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2016-11-07高健王玉华
高健+王玉华
摘 要: 强硬的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基石,大学精神对高校软实力的塑造具有引领性和凝聚力。文章明确高职发展目标,厘清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高职办学特色四个方面全力提升大学精神水平是高职院校丰富内涵,集聚实力,实现发展目标的最终要义。
关键词: 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 软实力 必要途径
高校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精神、治学理念、传统特色、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高校软实力反应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更能反映高校的内涵与潜力。大学精神与大学软实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支撑,以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塑造强硬软实力是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精神凝聚文化精髓,彰显特色内涵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是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大学精神是对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国家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传承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因为大学发展历程和历史积淀不尽相同,所以大学精神各有差别,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不长,底蕴不足,但是良好的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同样重要。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各类型高职院校应需而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作为高校灵魂的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成熟度还需提升。一所没有良好大学精神支撑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是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内涵,增强办学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高职院校的魅力成色取决于内涵水平,而办学内涵的提升需要大学精神的支持。欲在高职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寻求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发展的吸引力。培育良好的大学精神,不断增强软实力,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有利于高校科学育人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弘扬时代正能量,有助于校园人文环境的提升。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正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文化校园的建设,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育人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成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大学精神的支持。
三是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高职院校在“通才”和“专才”的选择中,必然是要培养专职一线服务应用型人才,相较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境界才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育人的最终极目标。一所拥有科学合理、特色鲜明、为人称道的大学精神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具有先天优势。
由此,高职院校培育良好的大学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利于增强自身软实力,提升综合办学水平。技能培养和人文熏陶必须有机结合,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人文情怀、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在学好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软实力”,从而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赢局面。
二、软实力建设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提升的核心要义
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理想、价值、目标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是高职软实力的提升的必备要素。当代,大学软实力提升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核心议题,对于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校固有的硬实力是塑造软实力的基础,强悍的软实力又对高校综合实力的增强起着支撑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传统大学有明显区别,但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大学精神是高校软实力是否够硬的核心,大学精神的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与大学内涵的匹配程度。大学必须具备较强综合实力,才能保证强大生命力与竞争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
“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是大学精神的最核心内容。高校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是校风学风、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特色内涵的集合体。高校软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先的办学精神、合理的发展目标、丰厚的人力资源、领先的专业设置、科学的教学管理、浓厚的校园文化、完善的运转体制,都是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坚持本质要义,走特色大学精神引领之路
高职院校较之传统大学有独特的发展历史,是一种“先天不足”的教育形式,且在办学目标、教学模式和管理工作中都有明显差异。虽然在教学和管理上很大程度照搬了传统大学的经验做法,但相形见绌之下的劣势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努力,这直接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发展迟缓,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阶段,并未能真正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经济的检验。高职院校在大学精神方面普遍内涵不足、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软实力不强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硬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校“产品”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与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必然要主动变革,迎合发展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发展必须有的放矢、坚持本质。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都区别于传统高校,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不对称优势。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办学目标、地域文化、特色大学精神和自身优势等条件明确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明确用什么样的精神引领建设。
一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从自身规模和综合实力入手,确定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纵向上,要确立高校发展成为区域性、全国性还是世界性的目标。高校的办学终极追求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成色,方向目标不一,学校发展动力和质量也参差不齐;横向上,要明确定位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和服务对接的行业、领域,只有选准发力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学校育人质量的最优化。
二是匹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常意义上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基地,“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和后劲,尤其不能单纯为了生源、生存继续走从“专才”向“通才”妥协的老路。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三是培养有灵魂、有情怀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必须有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高职学生在学好技术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要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必须积极向上,起到正能量引领作用,并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培育特色大学精神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特色大学精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不断融入,建设自身特色校园文化,体现时代属性。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集合体,是一所大学精髓传承的表象。因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发展目标等因素的不同,每个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确有差别。但是任何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必须紧跟国家政策,符合时代精神,特别是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高校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要求时,既是贯彻执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特色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培育良好大学精神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传承和弘扬文化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努力为之。大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教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不断发展的,有其特定的区域性和时代性。“五美四有”、“温、良、恭、俭、让”、“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都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应有之义。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顺应时代要求,更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新时代精神财富融入大学精神的培育中。
同时高职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增强创造力。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不仅应该包含批判精神和创新思想,而且要内涵责任、担当、乐观、自信和奉献的精神。有了特色大学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才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融合地域历史与文化,培育特色大学精神。
一所城市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与贡献,城市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地方大学的推动,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精神与城市地域文化的契合度。反之,一所大学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某些地方高职院校较之综合性传统大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所处地域的全方位支持。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进程中,务必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融入其中。城市文化软实力强硬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高校资源的支持,同样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更需要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贡献。
(四)呈现高职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培育特色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高职办学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特色教育模式融入大学精神的孕育和发展中。
大学精神内涵的校风、教风、学风要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等特色亮点,使之凝练升华到大学精神内涵中,从而发挥高职大学精神的引导力,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理实一体、注重实效、合作双赢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樊明成.论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77-80.
[2]许瑞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大学精神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11-15.
[3]刘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64-67.
课题: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大学精神培育在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中的作用发挥研究”(项目代码:2015JYDJ-YB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