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间的解读与沟通*

2015-02-22齐绍平李丹

关键词:新闻媒介教育政策解读

齐绍平,李丹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间的解读与沟通*

齐绍平,李丹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新闻媒介是国家教育政策传播的重要依托。通过将国家教育政策话语转换为新闻媒介话语,新闻媒介能够减少国家教育政策话语的精致性,使其具有通俗性,从而更好地传播。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有着不同的逻辑起点与特征。因此,在两者解读与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内在逻辑错位、文本模式化倾向、解读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消除障碍,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沟通,需从理念、文本、策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逻辑一致、模式转化、多元解读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政策;新闻媒介;话语;解读;沟通

随着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为此,党和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来保障教育的有序发展,以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教育政策话语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渠道才能呈现,为各政策相关者所认知与交流。[1]3因此,在国家教育政策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介承担着解读与传播教育政策话语的重担。通过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之间的解读与沟通,教育政策话语能够更好地借助新闻媒介话语的优势有效传播。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的逻辑特征是厘清两者关系、认识两者联系的前提,分析两者沟通的障碍,找到两者沟通的机理能够促进良性沟通,既有利于有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又有助于教育政策的传播。

一、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的逻辑特征与关系

所谓“话语”,是指人们使用中的语言,即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和所说的话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与研究。话语不同于语言之处就在于话语与语境密不可分。话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小至口头的只言片语,大到完整的篇章。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政策。[2]70教育政策话语作为一个典型的话语代表,特指在教育政策文本中使用的语言,是政策相关者的言说过程、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3]35-48新闻媒介话语是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事业等进行事态的表述性发布,是新闻媒介机构利用组织性的活动行为,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采集、整理并最终报道的一系列行为过程,这个过程以最终的文本形式诉诸目标受众。新闻媒介话语的表现载体是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等。[4]42

教育政策话语是我国政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话语的特色。为体现公共政策的阶级性、权威性,教育政策话语必然具有相应政治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为了获得受众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接受与认可,发挥教育政策规范管理人们思想行为,调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教育政策话语也应具备公共性的特点。同时,教育政策作为引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方针策略,不仅要求在言语表达方面的精确、简洁,还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那些有疑问和歧义以及表述模糊的概念和说法。因此,教育政策话语也应具备凝练、严谨等精致性特点。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对最新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及时、有效地向大众传播事物变化发展的最新信息,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新闻媒介话语应具有真实性。新闻媒介所传播内容的价值在于最及时、直接有效地反映客观事实,为受众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有使用价值的参考信息,因此新闻媒介话语须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增强新闻媒介话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新闻媒介话语也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随着新闻媒介的日新月异,新闻媒介话语形成自身特有的程式和文风。同时,为了扩大对受众的吸引力,新闻媒介话语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探讨媒介与政策的关系,可追溯到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关于“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何种效果”的传播理论命题,这也是其“政策科学”的基本内容之一。[5]新闻媒介是政策相关者讨论相关政策问题的平台,他们借助这一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政策利益诉求,展示自己的利益价值取向。同时,新闻媒介作为政策相关者,也试图表现自身的政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新闻媒介在报道公共议题时往往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的修辞框架(Rhetoric frames)差异,以影响乃至塑造公众对于社会现实和事件的理解。[6]政策和媒介两者在逻辑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政策一方面是公共利益的典型体现,公共利益是政策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政策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在本质上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的特定阶级,其一切政策行为都必须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上层意识形态范畴,二是产业属性,亦即商业属性。通俗来说,一是政治属性,一是商品属性。[7]在我国,新闻媒介工作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介代表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传播政策文件,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传递心声。新闻媒介根本上是作为阶级的舆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但是,新闻媒介同时具有商业属性。为了满足新闻媒介自身对经济利益的需求,提高吸引力度,新闻媒介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时候会使用更加个性化的话语,倾向于报道大众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新闻而非国家严肃、精致的法律政策文本。

