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蔻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2021-03-27吴浩然胡春晨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行气藿香中焦

代 丹,吴浩然,胡春晨,邵蒙苏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含桉油精、对伞花烯、松油醇等成分[1]。豆蔻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为阐释豆蔻的方药量效关系,本文梳理古今医家临证经验,分析归纳其临床常用剂量、配伍规律及主治病证等,以期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医籍记载豆蔻可配伍相应中药治疗湿温时疫、小儿脾胃不和、酒毒消渴等。如三仁汤(清《温病条辨》)中白豆蔻(二钱约7.5 g)芳香化湿,转枢中焦,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伍杏仁、薏苡仁,三仁并用,意取宣畅三焦气机,清利湿热之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之证[2-3];藿朴夏苓汤(清《感证辑要·卷四》)中白豆蔻(一钱约3.75 g)芳香宣畅上焦气机,配伍杏仁、薏苡仁,三药合用,芳化宣上、苦温畅中、淡渗利下,主治湿温初起兼有表证者[4];如甘露消毒丹(清《续名医类案》)中白豆蔻(四两约149.2 g,每服用量约0.28 g)行气导滞,配伍藿香共奏行气化湿、辟秽和中之功,主治湿温时疫之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3];白豆蔻汤(宋《圣济总录·卷六十四》)中白豆蔻(一两约37.3 g,每服用量约0.17 g)健脾行气、温中止呕,配伍半夏,两药相须为用,健脾和胃、温中止呕、除湿化痰,主治胃虚气寒、呕吐冷痰等症;白豆蔻汤(明《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二》)中白豆蔻(五分约1.875 g)芳香醒脾、行气化湿,配伍陈皮,既增强理气健脾之功,又可防苦寒败胃,主治酒毒消渴之多食、多饮、烦热之症;白豆蔻散(宋《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中白豆蔻(一分约0.414 g,每服用量约0.03 g)行气暖胃,配伍陈皮以加强健脾和胃之功,主治小儿脾胃气不和、憎寒壮热等症;白豆蔻丸(宋《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四》)使用炒白豆蔻仁(一两约41.4 g,每服用量约0.53 ~1.05 g)芳香化湿、健脾开胃,配伍砂仁以化湿醒脾、行气消胀,主治脾胃气弱,饱则胸间虚满等症[5]。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朱良春 朱良春提倡“治热痹恒需佐用热药”,白豆蔻配伍薏苡仁、青蒿、熟附片等清热透邪、化湿和络,稍佐温通,治疗因风湿袭表,失于疏泄,郁而发热之热痹,其中白豆蔻开闭达郁,常用5 g[6]。

2.2 孔光一 孔光一擅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白豆蔻配伍藿香、半夏、黄芩等,辛开苦降、芳化湿热以治疗痞满之湿阻中焦、蕴郁化热证,其中白豆蔻芳香入脾胃,化中焦湿浊,常用8 g[7]。

2.3 徐景藩 徐景藩主张采用“杏蔻橘桔”开泄法治疗脾胃病,拟方杏蔻橘桔汤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之气郁证,白豆蔻配伍茯苓、杏仁、橘皮等理气解郁、和胃降逆,其中白豆蔻清降肺胃,常用3 g[8-9]。

2.4 余国友 余国友在临床中强调顾护癌症患者的脾胃之气,常用白豆蔻配伍紫苏梗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治疗化疗后出现的脾虚湿困证,其中白豆蔻化湿行气、开胃消食[10],常用6 g;白豆蔻配伍陈皮、枳壳、苏梗等化湿行气温中,治疗胰腺癌术后肠道菌群紊乱之脾虚湿盛者,其中白豆蔻健脾化湿,常用6 g[11]。

2.5 刁本恕 刁本恕认为小儿脏腑娇弱,饮食无度易致脾胃失运,针对小儿外感高热夹滞者,白豆蔻配伍柴胡、荆芥、鸡内金等,消积和胃以泄热,其中白豆蔻行气导滞,常用3 g[12-13];对于心肾不足、脾胃不和之汗证,拟方以黄连阿胶汤加减,白豆蔻配伍黄连、阿胶、山楂等,交通心肾、调和营卫以收敛阴液,其中白豆蔻健脾和胃,助心肾交通,促使阴液内收,常用6 g[14]。

2.6 吕宏生 吕宏生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之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白豆蔻配伍杏仁、薏苡仁、川牛膝等健脾补肾、清热化湿、化瘀利水,其中白豆蔻健脾利湿,常用10 g[15]。

2.7 尉中民 尉中民提倡用“调肝畅脾”法治疗慢性胃炎之湿邪壅盛化热证,白豆蔻配伍厚朴、滑石、大腹皮等,舒肝醒脾、行气祛湿而不伤阴,其中白豆蔻运脾祛湿、起复中焦枢机,常用6 g[16]。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 仝小林 仝小林用三仁汤加减治疗肠梗阻术后肠粘连之腑气不通、胃气上逆证,白豆蔻化湿和胃,配伍杏仁、生薏苡仁、清半夏等用以和胃降逆、化湿行气、降气通腑,白豆蔻用量为9 g[17]。

3.2 李赛美 李赛美用通脉四逆汤加味治疗成人斯蒂尔病之痰湿内盛者,白豆蔻芳香化湿,配伍附片、红参、葱白等用以破阴回阳、宣通内外,用量为10 g[18];用茯苓四逆汤化裁治疗顽固性心衰之脾肾阳虚证,白豆蔻行气化湿,配伍熟附片、杏仁、厚朴、槟榔等,用以回阳益阴、化湿利水,用量为15 g[19]。

