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升津法治疗口干燥症21例
2015-04-16叶茂茂
益气升津法治疗口干燥症21例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升津法治疗口干燥症的疗效。方法:将42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以改善生活习惯及按摩牵正穴和益气生津法中药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用药前、用药4周后的数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4周后治疗效果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生津法对改善口干燥症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干燥症;益气升津法;疗效观察
口干燥症患者(xerostomia)是指那些出现持续的、顽固的、难以缓解的主观口干感觉,干扰了正常生活,不得不因此而就医者[1]。笔者在中医临床中认识到此病症诊断和治疗主观感觉明显,无标准的客观临床指标,而且西医治疗方法有限,其系统治疗应用刺激唾液分泌的节后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的临床试验也有较大的争议。中医认为脾胃为中焦津液输布枢纽,而采用益气健脾生津法治疗口干燥症,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42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平均50.5岁;病程平均1.5年。对照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49.3岁;病程平均1.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观察病例均表现口干,频频少量饮水,水入亦不能缓解,夜间也需起床饮水缓解口干,进食干燥食物困难,均需饮水送下,部分患者眼睛、鼻腔也有明显干燥感觉,部分患者腮腺轻度肿胀,舌面干燥,有裂纹,色红或淡红,苔薄白或光剥或白厚腻,脉弦或细;(2)排除糖尿病、干燥综合征以及药物(如阿普唑仑、氯氮平、阿托品、心得安等)、长时间张口呼吸、配戴义齿、口腔异物刺激等引起的口干。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主要用改善生活习惯、按摩穴位的物理疗法治疗。(1)适当的饮水,要少量、多次的啜饮;(2)增加环境的湿度,睡眠时放加湿器在床头;(3)预防龋齿,进餐后刷牙,每天至少用牙线清洁牙齿1次,限制含糖饮食,不吃粘、甜的小食品如饼干、小点心、蜜饯等;(4)物理疗法为按摩牵正穴,每日早中晚各1次, 15分钟/次。牵正位于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和腮腺、下颌下腺位置的相合,而这两对腺体分泌的唾液量占总唾液量的90%以上,按摩牵正穴可增加其血流量,刺激唾液分泌,通络生津,缓解口干症状。
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治则益气升津,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生黄芪40g,党参10g,炒白术15g,当归12g,陈皮10g,柴胡12g,升麻6g,炙甘草12g,石斛15g,丹参10g。苔少舌色嫩红者,改白术10g、石斛20g,加生地20g;舌苔白厚腻、齿痕重者,改白术25g、石斛10g,加苍术5g。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4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引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该方法是按口干燥症患者的主观感觉,在长100 mm的标尺上记录患者对口干、口腔舒适、吞咽能力等问题的评价。标尺最左端表示消极症状,如很干、很不舒服或很困难,标记-50;标尺最右端表示积极症状,如不干、舒服或流利等,标记号+50,根据症状的程度在标尺上标出位置。结VAS疗效分显效、有效、无效3类,其中显效为正常饮水,进食干燥食物无困难,平时无明显口舌、唇鼻干燥感觉,视觉模拟评分大于+30;有效为饮水频度减少,偶有口舌或唇、鼻干燥感,进食干燥食物可不饮水,视觉模拟评分在-30~+30之间;无效诸症状无改善,视觉模拟评分小于-30。所有病例治疗开始及结束各评判1次。
3.2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4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意义(P<0.05)。
4讨论
口干燥症(xerostomia)是以口干为主诉,是一种主观感觉的症状,由西方学者Seifert于1986年提出,口干燥症是口腔中唾液丧失导致的一种症状,客观的口干,不能充分滋润口腔黏膜造成干燥的感觉。由于这种感觉的阈值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口干燥症(主观的口腔干燥的感觉)不一定总是伴有客观的口干。他还明确地提出,口干燥症不是单一病因造成的一种单纯的疾病,只是一种症状,对它的理解有赖于研究者掌握更多的有关唾液的生成、转运和消耗的生理学知识[3]。所以,口干燥症是客观的口干刺激达到一定阈值而引起的主观感觉。但是,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出现一过性的口干,通过饮水等措施能迅速得到缓解者,不能称之为口干燥症。只有那些持续的、顽固的、难以缓解的主观口干感觉,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得不因此而就医者才是口干燥症。
虽然口干燥症在中医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燥证、燥痹、燥毒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也多有论述。《证治准绳·杂病》云:“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诸病源候论·虚劳口干燥候》云:“此由劳损血气,阴阳断隔,冷热不通,上焦生热,令口干燥也。” “手少阴,心之经也,其会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府藏虚热,气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干焦也。”金元时期刘完素最先专文论燥,并论述燥致病病机,《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有“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的论述,表明燥邪致病多见口干咽燥、目中干涩。《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奇效良方·燥门》记有:“燥之为病,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燥痹是80年代末路志正教授命名的,首见于《路志正医林集腋》。
目前口干燥症的临床药物匹鲁卡品属于节后拟胆碱药,作用于M胆碱受体,对腺体作用明显,大量实验证明匹鲁卡品能够改善唾液分泌,有较好疗效,但其也有抑制心血管系统,使血压下降的作用,服药期间常见面色潮红、出汗、恶心、尿频等,临床实验中有较大争议,而口干燥症的主观感觉表现更加明显,中医治疗的方法就是一种黑箱理论,通过症状等的变化而判断治疗情况,所以,中医的阴阳寒热虚实的疾病辨证方法,其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无副作用。
笔者认为,现代生活中,操劳恼怒,嗜食不节,损伤脾胃者众矣,脾胃运转不化,则痰湿内生,既阻清阳上升,又进一步加重脾胃失运。饮食入府,津微布散在于脾胃运转,其失健运,一则水入不化,而不欲水或水入口而渴不解,二则津不上承而为口渴。又有劳累、饮食不节而伤脾气胃阴者,则痰湿不运,而脾胃气虚、阴液亏少明显。补中益气汤为益脾健胃名方,来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畅顺。在此方基础上根据燥痹辨证调方,痰湿重者多加燥湿健脾之药,佐以益津之品石斛,在补脾燥湿的补中益气基础上,使津液上承于口;气阴津亏少者多加补阴益津之品,使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津液自化,口干自解。
参考文献
[1]杜德顺.口干、口干燥症及其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9):986-990.
[2]Papas AS,Sherrer YS, Charney M.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Dry Mouth and Dry Eye Symptoms in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With Oral Pilocarpine[J].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se-Adjustment Study, 2004, 10 (4): 169-177.
[3]Seifert G,Miehlke A,Haubrich J, et al. Diseases of the Salivary Glands New York[M].Thieme Inc, 1986 :1-10, 71-74.
(收稿日期:2014-11-29)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叶茂茂*叶茂茂(1977-),女,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在读博士生。Tel:13691289679。(北京市中关村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