神。从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说,伴随学校有计划、持续有效使用教育的力量,学生的人格和社会行为模式自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每个人都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成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都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彩。
理解一种精神的现实性,首先涉及承认还是不承认人群共同体存在某种集体的或共同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反映出集体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可以转化为一种共同的集体活动行为。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除了个体意识,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关于“这种东西”,迪尔凯姆用“集体表象”来表示,韦伯用“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恩格斯用了“动机”这样的词语论述,与此相应,外事人的精神世界在整体上所发生的变化,他们称之为所谓“鱼化龙精神”。不管说法有多大不同,其实质内涵是一样的,那就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其现实性或者真实性体现在,一是鱼化龙精神是一个特殊地区的“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精神总体的组成成分和重要来源之一,它反映了西安外事学院的基本社会心态、精神感受与情绪氛围。这种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制度表现、心里情感、行为习惯等方式,浸透学校的肌肤,铭刻到这所大学的骨子里。二是“鱼化龙精神”是西安外事学院在民办高等教育这个领域里所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使它得以锤炼形成、得以积累、也得以建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在中国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下西安外事学院积累的特色经验决定的。三是“鱼化龙精神”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精神状态,它本身是多元的、复杂的。虽然个体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但“鱼化龙精神”已经演化为西安外事学院的一种整体社会心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望,是西安外事学院的期求。它是建立在深厚中国文化底蕴上,有中华文化的根,20多年来得到了西安外事学院的认同,莘莘学子的发展应验了“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
这种精神给了这所学校巨大的发展动力,使之由创办初只是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发展到如今拥有近3万在校学生的普通本科教育,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成就被誉为“西部教育传奇”;学校的成功发展模式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列为教学案例。如今“鱼化龙”精神不仅在西安外事学院校园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由于西安外事学院学生毕业而走上工作岗位把“鱼化龙精神”带到了祖国各地乃至国外。
二、包容性与超越性:“鱼化龙精神”的特征
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特征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在现时西安外事学院的微观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即人们所说的“鱼化龙精神”中,以及在这种变化背景下西安外事学院的精神转变及迅即和巨大的人格变化,是西安外事学院群体的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人的自身特征。考察“鱼化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一方面说明“鱼化龙精神”是几年学生受教育的精神感悟,是西安外事学院共同体现和尊崇的精神;另一方面是群体“翻转”带给师生员工的精神烙印,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和融合中培育的共同精神。“鱼化龙精神”的包容性体现在。第一,对世界文明的包容。“鱼化龙精神”从发轫到成熟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积累、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安外事学院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若干特色大学脱颖而出,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西安外事学院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转型与外部世界的这种相伴而生、相互交织的现象,提出了“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海纳百川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从2003年开始起,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留学生来校就读,学习汉语及专业课程。这种现状使西安外事学院始终处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之中,他们对新文化的接触而产生的开放多元以其基本精神而最显著地表现出来,因此完全可以将西安外事学院形象地比喻为文化上的混血儿。第二,对主体的包容。西安外事学院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著名学者的学术实践和价值追求中发掘、总结、研究、归纳和凝练富有自身特色的“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办学理念,做到既面向外事全体学生,整合他们的价值共识,又反映他们的心声。在任何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都往往是一面鲜明反映该国历史与民族性格的镜子。正是如此,作为名副其实的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学生相对于它的文化背景来说,眼界更加开阔,智力更加聪明,个人更具有理性观点个人,重视精神价值的理性行为是他们行为的主要模式。
超越性也是“鱼化龙精神”其本质特征之一。这体现在,一是提升学生的能力。西安外事学院立足国情,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确认识“人才培养”的内涵,又立足校情,深入扎实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改革,与时俱进,将国际化教育、创业教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起来,打造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始终从现实的市场需求确立科学的规模质量观,着力推进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内涵式发展,强化和持续推进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学生在这里的四年所经历的学习或者受教育生活,不仅是他们年轻时的重要经历,而且是他们自豪一生、愉快一生的资本和宝贵财富。“高校对于人成长的意义,是因为它能够使人们脱离无知、野蛮和愚昧,使人们能够变得高尚、文明和通达,使人真正的成为人。不在于他们的‘有用,而在于他们的‘有意义”[1]。西安外事学院所培养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毕业后在工作中进入角色快,多数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正如李庚其所说,“西安外事学院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西安外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总是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就是最好的证明”[2]。
