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句法结构角度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2015-02-13王晓为张宇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王晓为,张宇(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从汉语句法结构角度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王晓为,张宇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摘要: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潜意识地将自己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穿插进来以帮助自己理解,这个过程在外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合理利用母语迁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汉语句法注重意合、逻辑鲜明,这与注重形合、言简意赅的英语有很多相通之处,相逆之处也不胜枚举。文章将从汉语句法结构入手,以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为例,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句法结构;母语迁移;外语学习
张宇(1989-),女,汉族,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一、引言
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上进行的,母语思维会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外语学习,这种现象就是语言迁移。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特点,汉语相对来说发展较为完整缜密,且汉语句法结构种类林林总总,着眼点多,可比性强,所以,从更为中国学生熟悉和掌握的汉语句法结构入手来学习英语,操作起来更为便捷。
在对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要学好目标语应该摆脱母语的干扰,使学生学习到更为纯正地道的目标语,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德国的英语教学法教授对此曾有过一个恰当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1]此外,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我们不仅要承认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影响的存在,还要看到它正负迁移的两面性。从汉语句结构角度入手来剖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迁移,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切入点[2]。
二、句法结构层面的母语迁移现象
1.述宾结构
现代汉语句法中的述宾结构(述语+宾语)十分常见,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主谓宾”结构。对于这种结构,我们不难在英汉对比中找到相似之处。如:
例1.我扫地。——I sweep the floor.
例2.他们踢球。——Theyplayfootball.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述宾结构都如例1和例2一样简单明了,我们在英语的述宾结构中也并不是总能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双宾结构作为述宾结构的一种变体便是其中一种。双宾结构,即一个动词引导两个宾语,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多数类型都可做VN1N2——把N2VN1的变换[3]。如:
例3.他送给我一本书。——他把一本书送给我。他把我送给一本书。×
与之相类似,我们看一下英语的双宾结构。如:例4.He gives me a book.——He gives a book tome.
英语双宾结构在变换句式时,需要借用语言标记词(如例4中“to”),这与汉语句法结构中“把”字句的作用相似,都是通过词序的变换来突出强调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如果主要动词V1在语法化过程中可以“吸收”另一个次要动词V2的含义,那么V2就可以被V1合并,V2本身的词形也可以隐含合并入V1,并由V1直接引导双宾语,反之亦然。
在汉语的双宾结构中,在一些已知预设较为丰富的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直接宾语的,而英语中直接宾语强调其重心,是句子的焦点,不可以省略[4]。如:
例5.他已经给我了。——Hehasgivenit/themtome. He has given me.×
2.述补结构
在汉语句法历史上,补语位置的变化,确切说也就是“宾语”与“补语”位置的变化一直以来都是讨论的焦点所在。汉语焦点的天然位置是句末,汉语的宾语成分焦点化,而结果成分稍显弱化。如:
例6.他打破杯子。
而在英语中,宾语补足语也常表示动作导致的结果,但由于受英语句法的制约,语序一直定型为“动宾补”结构,不管强调对象(宾语)还是强调结果(补语),句子的语序结构都是固定的。如:
例7.He kicked the ball away.
此外,在英语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可以有多种类型,如:
I found the cage empty.
Theycalled himan idiot.
尽管充当宾语的成分不尽相同,但这些句子均采用相同的句法结构“动宾补”,这说明英语遵循形式上的严格性,受到句法的制约,而汉语则相对灵活一些[3]。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注意对比分析英汉述补结构的不同,比较英汉补语的不同位置,以便获得更地道的语言产出。看下面这则例子:
例8.Tomkicked the ball intothe hole.
——汤姆踢球进洞。
汤姆踢球把球踢进洞里。
汤姆一脚把球踢进洞里。
以上三个译本一个比一个自然地道。对于这句话,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想把该事件的结果作为焦点(into the hole/踢进洞里),英语除了把被强调成分放在句末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来调整“动作”、“对象”及“结果”的关系。汉语则灵活得多,汉语句法可以弱化“动词+受事”关系(把“踢球”换成“一脚”做状语,再用“把”字句把“球”提前)来增强表达效果,用这种方式在句法格局上充分体现结果补语[4]。
3.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定中结构,定中结构中的修饰部分叫做定语,被修饰部分叫做中心词;另一种是状中结构,状中结构的修饰部分叫做状语,被修饰部分叫做中心词。
在状中结构中,英汉句法结构差异较大,汉语句法结构中状语放在被修饰部分之前,此时的话语标记由“的”相应地转为“地”,如“狠狠地打”,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英语的状中结构位置恰巧与汉语相反,多放在中心词之后(多句末)或句首位置。如:
例9.Quickly,he ran out ofthe room.
偏正结构的两大分类构成了句子的组成部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均可充当定语成分,这是二者结构相似的地方,也是容易混淆的地方。在状中结构中,英汉两种句法结构差异较大,初学者易把顺序圈定于母语句法结构而从中替换英语词汇,这种错误可以通过对基本句法结构的了解而避免[5]。
三、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多数中国学生已习惯用母语思维去思考问题。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语言差异较大,母语思维并不能把外语问题迎刃而解。要在完全脱离母语思维的前提下学习一门外语并不现实,我们不能只是消极地回避母语思维,而要让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习者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寻找异同点,相似之处发生正迁移,加深学习者记忆;相异之处从母语着眼,从差异入手,对比分析。
句法是完整表达语义的最小单位,体现其语言的构造特点,是外语学习者了解这门语言特点的最基本途径。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输入量,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此外,教师应对授课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适当调整知识排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从基础句法入手,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使其在宏观上掌握所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25.
[2]杨连瑞,张德禄,范琳,刘静,卢敏.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3-113.
[3]张伯江.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J].汉语学习,2011,(2):3,8-10.
[4]郭印.双及物构式的中介语研究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10,(1):104.
[5]王盈盈.语言迁移对大学生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2,(3):132-133.
编辑刘佳
作者简介:王晓为(1969-),女,汉族,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4-11-03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