二、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之间的沟通障碍

1.内在的逻辑错位。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坚持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制定、执行与传播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力求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得以维护。然而,在教育政策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政府的自利性亦在不断扩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一旦产生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内部的官僚集团也会有自身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必然导致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在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自利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了公共政策的计算,决定了公共官僚机构的运行以及官员的行为,最终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低效率甚至失败。这是政府部门在政策传播中难以忽略的缺陷。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处于这样一种双重角色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政府及人民群众三方实现沟通的介质,是社会的舆论工具。因而,新闻媒介应该坚持公共利益的舆论导向,履行“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责任,做国家政策、方针的传播者、践行者。另一方面,新闻媒介又是第三产业,在本质上具有经济属性,要求获得经济利益。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媒介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除了尊重新闻的特性外,许多新闻媒介开始追逐功利化,对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致使媒介开始无限制地追求眼球经济、轰动效应和所谓的“独家新闻”,借此来增加其商业价值。应该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下达、维护受众获取信息的权利,还是应该追逐媒介自身的商业利益,新闻媒介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同时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我国长期以来对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上、下级关系上,对新闻媒介功能的认识,更多强调宣传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8]14新闻媒介话语与教育政策话语应该共同坚持公共利益的内在逻辑一致,还应在传统定位之上,尊重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发挥新闻媒介其他功能的潜能。

2.文本模式化倾向。众所周知,话语包括口头、书面等多种呈现方式。分析目前社会上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话语的传播,可发现其文本化倾向严重。并且,为有效地传播,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话语的传播已形成了固定的文本模式。首先,文本呈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事实信息的表面铺陈形式再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涉及教育政策报道中的重大会议、主要领导人活动或政府政策信息等新闻报道,以及教育界专家学者所参加的理论学术会议。报道文本以官方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发言、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活动行程纪要为主,时效性强、客观度较高。其次,典型述事模式。这种模式以事实信息的因果关系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地区或学校传播和落实教育政策的举措等具有新闻价值的成功典型报道为主,属于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文本呈现模式相比时效性较差但叙事性极强。再次,理论解读模式。这种模式以对教育理论进行论证与阐释为主,主要以国家教育有关部门的行政人员与专家学者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理论解读和学术来稿为主要来源。这种学术理论文章以分析论述教育政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合法性为目的,学术色彩浓重、理论性较强。最后,热点评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受众针对其高度关注的教育政策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所表现的态度以及所给出的建议为主,是基层群众对上层国家政策的反馈和期许,也是党和政府借助新闻媒介这一平台对教育热点所进行的集中性解读与报道,因涉及国家政策制定与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具有现实性强的特点。

3.解读的方式单一。用新闻媒介话语对教育政策话语进行解读,是指新闻媒介以新闻报道这样一种方式对国家教育政策进行跟踪报道、阐述解释以及分解辨析。研究当前新闻媒介话语对教育政策话语的解读方式,不难发现其单一性尤为明显。首先,在教育政策出台后,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解读的报道很多情况下是介绍新颁布的教育政策,是介绍性的报道,如“今日某某政策颁布”。新闻媒介的关注点只放在政策形成期与政策制定部门,而没有对政策进行具体介绍与阐述。其次,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话语的解读是照搬式的报道。新闻媒介专门开辟版块,照搬教育政策原文,并未改变政策话语高度概括、浓缩与精致的本质,受众仍然难以理解政策文本。再次,新闻媒介解读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在于“何人”、“何事”上,极少交代“为何”、“如何”。这样的描述性报道缺乏对教育政策产生前因后果的解释,受众欲了解除政策本身之外的政策产生原因、经过、结果以及意义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外,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呈现平面化特点。新闻媒介往往通过报纸、电视与广播等方式直接“播报”政策,而没有通过具有动态化、立体化的语言和方式去解读政策,教育政策解读生硬、呆板,缺失灵动、活泼。最后,新闻媒介单纯地向受众宣传教育政策,缺乏政府与受众之间信息的反馈与互动渠道。这种单向性解读方式使得党和政府在教育政策下达之后无法收集民众评价及建议,群众所提出的意见也无法顺利传达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机关,因此阻碍了错误决策及时、有效地纠正,也无法更好地保证教育政策的完善和实施。