二是培育健全人格。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上具有明显的二元性,或者说它的两极化特征更为鲜明。精神世界的二元性既为师生员工精神世界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着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健康成长而对这之中的积极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张扬和对消极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抑制。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学生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原有的传统和生活目标而内心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但却不知道新的目标和规范在哪里。而西安外事学院坚持从本校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实践出发,善于从校史、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教风、学风等各种文化载体中,在师生员工中建立起“爱校、感恩、责任、奉献”的大学人文精神,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靠“鱼化龙精神”的具体化打造出了一条中国民办高校生存、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路子。
三、“鱼化龙精神”的关注价值与研究意义
“鱼化龙精神”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西安外事学院所认同和接受的大学文化,进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新制度、新模式。但遗憾的是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基本上源自西方,今日的西方大学以英国的牛津与剑桥风格、德国大学模式和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模式为代表,它只不过是随着从西方开始的现代化进程向全球推进而开始获得其普遍意义的,但最终使得他们的做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普世意义。中国古代的大学亦同样深厚,但在当今中国有名的学府却很少,特别是民办高校。西安外事学院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对自身文化的过往、现实和发展趋向有着明确的体悟和感知,在充分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始终重视对办学活动从经验教训到理论概括的总结。正是出于这种理论意识的自觉,建立在特殊性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话语体系和许多做法才能获得精神意义或文化价值,所以以“鱼化龙精神”为研究议题,既为构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了现实的契机,也有助于最终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世界一流大学大都伴随国家的强盛和民族崛起而产生,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来引领国家的发展。如果说“鱼化龙精神”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并不意味着外事人及其精神世界只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者”,教育心理学是从揭示人们精神世界转变的特殊意义而解释人们行为具备的普世意义。这就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鱼化龙精神”的本质,且这种精神对于拥有数千万学生的中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种精神也引导着这个学校的方向,孕育出西安外事学院师生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作为文化品位高的开放课堂的西安外事学院“鱼化龙”大讲堂对这种精神正在用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方式进行不断学术提升,已有于丹、吴天明、芦苇、陆川、刘墉等40余位文化大家开坛讲学,努力营造具有西安外事学院特色的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
但是,和中国精神一样,“鱼化龙精神”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或者说具有某种普世价值。这首先是对那些和西安外事学院一样具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历程的大学来说,西安外事学院人所经历的精神世界的变化表明,大学应当成为充分体现文化自觉的场所,自觉承载起自己的文化使命,西安外事学院的经验或许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经历提供一种借鉴或参照,在未来的发展中保存并扩散开来。其次,事实上,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民办大学,发挥其典型示范和核心辐射作用,可以此带动民办普通高校阵营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经验及做法都具有某些普遍性的因素,但不少人却习惯用在公办院校形成的理论图式解释民办高校的经验现象一样,在民办高校形成的理论图式,也完全具有解释公办高校的经验现象的可能,他们之间有许多共通性。“鱼化龙精神”的独特性和普世性,决定了将“鱼化龙精神”置于高等教育学或整个社会科学关注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
就“鱼化龙精神”自身的意义而言,关注“鱼化龙精神”,就是要确立西安外事学院自己创立并迅速给予自身极大影响的精神的内在价值,并由此彰显西安外事学院文化世界的普遍价值;要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心态世界和情感体验,以真正富有个性的办学,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要从精英式的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世界,关注西安外事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要从以宏大叙事来描述、理解和统摄一切的教育领域转向微观的办学单位。
就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关注、研究“鱼化龙精神”的价值,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进步,不仅影响到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影响着中国整个教育事业,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升、转变为教育资源,这无论对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具有现实推广意义;二是西安外事学院的迅速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影响至深的“鱼化龙精神”,使学者们意识到,对这种教育模式和大学精神的认知,已成为要建立一套有特点的高等教育理论经验的来源;三是每一所大学都在强调要培育大学精神,但不少大学对其大学精神是什么往往缺乏深入的研究、思考和科学的凝练、概括,共性多,个性少,而西安外事学院的“鱼化龙精神”独具个性。以上问题的研究和推广,对其他学校有“样本”意义。正如外事董事长黄腾所述,“与其每年花上千万元用于招生宣传等,不如花百八十万元经费研究大学定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这样一笔经费,足够资助若干研究课题,出版几本专著,其受益面不只是一所高校,而是惠及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3]。
总之,描述与记录、研究和应用“鱼化龙精神”,当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学家的必修课程。如果能够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议题,且将其具有普世性的一面与整个普遍性的行为律则理论相衔接,在中国创建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黄腾.学校教育基本功能新探[J].教育研究,2006,(5).
[2]李庚其.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序二[C]//黄腾.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5.
[3]潘懋元.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序一[C]//黄腾.中国民办教育思考与实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