3.3 马融 马融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小儿高热之湿热证,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配伍杏仁、藿香、滑石等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其中白豆蔻用量为10 g[20];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因“湿热蕴结,化火动血”所致小儿过敏性紫癜,白豆蔻行气化湿、宣畅中焦,配伍薏苡仁、紫草、白茅根等用以清热利湿、凉血通络,用量为10 g[21];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癫痫之脾虚湿阻、痰蒙清窍证,白豆蔻调畅中焦气机,配伍杏仁、石菖蒲、天麻等健脾运湿、醒神开窍,用量为10 g[22]。

3.4 池晓玲 池晓玲用白豆蔻配伍黄芪、白术、春砂仁,重以补脾、佐以醒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肝郁脾虚、络脉瘀阻证,白豆蔻醒脾化湿,用量为3 ~5 g[23]。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白术 叶传蕙用白豆蔻10 g 配伍白术10 g 治疗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慢性肾病,其中白豆蔻醒脾化湿,白术益气化浊,二者合用健脾益气[24];邓运明用白豆蔻15 g 配伍白术15 g 治疗因素体脾虚、湿热内蕴所致痛风急性期,其中白豆蔻辛温可化湿行气、温中散寒,白术补气健脾,二者合用健脾行气、芳香燥湿[25]。

4.2 配伍藿香 胡玲用白豆蔻10 g 配伍藿香10 g 治疗肝胃不和、湿浊阻滞之大肠泄,其中白豆蔻芳香化湿,藿香除湿止泻,二药合用以清浊化湿[26];符思用白豆蔻10 g 配伍藿香10 g 治疗功能性腹胀之热证,其中白豆蔻和中消胀,藿香辛香行气,二者合用以辛香通络、利湿化浊[27];盛增秀选用白豆蔻6 g 配伍藿香9 g 治疗湿热蕴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白豆蔻醒胃悦脾,藿香芳香化湿,二者合用健脾利湿[28]。

4.3 配伍砂仁 刘凤斌用白豆蔻15 ~30 g 配伍砂仁6 ~10 g 治疗慢性胃炎之脾胃虚弱者,其中白豆蔻辛温香燥,行气止痛,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二者合用,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29];衡先培用白豆蔻6 g 配伍砂仁6 g 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咳嗽之土不生金证,其中白豆蔻行气燥湿,砂仁开胸顺气加强燥湿之功,二药合用化湿健脾、运土平金[30]。

4.4 配伍杏仁、薏苡仁 胡元会运用白豆蔻15 g 配伍炒杏仁6 g,薏苡仁30 g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之水湿蕴肺证,其中白豆蔻化湿舒脾,炒杏仁通利上焦肺气,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31]。黄莺等[32]用白豆蔻10 g 配伍杏仁10 g,薏苡仁15 g 治疗因湿热内阻、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劳淋,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调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生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三仁合用,宣畅三焦气机。

4.5 配伍半夏 王有鹏选用白豆蔻3 g 配伍清半夏6 g治疗小儿干性湿疹之脾胃湿热证,其中白豆蔻健脾行气,半夏燥湿化痰,两药相须为用,健脾和胃、燥湿化痰[33];薛汉荣运用白豆蔻10 g 配伍半夏10 g 治疗反复咳嗽之湿热郁肺、肺失宣降证,白豆蔻理脾化湿,半夏辛温燥湿,二者合用,燥湿健脾,水湿得以运化[34]。4.6 配伍厚朴 施丽婕运用白豆蔻10 g 配伍厚朴10 g治疗化疗后呕吐之肝气犯胃证,白豆蔻健脾和胃,厚朴行气降逆,合用行气健脾、降逆止呕[35];叶品良用白豆蔻15 g 配伍厚朴15 g 治疗阳痿之湿热内盛证,白豆蔻芳香化湿,厚朴燥湿化痰,二者合用清利中焦湿邪[36]。

4.7 配伍苍术 张伯礼院士用白豆蔻15 g 配伍苍术15 g 治疗不寐痰湿困脾证,白豆蔻行气化湿,苍术燥湿化痰,合用转枢中焦[37];衡先培选用白豆蔻6 g 配伍苍术10 g 治疗糖尿病脾气虚弱者,白豆蔻健脾行气,苍术温燥化湿,二者合用温化开豁、行气健脾[38]。

4.8 配伍黄连 马骏用白豆蔻6 g 配伍黄连6 g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为甚、气血壅滞证,白豆蔻顺畅中焦气机,黄连燥湿泻火解毒,合以清热解毒、行气燥湿[39]。

4.9 配伍木香 刘竺华用白豆蔻5 g 配伍木香6 g 治疗白塞病之寒热错杂、湿毒内蕴证,白豆蔻芳香化浊,木香行气止痛,二者合用散寒化浊、行气消痞[40]。

5 小结

通过总结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得出白豆蔻汤剂中临床用量范围为1.875 ~30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03 ~1.05 g;根据病、证、症,寻求白豆蔻最佳用量与配伍,如白豆蔻芳香化湿,可配伍藿香、苍术、木香等,治疗湿邪内盛所致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顽固性心衰等疾病,为3 ~15 g;行气健脾,可配伍白术、砂仁、杏仁等治疗脾虚气滞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小儿内伤咳嗽等疾病,汤剂用量为3 ~30 g,丸散剂常用0.03 ~1.05 g;和胃降逆,配伍厚朴、半夏、陈皮等治疗胃失和降所致化疗后呕吐、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为1.875 ~10 g。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豆蔻具有保护胃肠及肝脏功能,抗疲劳、抑制炎症等作用[1],临床运用白豆蔻汤剂常用剂量范围下(1.875 ~30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注意不适用人群,如大肠素有火热、中暑热泄暴注忌用。本文通过总结古、现代医家运用白豆蔻用量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行气藿香中焦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畅通中焦选对药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