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2017-01-09田贤鹏
摘要:在校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为深入考察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满意度,研究通过编制问卷,对不同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的1463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一般,课程体系和实践指导维度的满意度较低,培养机制、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维度的满意度较高,而其整体及各分维度满意度在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等背景变量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校学生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是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学界从体系结构、价值理念、创新机制、实施路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随着政策实施的持续深入,社会公众、政府、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的关注日益升温,批评者有之,褒奖者亦有之。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直接作用对象和感受者,在校学生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具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研究他们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对于合理评估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价值。针对已有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思辨为主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调查实证的研究方法,基于在校学生的立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进行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围绕五方面内容展开,首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及各分维度满意度情况;其次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及其分维度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具体是怎样的;第三是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及其分维度是否存在院校差异,具体是怎样的;第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及其分维度是否存在年级差异,具体是怎样的;第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及其分维度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具体是怎样的。然后根据上述五方面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提升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样本
为了提升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研究以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区位、院校、年级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四级分层抽样法进行样本抽样。首先,将全国高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三个一级层;其次,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一级层各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普通地方本科和高职院校等四个二级层;第三,将“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普通地方本科和高职院校等四个二级层各分为人文学科(包括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自然学科(包括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等三个三级层;第四,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等3个三级层各分为男生和女生等两个四级层,每一个四级层抽取样本20个,预计样本总量为1440个。调查实施时,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3份,涉及到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各4所;“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各3所;人文学科学生497人,社会学科学生474人,自然学科学生492人;男生725人,女生738人。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为可量化的调查问卷。为了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有效的调查问卷,研究首先对近五年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及相关部委发布的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技厅[2010]2号、《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关于开展申报“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5]18号、《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 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归纳概括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相关要求;然后系统梳理近十年来学界有关教育政策实施和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文献以及实施满意度的相关调查设计,借鉴参考其中的有益维度;最后通过深度访谈、观察等方法广泛征集领域内专家学者及在校学生的意见,初步编制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学生卷)”。
初始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第二部分为学生满意度的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至5分,全部采用正向计分),共计38题;第三部分为开放式调查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在问卷编制完成后抽取了30名在校学生进行小范围试测,在综合考虑被试意见建议后,删除和调整了问卷中一些容易产生误解或者交叉重叠的题项,增加了部分未涉及到具体内容的题项,共计36题。
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再次对部分题项进行了删除,最终正式问卷第二部分共计29题,分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培养机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规范、培养方式、培养队伍和培养要求)、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核方案、考核规范、教师考核、学生考核、课程考核和教学考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民主参与、学分管理和学籍管理)、实践指导(主要包括实践规划、实践机会、实践内容、实践反馈、实践效果、实践平台)等五个分维度,每一个分维度的满意度由分维度内部各题项的算术平均得出,所有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21,五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中除教学管理为0.712外,其他均在0.8以上,这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432-0.625之间,呈现中低度相关,这表明问卷各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712-0.924之间达到了高度相关,这表明问卷的五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整体及分维度情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的分值由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分维度满意度分值的算术平均得出,平均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标准差越小表示离散程度越低。见表1。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整体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2,其中选择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7%、不满意为17%、满意为20%、非常满意为16%,剩余4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从各分维度的均值表现水平来看,五个维度的平均值均高于中间值2.5,其中实践指导的满意度最低(M=2.92);考核方式的满意度最高(M=3.44);课程体系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08;培养机制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32;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33。从各分维度内部的分值结构来看,“非常不满意”比例最高的维度是实践指导,“非常不满意”比例最低的是培养机制;“非常满意”比例最高的维度是考核方式,“非常满意”比例最低的是实践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为考量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政策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各分维度满意度的差异,研究分别对男生和女生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维度满意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出了统计,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
从表2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性别变量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和实践指导维度检验的T统计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1,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和实践指导维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从整体来看,女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M=3.25)高于男生(M=3.19)。从各分维度来看,女生在课程体系(M=3.17)、培养机制(M=3.39)、考核方式(M=3.47)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男生在课程体系(M=2.99)、培养机制(M=3.25)、考核方式(M=3.41)维度上的满意度。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学科差异
为考量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各分维度满意度的差异,研究分别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 。见表3。
从表3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学科变量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检验的F统计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表明不同学科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有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比较,从整体来看,自然学科学生满意度(M=3.29)高于人文学科学生满意度(M=3.10)。从各分维度来看,自然学科学生在培养机制、考核方式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人文学科学生与社会学科学生;社会学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上的满意度均高于人文学科学生,在教学管理、实践指导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自然学科学生。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院校差异
为考量不同院校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各分维度满意度的差异,研究分别对“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不包括“985”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4。
从表4不同院校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院校变量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检验的F统计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表明不同院校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有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比较,从整体来看,“985”工程院校学生满意度(M=3.45)高于“211”工程院校学生满意度(M=3.24)、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M=3.04)和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M=3.10)。从各分维度来看,“985”工程院校学生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维度上的满意度均高于“211”工程院校,在培养机制、教学管理、实践指导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在考核方式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高职院校;“211”工程院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在各分维度上的满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地区差异
为考量不同地区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各分维度满意度的差异,研究分别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等五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LSD多重比较。见表5。
从表5不同地区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差异比较中可以发现,地区变量在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检验的F统计量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小于0.01表明不同地区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有非常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比较,从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学生满意度(M=3.36)与中部地区学生满意度(M=3.25)高于西部地区(M=3.07)。从各分维度来看,东部地区学生在培养机制、教学管理、实践指导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考核方式和实践指导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在课程体系维度上的满意度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结论与讨论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一般,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指导维度的表现水平较低
