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2015-04-24曾庆亮,龚元园
曾庆亮,龚元园
摘 要:良好的制度文化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从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主体、内容与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加强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制度文化;高校;班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76-02
制度文化最早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如今制度文化建设逐步渗入各种组织的管理实践活动之中,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里面,制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也颇受关注。目前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制度文化建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推进。
一、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班级的科学管理
班级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中的部分文化会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20世纪末,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理论中通过管理制度将秩序、人性和科学三种价值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组织管理的发展[1]。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秩序、人性和科学这三种价值可以通过良好制度来促进高校班级的科学管理。首先,制度文化的基础作用是建立一个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设立可以约束高校班级成员的行为促进班级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性。其次,良好的高校班级制度的建立能够满足多数人需求,它由班级成员协商产生,为其服务。最后,良好的制度文化是科学的。它符合高校班级变化发展趋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满足管理的需求。
(二)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1965年,组织行为学家B·W·塔克曼提出了群体发展过程的五阶段理论。他指出,在规范化阶段,由于组织规章制度的建立,群体成员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2]。根据他的观点,高校班级制度的建立能够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显现高校班级的凝聚力。在研究群体凝聚力时,Accaro认为,在组织中因共同目标可以产生任务凝聚力,因良好关系和归属感而产生人际凝聚力[3]。高校班级制度所体现的是班级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追求,制度是班级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维护共同的制度便可产生任务凝聚力。共同制度价值追求下的高校成员容易产生共同的价值信念。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以班级成员作为主体而创造的群体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得班级成员的心理认同,体现班级成员共有的价值理念、思想情感和归属感[4]。因而产生了情感凝聚力。
(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制度将对人们的信念、倾向、主张等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人们行事过程中行为选择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5]。不同性质的制度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力,良好的制度文化能产生正确的影响力。其本身具有价值立场,这种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成员,成为班级成员普遍的价值观念。良好的班级制度是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校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的,它被赋予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高校学生成才的价值。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着四个基本的价值:对国家民族发展责任的承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治责任的承担、对个体发展责任的承担[6]。班级制度建设是大学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它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这些价值。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其一,高校学生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缺乏行为动力。学生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制度文化建设中来,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其二,辅导员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带动作用不强。高校扩招后,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单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数量也增多,高校辅导员致力于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对于制度文化建设很多时候无暇顾及[7]。另外,部分辅导员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缺乏责任意识,导致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缺失了良好的向导。
(二)建设的内容与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科学的本质是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8]这要求在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遵循高校班级发展的规律性特征。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首先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其次,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导致个性发展需求多样化,而制度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多样性的需求。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在内容上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从民主性来说,罗伯特·达尔认为民主过程的首要标准是成员对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参与[9]。成员的参与应是考量组织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班级制度大多以学校或学院规章为主,忽视班级成员对制度的自主建设。这不仅不能满足不同班级的个性化需求,也挫伤了高校班级成员对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三)建设环境不佳
第一,课余时间安排上的自主性导致制度文化建设主体的分散性。高校学生的个人可支配课余时间多,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在高校班级内部,成员个体目标和兴趣的多元化造成班级成员个体对课余时间的自主安排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导致班级成员课后集中时间相对变少。也就缩短了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班级制度设计、制度制定和制度实施的时间,减少制度文化建设的机会。第二,教室的不固定性使制度文化失去了稳定而统一的建设场所。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然而高校班集体都没有统一而固定的教室,学生流动性很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缺失了可以促进班级成员共建制度的空间载体。
三、加强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充分尊重班级成员的主体地位与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首先,要增强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对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权利置于班级成员手中,在班级成立之初号召每一位成员设计班级制度,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采纳。并由班级成员对设计好的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和修改,最终形成稳定的高校班级制度。其次,发挥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保证制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辅导员队伍中树立起对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辅导员要理解并掌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将其中的思想和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牢牢结合在一起,不迷失制度文化发展方向。
(二)增进高校班级制度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一方面,针对科学性,要做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丰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对待外来文化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于班级成员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科学的实践离不开科学认识的指导。科学认识的价值性和真理性是相统一的,它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满足社会实践需要[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产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发扬班级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建立健全高校班级民主管理机制,对制度的设计、确立和修改都要由全体成员参与决定,经班级成员同意后制度才可建立。落实班级民主决策,充分采纳班级成员的制度建设意见,集合最广大成员的意志。完善对班级制度实施的民主监督,保障班级制度的贯彻实施。
(三)对制度文化建设实行全面的调节与引导
第一,促进高校班级成员在课余时间上的相互交流。开展班级文艺表演,如茶话会、班级文艺晚会、郊游等,加强班级成员的沟通互动。在班级成员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沟通,提高心理认同,增强班级凝聚力。第二,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寝室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提供更为稳定的文化建设场所。班级制度建设和寝室制度建设相结合,拓展班级制度建设空间。可以将高校班级设计好的制度张贴于寝室内,将班级制度运用到寝室制度里面,进行和班级制度文化相关的寝室装饰设计美化等等。
参考文献:
[1]周泽信,宋正刚.论科学管理的制度价值——纪念泰勒《科学管理原理》面世100周年[J].管理理论与实践,2011,(6).
[2]Tuckman Bruce W.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groups[J].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63.No.6,1965.
[3]段锦云.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71.
[4]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12).
[5]周晓庄.价值观体系与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08,(5).
[6]王洪才.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7]李小玲.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1).
[8]陆庆久.浅论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的科学性原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9][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
[10]姚军毅.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