三、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之间的沟通机理

1.理念:逻辑一致。在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满足合理、适当的政府利益仅仅是其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绝非目的,公共利益才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政府应当克服自身自利性的缺陷,把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新闻媒介本身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介这一“无冕之王”在获得经济利益并实现其话语个性化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恪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坚持公共利益的新闻舆论导向。实现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的沟通,需要党和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和传播过程中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将公共性贯穿于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并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分析工具及其效果的衡量标准。教育政策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偏离这一价值取向,就失去了公共性。新闻媒介的核心功能是让公众在重大的政策问题上获得充分的信息,[9]218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传播,应当以党和国家长期、整体的利益为出发点,树立新闻媒介的忠诚观,克服娱乐化取向泛滥、人本观念缺失及负面新闻占据报道主体等弊端,引导公众认同和肯定教育政策本身。同时,新闻媒介要利用话语平台展示民众对教育政策的反馈意见,找到政策实施与民众利益的结合点,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着关于政策问题沟通反馈的平台与中介作用,从而达成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两者之间坚持公共利益价值取向逻辑的一致性。

2.文本:模式转化。新闻媒介解读教育政策话语的四种文本模式,对教育政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四种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新闻报道文本以在一个平面上铺展陈述官方人士的发言和活动的形式为主,以“发言者引导+内容摘抄”的同一结构形式反复出现,仅是简单呈现会议进程或领导人的行程,而没有对会议或活动所隐含的深层次信息进行挖掘阐述。这种模式只是由领导人的话语权威来引出教育政策,是口号式的表面化政策信息。其次,由于政策信息不可能顾全所有人的利益,典型述事报道于某部分人而言有利,却会让因政策出台或实施而利益受到损害的另一部分人得不到报道;此外,典型述事报道只代表教育政策在部分地区落实贯彻的客观事实,不具有普遍代表性,这一模式在使得受众质疑新闻真实度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媒介的公信力降低。再次,理论解读模式中的新闻文本主要是诉诸专家和理性权威。此类理论学术文章,内容结构遵循学术分析的一般思路来进行理论阐释与论证。它的学术性语言与逻辑性论证,更多的是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学术论坛或是一种理想化的建议与诉求,而缺少来自基层政策实施情况与问题的反馈及反映。最后,热点评述模式是政府借助来了解受众对政策的把握情况和提高其参与力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反馈沟通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模式只是受众对教育政策实施情况的简单认知和建议,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热点评述模式大体上处于被动位置,而非主动去挖掘与政策有关的新闻事实,从而无法起到监督政策实施和沟通的作用。

因此,新闻媒体在对教育政策进行报道时应该克服现有模式的缺陷,实现报道模式的转化。作为政府与受众的中介,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解读,首先,应该突破简单政策宣传,实现深层阐释。报道文本不能只停留在对与教育政策有关的领导人活动或会议报道上,不能借助领导人的话语权威来引出国家政策,而应当对其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行挖掘与阐释,让受众了解到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政策实施的目的、意义等深层信息。其次,内容贴近普通大众,提高报道能见度。政策新闻的报道重点不应是典型报道,而应通过具有普遍性的新闻事件来深度报道和传递政策的深层次信息,让政策执行者和受众领会与把握教育政策的精神实质,从而产生认同感,进而在行动上表现支持。再次,理论结合实际,实现教育政策信息上下沟通。现有理论解读模式片面代表专家学者言论,是学术界的理想化诉求。教育政策理论只有结合具体实践,结合群众意见、建议,实现双向沟通,才能更好地促使政策的顺利执行与圆满完成。同时,只有化理论学术性语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政策才能更好地被理解与认可,从而保证政策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最后,信息来源多元化,评述方式丰富化。教育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新闻媒介在报道热点话题的基础上,应该收集多方面信息来反馈受众意见需求,通过不同视角、多元报道、平等参与可以让不同社会群体与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保证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与修改完善。