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尽管各高校都根据教育部及地区发展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满意度却并不高,通过进一步深入访谈发现,导致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整体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创新教育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的融合度不够。诸多高校都单独开设了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了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中心”倾向,且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够,呈现出明显的“两张皮”现象,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被学生当成了一种学习任务和负担。[1]虽然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却并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不够。尽管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创新创业理念和思维的引导,但创新创业最终还是要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式。[2]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较多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空想走向现实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的重大挑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满意度明显高于男生,尤其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维度
不同性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诉求和适应性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一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有学者曾指出当前的教育考试方式有利于女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更多地依靠记忆,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同龄男生相比,一般女生自制力更强,而且更善于记忆。[3]显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课程化倾向”更加有利于女生,正如调查结果所示,女生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维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男生,进而拉高了女生的整体满意度。事实上,女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满意度比男生高并不表示女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男生强。从各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的性别比例来看,男生反而比女生更高。而且有研究也表明:女性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过程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4]因此,各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应当自觉避免“课程化倾向”,优化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估方式,适应男生与女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化诉求。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自然学科学生满意度最高,人文学科学生满意度最低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属性特征,在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当适当照顾这种基于不同学科的属性特征。但从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看,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上均缺乏应有的学科差异性考量,因此出现了满意度的学科性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自然学科学生的满意度最高,而人文学科学生的满意度最低。究其原因,可从两方面探讨: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由政府外力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5],而不是基于学生学科差异的自下而上的主动要求,因此高校在贯彻执行时会更多考虑政府的满意度,而非学生的满意度,而且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总是或主观或客观的表现出一定的学科倾向性。人文学科学生的满意度最低,而自然学科学生的满意度最高,可能说明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适合于自然学科学生,但并没有充分照顾到人文学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不同学科学生的立场来看,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就业环境,具有着不同的就业心理,因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心理预期。整体来看,人文学科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多元、就业心理更复杂、就业环境相对恶劣,所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更高的心理预期。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院校差异,“985”工程院校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及各分维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
“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资源与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与“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相比,“985”工程院校优势尤为明显,掌握着更为充足的办学资源,具有更高的办学水平。正如相关研究所认为的那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与高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985”工程院校学生满意度明显较高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结论。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自觉性和驱动性普遍较低,实施过程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和口号化问题。[6][7]正如调查结果所示,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因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内在自觉性和驱动性不高,并没有找到有效衔接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媒介和载体,致使其在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维度的满意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尽管“985”工程院校与“211”工程院校也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整体而言,他们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更具有开拓精神和引领意识,更愿意进行多元化的尝试。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西部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无论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在教育水平上都存在严重不均衡的问题,相比于中东部,尤其是东部而言,西部始终处于追赶式的政策学习和移植模式。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中东部地区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西部,究其原因,可从西部这种追赶式的政策学习与移植模式中进一步深入探讨。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度结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当前,西部高校在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时缺乏内在创造力,更多是向东部地区学习借鉴,简单地线性移植东部地区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忽略了地区发展实际和民族地区特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整体及各分维度满意度上都显著地低于中东地区。而且中东部地区有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支持,高校的开放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更高,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经验更为充足。
四、研究建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是由多维组合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其满意度需针对不同背景变量上的不同维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逐个有效破解。结合调查结论与讨论,研究认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提升其实施满意度应当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安排、内容设计和方式选择上予以改进。
首先,在制度安排上应当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区实际独立自主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需要具备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顺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精心的制度安排和设计。[8]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齐划一式教育,学校因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而丧失了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进而脱离学校和地区发展的实际。[9]由于高校生源结构各异、办学资源不一、外部办学环境差异巨大,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高校能够结合自身需要和地区实际独立自主的开展具有内在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达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目标的关键。理想状态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学校基于自身办学资源和定位在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实践指导等维度上进行主动的、个性化选择的结果,而非盲目跟风。
其次,在内容设计上应当以学生和市场的双重需求为导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整体教学过程、融入生活实践,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将个体发展与国家地区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而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分数上,陷入传统的“旧三中心论”窠臼。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同性别、学科、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千差万别,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是基础,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如果说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是一个思维方式和理念转变的内化过程,那么校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一个检验思维方式和理念转变效果的外化过程。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内外过程和外化过程应当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融入生活实践就是坚持内化与外化的一体化。只有打通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诸多环节,推动产学研的高度一体化,才能给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在方式选择上应当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精细化程度,适当照顾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差异。正如调查结果所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在性别、学科、院校和地区等背景变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正确理解这种差异性及其背后的深层发生机理是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的核心所在。事实上,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仍然采用的是一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简单线性思维和方式,无论是东部高校还是西部高校、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基本采用的是高度同质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基于学生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选择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精细化程度是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着的重大选择和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霄.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困境的知识观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1):66.
[2]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5):24.
[3]王文,盖笑松.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8.
[4]胡紫玲.女性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6.
[5]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45.
[6]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4):116.
[7]黄兆信,王志强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59.
[8]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10):66.
[9]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7):67.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