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雅慧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用药经验

2015-03-20徐杨阳

河北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教授麦门冬车前草

徐杨阳

(陕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

黄雅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并能熟练应用消化内镜诊治消化道疾病,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尤以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其兼症著称。黄教授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有着独到心得,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溃疡有自限性,能在10 d左右自愈。若口腔溃疡经常发生或此起彼伏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其病损呈溃疡性损害,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属中医学口疮范畴。笔者有幸忝列门墙,将黄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用药经验浅述如下。

1 内治法

1.1 脾胃湿热型 自古至今,随着气候及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身体内外顺应自然界也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古人饮食肥甘油腻之物甚少,故其后天之本受病多以虚寒为主,而当今之人营养富足,长期过食肥甘辛辣,煎炒炙煿,嗜食酒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则湿热内生,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两颊于齿龈属大肠与胃”,体现了生理上口腔与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指出“足太阴脾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脾气冲于口舌,故口舌生疮也”,《太平圣惠方》指出“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舌生疮,而肿也”,说明口疮与湿热内蕴脾胃密切相关,湿热邪气黏滞及其致病隐匿、渐进、缠绵的特征,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主症:舌体及口腔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周围略高,创面附有黄色脓性分泌物,伴有胃脘部痞塞不适,口干,口苦,口中黏腻不适,食欲欠佳,时有排便困难,排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细。黄教授以三仁汤为主方加减。药物组成: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姜半夏 12 g,淡竹叶 12 g,车前草 15 g,厚朴9 g。方中生薏苡仁渗除脾湿,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白豆蔻化湿行气宽中,又入肺经,畅中、上二焦气机;杏仁宣利上焦肺气,行气化湿,又有润肠通便之效,白豆蔻、杏仁同归肺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略有引湿热从大肠而去之妙,薏苡仁、白豆蔻、杏仁合用,则湿热除,津液存,以濡养口窍。淡竹叶、车前草甘寒生津,淡渗以利湿热;姜半夏、厚朴行气化湿。全方畅三焦、通二便引热下行,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关键。此外,因体质差异,在主方基础上,大便黏滞不畅加木香、秦皮行气导滞,大便秘结加枳实、瓜蒌仁润肠通便,口干加生地黄、麦门冬、知母养阴生津。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2 胃阴不足型 久病或失治、误治,每易伤及脾肾,脾胃阴虚,虚热上浮,熏灼唇齿脉络,累以时日,以致肾阴不足,则使阴虚更甚,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景岳全书》一书中提出肾(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阐释了先天、后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因此在治疗胃阴不足型口腔溃疡时可添加滋补胃阴的药物,效果更为显著。患者口腔溃疡表面无或仅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周围黏膜黯红,口干尤以夜间明显,大便次数减少,粪质干燥,手足心出汗,舌质红,苔剥脱或无苔,脉沉细。黄教授多用养阴益胃汤加减,药物组成:北沙参15 g,麦门冬 15 g,生地黄 30 g,玉竹 15 g,川牛膝 10 g,知母15 g,牡丹皮15 g。胃之阴津不足,上不能濡润口窍,下不能濡润大肠,患者多有口干,大便干结不畅,故方中生地黄、麦门冬、知母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又有滋阴润肠之效;北沙参、玉竹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黄、麦门冬益胃养阴之功;加川牛膝引热下行,牡丹皮清透阴分伏热,肠道津亏严重可加入增液汤以增水行舟,病情较顽固者,可适当添加滋补肾阴的药物,因其为一身元阴之本。

1.3 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精津不化,精微不布,口腔舌面失于濡养可致,《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此类患者口腔溃疡周围颜色淡白,时有胃部胀满不适,食欲欠佳,纳食差,粪质稀溏,舌质淡,苔白厚。黄教授常用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陈皮12 g,白术15 g,太子参15 g,半夏12 g,茯苓 20 g,木香 6 g,砂仁6 g,甘草 6 g。全方以燥湿运脾、理气和中为主,方中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太子参、白术之力;茯苓健脾,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健脾和中,在此基础上常配以黄芪补气健脾,桂枝通阳以助升散津液。

