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农民工子女消费极化现象分析*
——以皖西北某高校为例
2015-02-20赵灯峰钱守云
赵灯峰 钱守云
(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高等院校农民工子女消费极化现象分析*
——以皖西北某高校为例
赵灯峰 钱守云
(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定向调查与对比分析,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出农民工子女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但极化现象严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电话家访与个别谈心,在高消费者中,与父母的补偿心理与子女的非理性消费及对未来收入存在一定的期望幻觉等有关。通过这些异常点分析,对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消费极化;归因分析。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勤俭、节约,成为时代的符号。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在工作中对现实的体认,对知识的尊重相交其他阶层,有时更甚。但因背井离乡,对下一代的关爱,部分农民工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出现了重物质而缺人文的不良现象,经电话访谈和个案分析,得出主要是因家长的补偿心理及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有关。而不良的消费观,又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找出偏离回归方程特殊点的原因,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安徽省是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某高校又是地方性高校,在分层抽取的117名学生学籍档案中,生源地分布统计(见表1)。
在被抽取的117个数据中,阜阳市及周边县区占21.54%,安徽省生源占92.31%,包括河南省、江西省、海南省、云南省等外省地生源仅占总数的7.69%,其中阜阳本地区生源占五分之一强,地方特色明显。根据2012年3月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592个国家贫困县区名单,被调查的117名学生中间,来自国家贫困县区的学生高达53.62%,这使无疑增强了本次调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问卷对象上,利用辅导员身份,请各班同学根据学生学号顺序如实填写,结合学生档案和日常对学生的观察,进行综合分析。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本人人均月消费项,以学号为序,采取匿名问卷,以便在回归分析中出现异常点时,做下一步的跟踪调查。
在发放的4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392份,对农民工家庭收入及其比率进行整理如表2。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农民工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区间在1500至3500之间的数目占到总比率的50.76%,4500元以上的占到30.36%,在3500元至4500元之间及1500元以下的比率分别为9.18%和9.69%。在农民工阶层中,收入普遍偏低,但两级分化现象已经显现。
2高校农民工子女消费状况分析
(1)地方高校农民工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子女人均月消费一元回归关系。为了探讨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与其子女月消费的关系,在这里以农民工的收入为X,以农民工子女的月均消费为Y,运用EViews软件,得出线性方程为:
Y=0.062X+591.3,
F检验的P值为零,表明统计模型是显著的,t值为12.42,大于置信度为95%的t检验,所以参数显著,表明家庭人均收入确实对在校学生人均消费产生显著影响(见图1)。
(2)大学生消费支出比例。被调查的农民工子女消费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衣、食、通新(包括网络、电话等)、交际等四个方面,共占84.97%,而这中间的食品支出又占到了总支出的53.94%,在用于教育、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仅占到15.03%,出乎意料的是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月平均仅为48.3元,占到全部支出的3.47%。
(3)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一是基本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从回归方程的截距项是591.3,表示为自发消费部分,即使农民工家庭人月可支配收入为零,父母、学校或者社会也会满足学生本身的最基本消费部分,这些支出用于满足大学生本身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二是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对调查得来的所有数据分析得出的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062,经过电话家访等形式,原因主要为,学生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支付能力,支付给学生相应的生活费用,这些支出不会因为其它种种因素而有大的变动。
三是在学生支出中,用于自身享受、休闲娱乐的支出相对过大,而用于教育培训(指的是买相关复习资料、上培训班、考与专业有关的证件等费用支出)等与自己未来就业等密切相关的支出较少。仅旅游一项,支出的比率就大于用于教育支出的比率。
3异常点归因分析
对于在调查中发现的高校农民工子女消费水平偏离收入及收入过高与消费过高的异常点,因学生家长务工的性质,结合辅导员职业的便利性特点,采取电话家访及单独谈话等形式,从家长、学生、社会等方面大致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1)家长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严重。“补偿”(compensation)最早出现在生理学中,1907年,阿德勒在《器官的自卑感与它的生理补偿》一文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容易患生理器官的疾病,致使这些器官较其他器官没有得到发展或发展的比较低劣。这些器官缺陷在生活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致使个人为摆脱压力,竭尽全力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突出发展其他能补偿这种缺陷功能的其他器官。在阿德勒把其引入心理学中时阐述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同时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所采取的行动就是补偿行为。也可以解释为,补偿产生的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压力和主体自身对压力的认知,并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去解除这种压力,以期缩减甚至弥合现实我与镜中我的一种理性行为。
在异常点中,家庭收入和学生本人的消费明显偏离,有些甚至超过了家庭的经济承受程度。在通过电话家访了解原因的过程中,家长对这种情况的主要认知有,因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在感情上得不到父母很好的关怀,希望在物质上有所补偿;这些异常点的学生家长,学历偏低,大多没有一技之长,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较长,收入普遍偏低,再因社会上一些人对他们认知的偏见,加上国家在医疗、户籍等政策的不健全,使他们心理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更希望他们出人头地,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延期到下一代。子女们考上大学,使他们愈加坚定自己的希望,这是农民工善良的天性,但因方式不当,把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简单的等同于物质金钱的累积,反而适得其反。
(2)学生对未来存有“收入幻觉”。身为专职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得知,在高校农民工子女中,消费额偏高的一个原因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低年级学生中,这种意识更为深刻。信心是影响消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由于学生对未来的期待有些是脱离实际的,当被问及他们对毕业后收入的期望时,他们的所答远高于应届毕业生实际工资收入的均值。据跟踪调查,2014届阜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人均月工资在2500元,而在校大学生的期望普遍大于3000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收入幻觉,而正是这种收入幻觉的影响,使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条件有限,但在月消费额上却走在大多数学生的前列。