3.策略:多元解读。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解读是否科学,决定了教育政策是否能够得到群众认可与支持,对教育政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方针的解读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实现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新闻媒介的长项,亦是其基本任务。新闻媒介实现对教育政策的多元解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精致语言符号向通俗语言符号转变。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10]59政策话语具有阶级权威性、法律专业性以及高度浓缩性与精致性的特点。教育政策话语既具有政策话语的普遍特性,又具有教育领域方面的专业特性。要让受众了解与熟知教育政策,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就必须克服受众对教育政策语言的盲点,化教育政策的精致、专业语言为民众易懂、易接受的通俗语言。学者欧阳宏生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都市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与生活更接近、更有利于展示当今人们性格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普遍性、接近性”。[11]126因此,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就应该实现政策本身的精致语言符号向大众性、普遍性的通俗语言符号转变,让教育政策话语更贴近群众,实现教育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二是由平面形态语言向立体化形态语言转变。传统的新闻媒介是以平面形态话语对政策进行解读报道,表现在政策制定和出台后,新闻媒介以专栏的方式在报纸或其他纸质文本上板书政策内容。这种传统的新闻媒介风格难免会让受众产生厌烦的情绪,也使得政策的新闻报道失去了其本应有的灵动与美感。对教育政策进行单调发布是我国政策性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然而最科学合理的政策性新闻报道应当给予多个观察视角,应当给受众提供多种解读方式,特别是借助立体式多途径来实现教育政策的解读。新闻媒介对教育政策的解读要化单一为多元,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使“新闻不再是媒介映射的外在之物,而成为复杂建构过程的结果”[12]92,使政策解读形象化,从而增强政策性新闻解读报道的动感,克服传统政策宣传中的单调、生硬与呆板的缺点。三是单向流动语言向互动语言转变。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流动,实现政策信息的共享与沟通,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3]5。而国家教育机关对教育政策的传播行为却以内部单向直线传播和政策宣传模式呈现。教育政策是通过科层制自上而下的纵向方式传播,对政策的解读只停留在了宣传的表层,而缺乏政府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缺乏政策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严格地说,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而言,受众不但需要被动地接受与说服,同时也需要传播层面上的积极沟通与协调,进而实现政策的合理制定、有效执行与积极反馈,实现政策与民众利益的完满结合。因此,政府部门应当与受众实现互动,使受众感到教育政策的价值所在,主动走进政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与受众之间的政策传播与沟通。

教育政策的传播与新闻媒介息息相关。“认真地说,公民参与是社会政策的精髓。这是因为社会政策都是涉及广大民众的,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14]11只有立足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逻辑理念,对教育政策进行多元化解读,实现文本模式转化,才能破除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间的障碍,达成良性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志勇,张力.当前中国教育政策问题的媒介话语空间[J].教育研究,2007(10).

[2]刘复兴.教育政策的边界与价值向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3]杨正联.公共政策话语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孙发友.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媒介话语的框架性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Harold Lasswell.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M].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1971(1).

[6]Tuchman Gaye.Making News by Doing Work: Routinizing the Unexpected[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1).

[7]王轩.中国传媒双重属性的再认识[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4128261.html,2014-02-21.

[8]张震,刘钊.论媒介与政府关系的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

[9]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2]刘琼.媒介话语分析在审视——以甘姆森构建主义为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

[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M].北京:中华书局,1995.

责任编辑:熊先兰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 and the News Media Discourse

QI Shao-ping,LI Da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Abstract:News media is an important basement for 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To translat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 into the media discourse,news media can reduce the delicacy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 and add its popularity,which can make a better communication.But education policy discourse and media discourse have different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both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exists the problems of inner logic dislocation,text stereotyped tendency and the a single ways of reading.To remove the obstacles and promote the benig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we need to focus on solving logic consistent,model transformation,the problem such as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from concept,text,strategy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educational policy; news media;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政策话语分析视域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调适及绩效分析”(编号: 13K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齐绍平(1974-),男,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19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5) 04-0150-04

猜你喜欢

新闻媒介教育政策解读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新闻媒体传播管理研究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转型期我国新闻媒介公信力缺失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平台整合与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