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对比研究
2017-01-17许若兰
许若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全球掀起了“汉语热”,在这样的浪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而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便争取与国际接轨,中国学生已有将近半世纪的外语学习(尤以英语)经验。无论是留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有着学习外语的“必修课”。因而两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必定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建立在对西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和西北大学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学生态度,学习环境,文化四个方面,研究两种群体在学习外语中的异同点。
关键词:留学生;本科大学生;外语学习
一、引言
“中国投资促进中非贸易 90后非洲留学生学中文成风潮”,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汉语学习”这样的关键字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
因此,研究出一套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育方式方法可谓是迫在眉睫。虽然我国从中美建交后,便不断进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事业,然而,还存在很多误解,例如“中国人皆能教汉语”等。随着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育(后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深化发展,这样的误解逐渐得到解释。然而,在调研之前,笔者发现部分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老化,教学方式单调,方法单一的问题。而对比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方式,在市面上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不仅存在经验丰富的众多英语老师(包括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为学习英语而设立的“英语角”、“英语口语比赛”等,为吸引学习英语学习的“美剧学习法”等等。既然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此发达,那么是否可以中国学生将学习外语的方法与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方式进行对比,从而指导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和以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教育?
二、研究程序
在社会调查中,项目参与者对于样本的选取与其所处客观环境、以及具体的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调查地点选取在西北大学以及西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也同样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首先,项目参与者为西北大学在校本科生,相对于身边的样本群体有较深的理解。并且,由于项目参与者专业的特殊性,与西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学生有一定的交流和联系,而且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来自分别来自中亚,欧美等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因此在样本抽取上只能做到尽可能广泛。再次,由于国教交流学院学生数量有限,因此样本范围相对于西北大学中国本科生数量较少,样本在普遍体现规律可能不具有完全的准确性。
我们针对性地选择了西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西北大学中国本科生为对象,联系实际、依托现实对研究命题进行充分论证,提供可信度较高的研究数据以及分析报告。
三、调研结果
本次调查是一次小型调查,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我们在两处完成了问卷 份。分别为40份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以及65份西北大学在校本科学生针对汉语(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5%。两处有效问卷分别是30份与62份,后又分别增补问卷调查共计12份,其中1份无效。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电子问卷以及纸质问卷为主。问卷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教师教学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学习者自身学习态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中国/英美文化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
四、相同与差异分析
一)相同
两者的相同点是很明显的,以下从以上所提的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教师教学影响方面,正因为无论是汉语教学或者是英语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都是教师。
在学习者自身学习态度方面,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都极其重视自习,并认为正确的。
在学习环境方面,中外学生都重视范围的影响。
在文化因素方面,可谓是有极高的一致性,中方将近95%的学生都表示除了对于英美文化的喜爱,而外方学生亦以极高的比例(98%)表示出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喜爱。
(二)差异
在教师教学影响方面,在老师国籍的选择方面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中国学生仅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外国教师(对比留学生接近100%),其原因更多是出于对于英语理解的困难,甚至可以理解是对于中英差异时的迷惑。正是因为中英文化存在差异,故英语在理解上出现了难度。而外国留学生既然选择了来到中国留学,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语言关卡,因此这样的差异时可理解的。
在学习者自身学习态度方面将近80%的中国学生虽然到课率高,然而更多地将英语课当做一种义务和责任,而非真正对于英语语言或者文化的喜爱。而相比于中国学生,将近75%的留学生则表示除了对于汉语言和汉语文化的兴趣,因此他们更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汉语学习。
在学习环境方面,中国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更希望在与外国人交流中学习英语。而在外国留学生中,70%的学生喜欢与中国人交流。在追加调查中,留学生表示,与中国人交流,不仅能够学习到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同时,一些新兴的“网络语”、“流行语”会让他们觉得很“潮”。
在文化因素方面,由于一致性过高,但是中国学生相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由于文化的来源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二手媒介,如翻译的文学,新闻,引进的产品,抑或是改良的外国美食。而外国留学生,相比于中国学生,其由于生活环境的便利性,更接近于直接的文化,因而在文化了解程度较高于中国学生。
五、结论
(一)对于问卷结果的分析
经过此次调研,我们证明了此前推论的正确性。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领导和主导作用,对于中外学生都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与对老师的依赖性的关系,在这次调研中仍有模棱两可之处。
学习者学习态度,是学习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在调查中,功利性(中国学生)和兴趣性(外国学生)是这次问卷普遍显示出来的结果。当然,问卷具有偶然性,我们并不将结果绝对化,仅是对问卷情况的客观阐述。
学习环境方面,交流和固定的教学环境在调查结果占据上风,体现了中外学生对于连续交流的环境的重视。正是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从而循序渐进。语言学习并非急促可得,一日一日的稳固基础才能提高语言水平,这也在本次问卷中体现出来了。
文化方面,本次问卷更多体现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推动性,正是因为文化的渗入,使得语言学习更具有趣味性,也逐渐使得语言更易被学生所理解。
(二)对于调研过程的分析
在反思我们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们将调研结果和理论资料整合时,我们发现了许多与理论知识不符合的方面,如对于教师的过度依赖,因此考虑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对于调研结果具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将不同之处的结论更加偏向了问卷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2]王志敏《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有效性研究》(2014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