2 外治法

将吴茱萸等药物研磨,用陈醋调糊,贴涌泉穴,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由此可见,其除了主治相关脏腑疾病外,也可治疗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涌泉穴在五输穴中属于井穴,其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滋肾水以养五脏之阴以濡养口窍之意。

3 病案举例

王某,女,41岁。2013-11-21初诊。自诉反复性口腔溃疡6年余,于多家医院门诊诊治,口服中西药物后效果不佳。刻诊:口腔多发溃疡,口干,口苦,口中黏腻不适,时感腹胀,纳食差,大便每日1次,粪质偏干,伴排便不畅,小便黄,夜寐欠佳。舌淡苔黄厚,脉沉细。西医诊断: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证属脾胃湿热型。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予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白及15 g,薏苡仁 30 g,白豆蔻 10 g,杏仁 10 g,厚朴9 g,半夏 12 g,生地黄 30 g,淡竹叶 10 g,车前草15 g,秦皮10 g,木香6 g,黄芪20 g,黄连9 g,吴茱萸3 g,防风 10 g,白芍药 20 g,枳实 15 g。日 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用7剂。2013-11-29二诊,患者口腔溃疡明显减轻,咽干,纳食可,大便每日1次,粪质略干,小便正常,余症状缓解。初诊方去秦皮、木香,加莱菔子15 g、佩兰15 g、焦栀子10 g。服用7剂。2013-12-06三诊,患者口腔溃疡消失,晨起口干,稍泛酸,纳食可,二便调,余无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二诊方去白豆蔻、佩兰、车前草,加煅瓦楞子 20 g、麦门冬 15 g、陈皮 12 g、竹茹 12 g、甘草6 g。服用14剂。随访2个月,口腔溃疡未再出现。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湿热痹阻经脉,加之脉络受损则口腔多发溃疡;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气机阻滞,则时感腹胀,纳食差;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口中黏腻不适;湿热郁久伤阴,胆气上溢则口干口苦;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大便每日1次,粪质偏干,伴排便不畅;湿热交结,热蒸于内则小便黄赤;湿邪上扰清窍故夜寐差;舌淡苔黄厚,脉沉细。均为脾胃湿热内蕴证。方中白及收敛生肌;薏苡仁淡渗利湿,健脾,使湿热从下焦小便而去;白豆蔻化湿行气宽中,又入肺经,畅中上二焦气机;杏仁宣利上焦肺气,行气化湿,又有润肠通便之效;生地黄、淡竹叶、车前草淡渗以利湿热;姜半夏、厚朴行气化湿;黄芪补脾气,以助运化;木香、秦皮、枳实行气导滞,清热燥湿;防风、白芍药、黄连、吴茱萸清解肝经郁热,以防肝木克土之势。二诊患者病情好转,去木香、秦皮,加莱菔子、佩兰、焦栀子消食除胀,清热化湿。三诊去白豆蔻、佩兰、车前草,加煅瓦楞子、麦门冬、陈皮、竹茹、甘草清热养阴,制酸理气,继进10余剂,随访未见复发。

4 小结

口腔溃疡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具体病因尚未研究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免疫及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开窍于口,《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功能失调,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口疮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饮食、语言及情绪等。长期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使患者健康状况下降,出现焦虑、烦躁,而又进一步加重病情,乃属中医肝木乘脾。黄教授添加疏肝理气药物,同时又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膏粱厚味已成日常,每伤及脾胃运化而生湿邪,湿邪内生,热化多见,脾胃虚弱,胃阴亦为不少,所以治疗用药既不能克伐太过有伤于脾,又当适度掌握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中医药治疗疾病往往入药途径较为单一,若用药味重,则很难受纳,更有伤于胃,因此又结合针刺的外部调理,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黄教授麦门冬车前草
大道至朴,“怪医”仁心仁术治“怪病”
指甲花,车前草
车前草巧治痛风
土路上的车前草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麦门冬药材中水分的含量*
土路上的车前草
孙光荣胸痹汤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治便秘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