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15-03-20周伟玲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效果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周伟玲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为研究组。同时选择100例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对健康志愿者和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对患者的患病程度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抗休克治疗,对比治疗不同时段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不同时段,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时间点的变化不断降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会随着患者感染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其变化与患者的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血清标志物水平的检测来对抗休克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关键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应用效果

临床上将患者发生全身性感染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发生损害的一系列症状称为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休克[1]。感染性休克在ICU患者中十分常见。由于感染性休克的晚期死亡率很高,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期优化液体复苏是临床上抗休克的首选方法。但是对其应用效果的评估一直是困扰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选择简便快捷、反应性良好的评价指标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预后等进行评估是主要研究目标,而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作为感染和炎症反应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反映。本研究探讨了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综合性ICU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身性感染定义国际会议上制定并颁布的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断条件[2]。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妊娠期女性和儿童;无法接受快速液体复苏治疗的患者。

将100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龄在38~77岁,平均年龄为(65.6±3.1)岁;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发疾病包括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弥散性腹膜炎以及烧伤、创伤、血流感染等。

同时选择100例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的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为(63.2±3.7)岁。两组被检测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休克纠正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吸氧及营养支持。对于部分水肿严重患者,可使用利尿剂。输入等张液2:1液,或者0.9%生理盐水10~20ml/kg进行扩容,输入时间以1~1.5h为宜。扩容同时可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10ml/(kgod)。激素耐药患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5~10mg/(kg·d),随后予以含钠维持液(生理盐水:5~10%葡萄糖溶液=3:2)50~100ml/kg,8h内输入为宜。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代谢紊乱、急性肾上腺皮μ质功能不全等,并对患者血容量恢复状况作出评估,结合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水平及时对输液类型和剂量作出调整[3]。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留置管,并对患者的有创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中心静脉压、每小时的尿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复苏治疗目标是达到《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和浓度型休克治疗指南》中的规定:平均动脉血压在65mmHg及以上,中心静脉压在8~12mmHg。具体的方法是,在确诊后的第1h,给予林格液、人血白蛋白(浓度5%)联合输注,给药剂量分别为500ml和250ml,晶体或者胶体,给药速度分别为500~1000ml/h或者300~500ml/h。当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达到8~12mmHg的标准后,对平均动脉血压进行评估,对平均动脉压达标的患者,可根据生理需求量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调节;对未达标的患者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直到达标[4]。

1.3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分别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5]对健康志愿者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各个阶段(液体复苏之前、液体复苏后的12h、24h和48h)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行治疗的不同时段,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时间点的变化不断降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分布异常的休克类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首先是抗感染,并在该基础上进行充分体液复苏,确保其尿量维持在0.5ml/(kg·h),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0mmHg左右,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同时,还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目前,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感染性休克治疗药物,其可以提高患者血压,并促进外周血管快速收缩,从而改善心脏血流灌注[6]。

C-反应蛋白是机体受到感染或者组织发生损伤之后再血浆中急剧升高的一类蛋白,其可以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不仅能够将机体内的补体激活,而且能够促进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原微生物以及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得到有效的清除。所以,临床将其作为判断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7]。当人体出现感染性休克后,C反应蛋白检测值明显增高,48h内,既可达到峰值,若感染控制后,C反应蛋白检测值则快速下降。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的表达同机体感染有显著相关性[8]。

本文分别对健康志愿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研究组分别为(18.16±4.93)和(141.99±61.22),对照组分别为(0.54±0.12)和(9.01±3.37),而研究组在接受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都显著下降,治疗后48h分别下降为(8.17±2.76)和(45.46±20.93)。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会随着患者感染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其变化与患者的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血清标志物水平的检测来对抗休克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参考文献:

[1]杨云峰,庄建奖.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3):145-146.

[2]徐裕海,李桂新,刘谦慧.感染性休克体液复苏治疗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动态变化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4(1): 200.

[3]黄伟平,江稳强,曾红科,等.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疗效评估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2,33(14):2083-2084.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效果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CRP与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重症肾盂肾炎预测价值的探讨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钛镍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