(3)消费主义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发展,为消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一些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辨别力不强,易于受到消极文化的侵蚀。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消费主义就是一个例证。由劳动二重性而来的商品二因素,消费者之所以愿意支付一定的价值,是因为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在消费文化的塑造下而形成的消费观,却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尤其是在广告等现代媒体的熏染下,在部分农民工子女中间,被压抑的需要即使在当前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超出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在虚荣等非理性因素的引诱下,去追求一种观念上的满足。眼下的消费着眼点不在局限于由具体劳动而产生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更看重的是社会文化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或者是彰显个性的一种手段,看重的是心理价值。使用价值本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这里二者之间的联系似乎发生了游离,因为,理性的消费者在购选消费对象时,支付价值的依据是使用价值,但事实上却有人乐意为商品的文化、符号等支付价值。广告等媒体又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的贞操,共谋为广大受众勾画了一幅幅诗意的镜像,诸多因素以期附魅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共同去引致需求。部分大学生更是把镜像当做了现实,以镜像反照现实,刻意的走入镜像,模仿镜像,在这个过程中却逐渐的模糊现实。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有外在从众因素的压力,但根源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4建议及结论
对于有53.62%的学生来自国家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中,农民工子女的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关系到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在500至1000元这个区间,和阜阳本地的物价等基本吻合,消费水平总体合理,但个别偏离消费曲线的异常点,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高校教育的空间范围应适当延伸。回归分析查出的异常点,经分析,一是由学生家长的溺爱而导致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二是因学生家长家庭收入过高,对子女在物质上要求有求必应,和学校缺乏沟通所致。无论何种原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和家长形成合力,是作为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这些情况,阜阳师范学院已通过实地家访、电话家访等具体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高校教育走出四角的天空,走进学生的家庭。通过交流,学生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要体现在精神上。
(2)非理性消费应引起重视。近些年,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很快,他们给子女多一些消费金额,本是自己的事,但是,如果学生把大量的金钱用在吃、喝、玩等上,很显然,这与学校育人的理念不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匹配。对于消费偏高的异常点,很大原因就是在消费过程中,非理性的观念在起作用。人本身是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体,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本应是理性指导生活,但这些异常点的学生,却在貌似理性指导下侵蚀着理性,在符合消费的过程中,让符号本身吞噬着自我,在虚荣等非理性的引致下,在片刻满足中迷失着自我。尤其是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不珍惜父母的劳动,片面注重消费品的“文化”价值,盲目追求高消费,消费支出远高于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这种不且实际的消费现象,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3)消费观教育刻不容缓。人的行为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消费行为的养成,离不开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指引。而对于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能仅囿于校园范围。因为社会是开放的,信息是流动的,观念是相互影响的。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或显或隐的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念,一要加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二要继续强化就业指导教育,消除在部分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未来存有的不切实际的“收入幻觉”,使之认清现实,认识到金钱等物质来之不易;三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使之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家国责任,唯有努力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消费观、价值观,才能担当责任;四要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劳动的不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要心存敬畏,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的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五要营造正确的消费环境,利用课堂、网络等手段,反对挥霍,形成舆论压力。[6]
结论:通过对在校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分析与对分析显现出来的异常学生的单独交流和对其家长的电话家访,一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和家庭收入呈现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包括一些高收入、高消费的异常点;另一方面,也有极少数学生或者由于家长的补偿心理、或者由于自己的非理性消费观念、或者由于对未来收入存有一定的幻觉而导致的超前消费,因这些原因而出现与家庭收入出现偏离的异常点。通过对这些异常点的归因分析,给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33-36.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丁国昌.对当代大学生不对称性消费的道德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5-118.
[4]李磊.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以湖南省高教大学生为例[J].消费经济,2007(12):54-57.
[5]张铭凯.“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J].社会心理学,2012(3):59-62.
[6]彭代彦,匡远凤.民生工程建设与农民工生活满意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57.
责任编辑:张晓辉
An Analysis on Consumpti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aking a University in Northwest of Anhui as an Example
ZHAO Dengfeng, QIAN Shouyun
(Economics School,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23604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oriented investigation and contrast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situation, using one-dimensional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low, but the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serious. Furthermore, phone-call interview and individual talk are conducted to those high consumers, finding that their parents’ compensation psychology is related to children’s irrational consumption and their illusion on expectations of future earnings. The analysis on these abnormal points will undoubtedl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out student work smoothly.
Keywords: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consumption polarization; attribut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4-12-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13BKS043)
作者简介:赵灯峰(1987-),男,安徽阜阳人,助教,研究生,主要从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钱守云(1967-),男,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5)08-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