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2016-02-22师歌
师歌
【摘要】随着媒介的普及,媒介接触习惯、接触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从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两大不同群体出发,分析目前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媒介接触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提出一些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非农民工子女;媒介接触;文化适应
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的普及使得事物之间呈现出更多的相关性。对信息传播来说,不同的信息可以在各个平台和个人之间自由流动。本研究将主要调查对象设定为广州市番禺区农民工子女学校以及非农民工子女学校在读的420位初中生,通过调查他们接触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介的基本情况,对其作出总体性的描述及分析,并结合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两者媒介使用情况,提出一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媒介内容的选择调查
(一)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电视媒介接触方面的比较
在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收看电视节目类型的异同上发现,电视剧是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的首选,但在新闻类节目上,农民工子女收看比例较低,而在电影类节目上,则远远高出非农民工子女。(见图1、图2)
(二)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报纸媒介接触方面的比较
在这次调查中,报纸使用的情况可能最能够体现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媒介接触的差异性。几乎每天都看报纸的,非农民工子女超过农民工子女,非农民工子女占16.5%,高于农民工子女的5.8%。经常看报纸的也是非农民工子女多于农民工子女。这说明,非农民工子女阅读报纸的频率和次数都要比农民工子女多。
最喜欢看的报纸类型的选择,非农民工子女比农民工子女更加关注时政新闻,农民工子女则更多地关注娱乐信息。(如图3,图4)
(三)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网络媒介接触方面的比较
在网络媒介使用方面,非农民工子女上网阅读信息、查阅资料的占34.8%,玩游戏的占16%,聊天的占14.4%,写博客的占6.1%,而农民工子女上网阅读信息、查资料的有16.1%,玩游戏的有31%,聊天的28.7%,写博客的0.6%。非农民工子女查资料的比农民工子女要多,写博客的也比农民工子女多,而聊天的及玩游戏的却不如农民工子女多。
可以看出,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渐普及,网络的海量化信息和平民化模式,并没有有效地引导网络受众平衡化发展,“知识沟”并没有缩小,笔者在下文有较为详细的分析。
二、农民工子女媒介接触相关性分析
依据上文媒介内容的使用情况,笔者对农民工子女的媒介接触进行学习和社交两方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媒介接触与学习情况
1、阅读报纸对学习的影响
从表1可知,就农民工子女而言,看报纸的频度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成绩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217、0.348,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3、0.000,均小于显著水平0.01,表明看报纸的频度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对于非农民工子女也是如此,看报纸的频度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成绩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278、0.299,两大群体在这一相关性分析中,没有太大差别,也就是说,越是经常看报纸的,越是喜欢学习,成绩也越好;而相反,越不看报纸的,也越不喜欢学习,成绩也越不好。
2、收看电视对学习的影响
从表2也可知,分析数据来自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时,收看电视的时间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吃力、学习成绩这三个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都很低,基本上没有相关性。而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水平0.01,表明收看电视的时间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吃力、学习成绩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很不显著的。
3、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在网络方面,接触网络的时间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方面有显著差异。对于非农民工子女来说,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水平0.01,表明上网的频度与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显著且为正相关的。而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P值小于显著水平0.01,但却呈现负相关趋势。由此可见,在网络利用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引导。
(二)媒介接触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接触报纸、网络、电视这些大众媒介,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情况,如是否喜欢同学、是否喜欢老师、是否喜欢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如是否觉得校园生活很有趣这四个变量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水平0.01,所以显著性也很低。这一点是出乎意料的,笔者以为多接触媒介,对他们接触老师、同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对他们参与校园生活有一定作用,但是数据显示,都没有相关性。
在接触电视媒介研究中,媒介接触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及社会适应能力没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水平0.01,因此显著水平很低。而对于报纸这一纸质媒介,却显示出与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其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水平0.01,表明两者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此笔者推断,虽然纸质媒体已经逐渐式微,但由于其报道模式与电视、网络不同,深度化的报道和内容是影响处于可塑化时期的中学生的重要因素。
在网络这一媒介中,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在网络媒体使用方面相关系数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1,小于显著水平0.01,表明网络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社交中,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自我娱乐,非农民工子女关注娱乐之外,还比较多地关注社会等有效信息。笔者推断非农民工子女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基于学习的需要,所以他们经常关注社会事件,通过了解社会信息,更能够清楚地认识社会,融人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在网络中更多的是寻找自我需求和满足感,易沉浸于虚幻世界当中,这样并不利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可能会出现比较多的误解,在融人社会这一层面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三、媒介对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影响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语言、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等方面,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随着移动媒体的普及,城市孩子由于先天优势,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有利条件。“传媒提供了青少年资以认同的生活风格,形塑青少年思考、语言与行为。”这些是使城市孩子对自己文化产生认同的主要原因,导致他们在使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过程中,更易于接触和接受时代新事物,在媒介认同和内容选择上均趋向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而与传统社会越来越远。与之相对的是农民工子女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区隔的学校教育(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也使其很少有接触城市主流文化的机会,阻止或者说是淡漠了他们对城市主流文化的追求和积累,在他们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乡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非农民工子女无论从媒介接触的种类还是媒介内容的广度,都要高于农民工子女,并且这种差异并不是短时间内能缩小的。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播学中的“知识沟”理论。该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四、如何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文化适应
农民工子女从乡村涌人城市,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的惯性,农民工子女依然保持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在媒体内容接触上,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其内容选择比较粗放,娱乐化现象严重。只有实现引导,逐步缩小他们媒介接触的信息差距,缩小“知识沟”,才能减少文化冲突,让农民工子女更好的融人到当地的生活当中,实现文化适应。
(一)提升报纸阅读水平,培养深阅读
在新媒体盛行,娱乐至死的年代,碎片化、浅薄化的阅读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和习惯,而报纸作为自媒体时代能够生存下来的一大纸质媒体,必然有其特殊性。与新媒体不同,报纸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刻性是无可置疑的。处于青年时代的学生,其可塑性很强,应当增加其阅读报纸的可能性,培养思维的深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报纸参与教育工程( NIE)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倡导报纸进入学校,培养年轻读者群。因此,在当下这种媒体形式下,我国也应极力推广“报纸教育”这一活动。鼓励报纸这一纸质媒介走进校同,建立一定数量的阅报栏,通过阅读习惯的改变,让青少年在这个时代能够培养和塑造心理和思维。
(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平衡
网络资源的免费性和共享性是实现信息平衡的有效契机。由前文调查可知,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社交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身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此,农民工子女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应得到家长和老师有效的引导,使网络内容选择逐渐全面化和理性化,实现获取信息和知识这一主要目的。另外,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可以顺势融人虚拟网络社交圈,这就弥补了农民工子女在现实中与非农民工子女的一种切实存在的距离感和差距感。在社交圈中,人人都是匿名和平等的,在这样的虚拟圈子中,这一群体可自由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多关注和分享其他群体的阅读内容和经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实现与其他群体的融合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逐步缩小群体间的心理差距和认知差距。
(三)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
媒体作为社会责任的守望者,应当提高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度。除了策划制作适合农民工子女观看的电视节目,开设报刊专栏,增加农民工子女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与参与;大众媒体还应当充分发挥“发声器”的作用,在关怀农民工子女这一问题上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共同关注。
农民工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大众传媒应发挥其传播的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为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