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2016-11-30吴玲商勋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吴玲+商勋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方法 78例ACS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疗法,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疗法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和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94.9%, 对照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74.4%,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2±0.7)mg/L优于对照组的(5.3±1.2)mg/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 且可明显提升其血脂达标率, 改善其C反应蛋白水平。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C反应蛋白;血清脂联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33

ACS属于心血管疾病, 以多发性胸痛、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导致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 严重时甚至可猝死, 对患者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 临床上对于ACS主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予以常规综合性治疗, 但效果不佳。据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的调血脂功效明显, 在治疗本病中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ACS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作用, 将78例ACS患者随机分组, 分别应用单纯常规综合治疗、常规综合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 观察两组血脂达标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ACS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9例。治疗组中男19例, 女20例;年龄47~77岁, 平均年龄(64.0±5.1)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4例,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3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9例;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64.1±4.9)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2例,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以及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等综合性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 即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50), 20 mg/次, 1次/d, 均在22:00服用, 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3个月。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 即参考《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 拟定血脂达标标准如下:总胆固醇水平<4.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6 mmol/L;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94.9%, 对照组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74.4%,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2±0.7)mg/L优于对照组的(5.3±1.2)mg/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ACS是一种以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栓病变, 主要是因斑块表面破裂或受损所致[3], 好发于绝经后女性、高血脂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群等。目前, ACS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常见用药包括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等抗凝、调血压药物, 但效果一般, 且疗程较长, 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近年来, 有相关临床报道称[4], 他汀类药物在高血脂症治疗中效果确切, 调血脂功效突出, 推测其在ACS治疗中可发挥一定作用。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酸甲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 可通过抑制胆固醇、HMG-CoA还原酶在人体肝脏内的生物合成, 从而降低脂蛋白、血浆胆固醇水平, 同时还可增加人体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 从而增加其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分解代谢。同时, 阿托伐他汀还可抑制机体血小板聚集和活性, 从而维持患者体内粥样硬化性板块稳定, 最终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发挥高效的抗炎症作用。C反应蛋白作为机体内非特异性炎症敏感性指标, 对于患者细胞内粘附因子分泌有刺激性作用, 可促使单核细胞聚集, 诱发内皮细胞中致炎症因子的表达, 是心血管患者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是ACS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 ACS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抗炎作用积极, 并可有效调节其血脂水平,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董丽君, 洪子惠. 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在ACS患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4):474.

[2] 赵国军, 唐业华, 张燕虹, 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影响的Meta分析. 医药导报, 2016, 35(1):83-89.

[3] 胡晓娟. 阿托伐他汀钙预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64):126.

[4] 杜松强, 何法剑.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降脂效果及对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16):16-18.

[收稿日期:2016-08-08]

猜你喜欢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MP—2、MMP—9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CRP与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重症肾盂肾炎预测价值的探讨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