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2015-03-19钱佳蓓邹胜男
钱佳蓓 邹胜男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研究
钱佳蓓邹胜男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与情绪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交互性与可控性、突发性与偏差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高校应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领导机制;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传播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在网民中,大学生比例为31.2%,已成为我国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发表意见、宣泄情绪,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为有效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就需要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构成和特点进行研究。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美国学者、舆情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情学》中指出:舆情就是对一些经过收集、整理和分类后的事实进行解释的一种看法[1]。我国相关学者也指出:舆情是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所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纵观中外学者对舆情的解释,尽管文字表达不同,但意思相近,舆情即指在一定的时空内,公众对各类社会事件的看法及态度的总和。
互联网的普及使舆情的发展空间有所延伸,也就产生了网络舆情。随着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网络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越来越习惯借助网络表达自己对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的看法,发表自己对周围发生的大小事件的意见。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表达和传播的,对各类自己所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2大学生网络舆情构成要素
2.1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主要是指在网上发表观点、意见或受网络舆情影响的高校大学生。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求知欲强,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收较快,崇尚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涉世较浅,思想不成熟,比较单纯,容易被人迷惑和利用,为谣言的散布推波助澜。
2.2 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
互联网是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因此国内外出现的问题、引发的事件很容易在大学校园网络空间中被放大,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进而产生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指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定事态,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 国内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主人翁意识觉醒,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关注“小我”,更关注“大我”,如中美关系、半岛风云、南海主权等国际焦点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环保、食品安全等国内热点问题。
2) 国内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类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影响严重性的特点。国内校园突发事件也属于国内突发事件,主要涉及高校突然发生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这些事件造成或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到正常的校园秩序及学生安全[3]。
3) 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当今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对于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格外敏感。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学生能毫无顾忌地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希望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切实维护和保障自身的权益。
4) 与高校教师有关的事件。近年来,随着有关高校教师负面新闻的曝光,高校及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受到了一些影响。人们之前对高校及高校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而现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产生了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对该类事件的关注。
2.3 大学生网络舆情介体
大学生网络舆情介体即大学生网络舆情媒介,是指联结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中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载体丰富而多样,便捷快速,功能强大,主要包括BBS论坛、即时通讯、社交网站、自媒体和门户网站等。在校园网络上,真正能够引发网络舆情的主要是以大学BBS和贴吧为代表的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
3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1) 自由性与情绪性。作为新媒体,网络除了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还颠覆了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同时也愈加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为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最大自由。大学生网民善于接受和运用新鲜事物,对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群体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思维灵活,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正义感,勇于质疑,敢于表达;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浩瀚如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往往无法适从,极易被外界的消极因素煽动,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情绪化特征。
2) 丰富性与多元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体现在主体多元、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传播手段多样四个方面。以江苏地区最热门的高校BBS——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为例,日均上线人数约4 000,除了高校师生之外,还有大量社会人士登陆,他们的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千差万别。此外,南大小百合有13个分类讨论区,505个版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也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微博、微信、博客、空间、论坛、新闻跟帖、个性签名、QQ等。
3) 交互性与可控性。与传统媒体单项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网民与国家、学校管理者的互动。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来了解民意民声,每逢出台重大的政策都要在网上征求意见,许多网民包括大学生都会参与讨论。高校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与大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科学决策,努力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第二,大学生网民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很多网站的新闻页面下端都有“评论”选项,大学生网民如想对某条新闻发表评论,只需输入自己的意见即可。大学生网民通过媒体了解新闻,媒体通过大学生网民的言论了解他们的看法。第三,大学生网民间的互动。大学生可以通过跟帖、评论等方式对其他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观点表示赞同、质疑或否定。尽管大学生网络舆情能够引起突发事件,但是由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诉求单一,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同时较为感性,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且话题转换频繁,因此一旦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只要高校相关部门及时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是可以控制的[4],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可控性。
4) 突发性与偏差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具有突发性。近年来,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是因高校自身热点事件、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而引发,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都会在高校网络上突然引发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同时由于其诱发因素具有偶然性,加之大学生居住集中,往往会因某一事件处理不当而突然爆发。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此外,由于大学生网民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偏差性,也给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带来了难度。
4启示
根据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首先高校要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领导机制。①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构。各高校应将网络舆情的引导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明确分管的校领导,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安排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从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工作,监督日常的高校网络舆情。同时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丰富、了解学生想法、善于与学生沟通、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②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成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应急小组,且明确职责。一旦发生舆情危机,学校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应对策略。
其次,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技巧。①设立网络把关人。积极发挥网络信息员、网站编辑、论坛版主等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言论的恰当性进行把关。②培养意见领袖。邀请在学生中有威信,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和专家担任“意见领袖”。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发言更具针对性、深刻性,有极大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积极培养和塑造学生“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比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想法,朋辈劝说的效果更好[5]。③做好议程设置。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议程设置目的在于主动构建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逐步引导大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焦点转移,并朝着引导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引导者应当主动设置议程,营造话题,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最后,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①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提高网络法律意识,增强网络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网络违法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网民。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内,建立长效机制,将工作常态化。③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从踏进大学开始就提醒大学生树立防范意识。同时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
5结束语
网络是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情绪、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反映大学生心理、情绪和动向的“晴雨表”。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动向,紧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预测、化解或者避免一些网络舆情危机,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情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5.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23-140.
[3]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54-155.
[4]陈燕,肖建昌.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新闻界,2010(6):24-25.
[5]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13(5):78-80.
Study o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QIAN Jia-beiZOU Sheng-na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eans that studen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illing, attitudes and advice through network.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edom and emotionality,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terac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burstiness and devi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mechanism, techniques for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lf-discipline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5)01-0090-03
作者简介:钱佳蓓(1983-),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1412806008Y)
收稿日期: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