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6-12-19王新鑫
王新鑫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高校首当其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要想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真正达到预期成效,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放在提炼、践行大学精神内涵的大背景、大框架下施行。此文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才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91-02
育才造士,教育之本,作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高校,肩负神圣使命,所以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高校必须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够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近日,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同意将淮阴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改革列入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批复》,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伴随着学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淮阴师范学院迈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一、提炼大学精神,滋养青年灵魂
1.挖掘历史资源,形成大学精神。作为周总理故乡首所本科院校,淮师对周恩来精神的呼唤、追寻、践行从未停歇,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大学精神和理念,孜孜不倦、追求无悔。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支持下,学校自1998年起开始周恩来班创建活动。18年来,全校共有2000多个班级10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创建活动,168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称号,15个班级被命名为江苏省和淮安市周恩来班。2012年,淮师成立全国首个周恩来青年读书会。今年年初,学校设立“周恩来精神育人工作部(处)”,统筹安排全校师生的“灵魂工程”。
2.深化大学精神,形成持续活力。学校的“周恩来班创建活动”荣获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2年11月,江苏省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发通知,向全省高校推广淮师创建周恩来班经验。2013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创建周恩来班现场会,向全省推广“淮师模式”。周恩来精神已经化为淮师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行为,代代淮师人潜移默化地追随着总理的风范。生科院学生刘缇萦骑车时不小心刮到一辆私家车,虽没人看到,可她仍留下“诚信纸条”。双方联系后,车主很快从微信上得到600元赔偿金。被刘缇萦的诚意感动,车主将600元退还给了她。诚信友善的刘缇萦,在校园里还有很多。
3.联系班风学风,形成示范效应。“周恩来是淮师人最好的榜样,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是我们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最好的切入点”,该校党委书记朱汉清这样说道。争创周恩来班与班风学风建设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校园学习风气的转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近五年,每年都超过10%,在江苏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2011年,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运动技能、专业基础理论三个一等奖。2012年,学校舞蹈《战旗·刘老庄》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专业组一等奖”。
二、瞄准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1.面向社会需求,真正以生为本。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学生来说,“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假如他学不好这门课程,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因此,培养实践能力,真正让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是该校人才培养一直瞄准的目标。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课堂教学突出“四个改革”: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革课堂活动,体现参与性、多样性、疑问性和创新性;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形成合理、公开、差异的过程性考核机制。学校组织了一批参与教改项目的教师,开展“知困坛: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观摩活动,发挥优秀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吸引了近百名教师前来观课,更是招来了很多慕名的学生“粉丝”。微课教学比赛、教学沙龙,学校深化课改的方式异彩纷呈。文学院杨颖老师,教授的是《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四十分钟的课程经常让学生们觉得妙趣横生,那是因为杨颖老师在学生中推广了“项目学习与讨论”模式。学生变身主角,走上讲台,以项目报告的形式呈现研讨成果,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是组织辩论和交流学问,启发学生的辩证思考。
2.开展多种课程,给予行业自信。生科院王新风教授指导、2014届毕业生顾文智创办的“淮安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传媒学院的顾燕、尚帅和包益曼参加了2015淮安市盱眙龙虾杯电子商务创业大赛,获得“电商创意英才”奖,各获奖金1万元。关于龙虾的穿越剧、卖龙虾的网店、龙虾外卖的视频短片……3个小伙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变成实践生产力,似乎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玩”龙虾玩出门道,玩出创意,赢得的不仅是奖金,更是淮师人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养成效果的证明。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形成了多个实践教学品牌。音乐学院“周周剧场”、美术学院“创意美术节”、体育学院夜跑、教师教育学院“三字一话”、法学院“模拟法庭”……校内响当当的品牌数不胜数,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效训练了学生职业能力。
3.加强联合培养,构建实践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建立了与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构建校政、校地、校校合作育人平台。先后与14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233个行(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淮安市教育局共建“淮安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淮安电子商务学院”,与苏州大学结成对口共建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开展交换生学习计划。学校还与韩国建国大学、法国普瓦捷大学昂古莱姆理工学院、日本山梨英和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萨姆休士顿州立大学等13家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学校还积极响应“双创”号召,打出创新创业教育“组合拳”。定期开展创业季活动,先后构筑众创空间、校友创业沙龙、创客讲座、创业诊断扫描器、创业创新大赛等五个维度,助推学生锻造、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紧扣社会需求,着眼学生未来
1.服务地方发展,倡导无缝对接。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淮阴师范学院一直紧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努力构建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让毕业生与社会无缝对接。结合专业特色、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石。淮师一直是苏北腹地重要的“智库”和人才基地。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祝世宁,全国劳模、原洋河酒业集团董事长杨廷栋,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都是该校毕业生。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2010年的一项统计显示,淮安市827所中小学中,517名“一把手”校长是该校毕业生。张元贵、戴铜、吴汝萍、李建成、董培仁等5名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也出自该校。
2.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创新发展理念,把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新路径。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盐化工、凹凸棒土开发利用、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运河文化研究等服务品牌,不断给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历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在今年法国“波尔多左岸杯”大学生品酒大赛亚洲赛区所向披靡,获得冠军。淮阴师范学院与地方经济文化合作也开展了各项春风行动。淮师与工商银行淮安分行联合打造的“大学生金融实践中心”揭牌成立,淮师和淮安西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淮安市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赵志鹏到学校共商智库建设;淮师赴文广新局调研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在服务地方的行动中“淮师效应”一直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徐若虹,董志静,潘丙健.大学精神渠道路径的构建与实现[J].学理论,2014,(17).
[2]卜玉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J].教育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