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耳石症68例

2015-03-19闫亚平薄建华

武警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耳石规管阵发性

闫亚平,薄建华

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耳石症68例

闫亚平,薄建华

耳石症; 眩晕; 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 l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前庭周围性疾病。手法复位是该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由于受到临床经验的限制,其疗效差异较大[1,2]。近年来,国际上采用全自动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简称SRM-Ⅳ)用于耳石症诊断和复位治疗。该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新的机械、电子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在3个轴向上随意运动,同时通过视频眼罩在屏幕上直接观察眼球运动的影像,因此能够直观用于BPPV的诊断和复位治疗[3]。我院耳鼻喉科2014-10-12应用SRM-Ⅳ系统对68例耳石症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SRM-Ⅳ治疗的68例耳石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39~61岁,平均(46.0±10.4)岁;同期采用手法复位的7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40~57岁,平均(46.4±9.9)岁。耳石症的诊断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听力与前庭会制定诊断标准[4]。实验组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 17例,后半规管BPPV 50例,前半规管BPPV 1例。对照组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 15例,后半规管BPPV 53例,前半规管BPPV 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进行治疗,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后半规管Epley法手法复位: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旋转45°;然后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位置至少维持30 s,或者至眼震消失。(2)水平半规管Barbecue翻滚法复位:患者坐于治疗床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向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随后坐起。每个位置至少维持30 s,或者至眼震消失。(3)前半规管BPPV者采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5]。

1.2.2 实验组 采用SRM-Ⅳ前庭功能治疗系统,通过电脑程序控制进行治疗,主要由座椅、操作台、眼罩等组成,座椅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旋转。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记录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的运动,并将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复位方法:(1)后半规管采用360°滚转复位法进行复位,快速使患者沿垂直轴旋转,使患者向偏离水平轴平面45°方向;迅速后仰,超过仰卧位30°;每个位置至少维持30 s,或者至眼震消失。患者继续旋转,使面部朝下;患者重新回到坐位,完成360°旋转。(2)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翻滚法,即患者由坐位迅速改变为平卧,患者随转椅向健侧连续翻转3个90°,然后回到坐位。每个位置至少维持30 s,或者至眼震消失。(3)前半规管治疗首先快速使患者沿垂直轴旋转,使患者向患侧偏离水平轴平面45°;迅速前倾,面部朝下,与水平面呈30°,继续旋转,面部朝上,超过仰卧位30°;回到坐位,完成360°旋转,每个位置至少维持30 s,或者至眼震消失。

1.3 评价标准 (1)痊愈:复位后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或完全消失; (2)有效:复位后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无效:复位治疗后,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眩晕。1次治疗后痊愈及有效视为治疗有效病例,有效率按如下公式计算: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对疗效进行分析,判定耳石症类型的混杂作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实验组第1次治疗后,痊愈39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2%(62/68);对照组第1次治疗后痊愈37例,有效16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75.7%(53/7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及临床类型对疗效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治疗方法对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062(95%CI:1.119~8.379),为排除临床类型的混杂作用,将治疗方法用临床类型进行调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092(95%CI:1.128~8.478)。4周后随访,实验组有1例出现眩晕症状需进行再次治疗,对照组有5例需要再次治疗。

2 讨 论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发病机制是耳石异常脱落或黏附在半规管中,引起淋巴液的异常流动,从而导致体位改变后的短暂性眩晕[1]。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淋巴液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2]。对异位耳石的复位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即管石复位法。由于需要丰富临床经验,治疗效果也因临床医师手法不同因人而异[5]。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充分利用三维空间的特点,对耳石症患者进行诊断,避免了由于患者自身因素所致的体位改变困难,不能诱发出变位性眼震,产生假阴性;同时,该治疗装置弥补了传统的手法复位的缺陷。将受试者整个身体固定于设备上。使身体整体变换位置,并使用视频眼罩观察眼动情况。复位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更重要的是由于避免了颈部因素的参与,增加了患有颈椎疾病及其他不适合手法复位耳石症患者治愈的可能性[6]。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SRM-Ⅳ对不同临床类型耳石症第1次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有效率可达91.2%。与王健康等[7]研究结果一致。本组4周后随访,实验组有1例出现眩晕症状需进行再次治疗,对照组有5例需要再次治疗。

总之,SRM-Ⅳ系统具有准确、快捷、易耐受等传统手法复位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具有直观、易于操作及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刘清源,李 楠,张旭东,等. 表现为非典型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例[J].武警医学,2014,25(12):1264-1265.

[2] 单希征,孙 勍. 眩晕病治疗的重要进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治疗[J].武警医学,2009,20(4):375-376.

[3] 高连红,辛 熠,潘志强,等.局麻下乙状窦后进路神经根减压术中刺激反应及术后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11):796-798.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5] 张青俊, 徐国刚, 林彦涛.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7(3):291-293.

[6] 孙 勍,马丽涛,李 娜,等. 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1):83-85.

[7] 王健康,董晓莉,王恩彤,等. SRM-Ⅳ前庭功能治疗系统临床疗效评价[J].空军医学杂志,2012,9(28):138-139.

(2015-07-01收稿 2015-08-18修回)

(责任编辑 郭 青)

闫亚平,本科学历,主管护师,E-mail:mensanyaping@163.com

300162 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薄建华,E-mail:dwz90876@126.com

R764.3

猜你喜欢

耳石规管阵发性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