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实习叙事的述评与启示
2015-02-13张恩德
师范生教育实习叙事的述评与启示
张恩德
摘要:取材于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六则叙事反映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所思、所行、所得、所惑。针对师范生的叙事与反思,进行了深度剖析与评述。师范生教育实习叙事的启示为:彰显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换;促进师范生与指导教师共同成长,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双赢;凸显督导教师的实习督导作用、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叙事
收稿日期:2014-08-20
作者简介:张恩德,广东省嘉应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省地共建项目“地方院校师范学生失当教学行为的剖析与诊治研究”(GD13XJY22).
一、缘 起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积淀教师文化,夯实师德根基,培育教育与教学实践智慧的系列专业体验活动,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等。教育叙事研究则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P36~39)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理念,笔者利用师范生体验教师角色之机,鼓励师范生在实习中积累教育与教学经验,并以叙事+反思的形式对经验与教学案例进行整理,期望通过技术的、实践的、批判的反思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融。
师范生的叙事素材植根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浸润着个人的教育情感与理想,由于师范生教育理论高度欠缺,其素材取材可能不典型、反思可能局于一隅,因此,笔者从众多叙事素材中精选六则予以研究,以图管中窥豹,评述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困惑,分享其教育实习成功的喜悦。
二、叙事文本及述评
本研究的叙事文本取材于师范生的叙事记录,撷选的典型文本密切关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诸多事件,为行文方便,文本文字略有改动且已得到相关者确认。
文本一
刚上完一节课,我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旁,准备用文字记录这节课。突然,一阵刺耳的声音飘过来,原来是8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脏话从这位老师口中吐出,越来越凶,我的心跳越来越厉害……。
过了十来分钟,我和这位老师交谈,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客家女孩吧?其实客家话是很好的语言,特别有杀伤力。身为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管好整个班,压得住场,必要用客家话骂他们,客家版的脏话特给力,女孩子虽说要温柔点,但太过温柔就会给学生欺负的,所以必要时还是该骂就骂,该说就说。
我想,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也有自己的尊严。指导班主任说得好,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太听话太乖意味着孩子没有立场和主见。我们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每个人都需要爱,真心关爱每个学生是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我不主张采用普通的说教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班级活动中,我慢慢地以朋友身份融入学生之中,渐渐地,学生愿意跟我说真心话,虚心地接受我的意见。其实,孩子缺少的不是责罚,而是鼓励。
评 述
这是一则典型的批判性反思文本。“脏话从这位老师口中吐出”、“客家版的脏话特给力”、“该骂就骂,该说就说”说明简单粗俗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基层学校确实存在,这些不当教学行为为何大行其道?一则因为它长期得不到制止与纠正,二则学生善良而没有足够的反抗精神,三则它确实起到一定的管理效果,如帮助教师“压得住场”、“管好整个班”。
以暴制暴不是教育的艺术,教育妙在以柔克刚,以水的灵性与柔情化解学生的叛逆。该师范生有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并且这种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如“学生愿意跟我说真心话,虚心地接受我的意见”,师范生最后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孩子缺少的不是责罚,而是鼓励。”
文本二
上星期已经讲完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学生反映没掌握好,接下来两节新课《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都需要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刘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减少第四节、第五节内容,将这两节新课教学的前十几分钟用来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根据刘老师的建议,我在《眼睛和眼镜》的讲授之前先回顾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对该规律都不熟悉,要回忆很久才能回答出来。正因为这些物理知识点没掌握好,所以学生突然觉得物理难学,上课因跟不上我的节奏而无精打采。基于这种学情,若我按照预设教案讲授,肯定教学效果欠佳。于是,在讲眼睛结构知识点时,我改变单纯的知识点讲述法,插入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提提精神,讲近视眼的知识点时又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解释近视眼的成因,“从生活走向物理”以激起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渴望。
这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在此之前,学生反映他们会自学书上的内容,老师没必要花太多时间讲,建议多讲一些有趣故事,营造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由于我的知识面不广,这节课我能引入这么多课外知识,得益于周六周日备课时上网查找资料,没想到查阅的资料派上用场了。
评 述
中小学教师最担心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本案例说明师范生实习的失误对学生确实造成一定影响,如“学生反映没掌握好”、“他们觉得物理难学,上课跟不上我的节奏而无精打采”,也说明指导教师介入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时机与深度不够。“与刘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减少第四节、第五节内容的学习时间”属亡羊补牢之举,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失误可谓治标不治本。
“我改变单纯的知识点讲述法”、“学生反映老师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讲”暗示师范生沿袭指导老师单纯的讲授教学方式,而没有通过实验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学生当然对规律不熟悉,掌握不牢,这从侧面反映了有些地方学校课程改革的真实形态——假改革、伪改革。
当然,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得以迸发,“插入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提提精神”让课堂教学气氛焕然一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以激起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渴望”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如“从生活走向物理”、“科学探究”已深入人心。
文本三
实习期间,学校在部分慢班施行杜郎口教学模式。上课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在热烈讨论,并且会有学生上台讲课。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开放的课堂使学生能够更大胆地展示自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该教学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学生分组过多,教师很难掌控课堂纪律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上台展示基本上就是那么几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有些学生展示时声音较小,重点难点讲述不清,其他同学便不能很好掌握基本知识。
与老师、学生交谈得知,教学改革开始时,老师要求学生课堂展示,但学生并不积极,慢慢地,老师发现成绩差的学生难以很好展示,教学进度很慢,老师只好请学习好的学生展示并形成了习惯,因此有些学生认为老师不怎么重视他们,学习变得更不积极了。我不赞同该校采取杜郎口教学模式,这样长期下去,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厌学。
评 述
师范生在实习期间需要深入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际,了解中小学正在进行的变革。根据笔者多年指导师范生实习的经验,师范生对各种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热情讴歌、积极践行,但真实的教育改革场景(如“教师很难掌控课堂纪律”、“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学生展示时声音较小,重点难点讲述不清”等)迫使师范生展开批判性反思。尽管反思的出发点很质朴,如“造成部分学生厌学”,也能部分找出改革不利的原因,如“慢慢地老师也发现请成绩差的学生展示是难以展示好的,教学进度也很慢,所以后来老师只好请学习好的学生展示并形成了习惯”,但是,师范生对教育作出的基本判断缘于真实的教学场景,也就是说,教学实践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上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有助于师范生教育信念、价值观形成。
基层学校呼唤教育改革,但是也需要对各种改革保持高度的警醒,时刻根据实情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调适,笔者不赞同盲目忠实的教条式改革,同时,教学模式具有地域性、阶段性,不能盲目推广。
文本四
实习以来,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感受物理美和探究学习乐趣,例如在讲参照物时,我引用古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我让学生分析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以什么为参照物,接着让学生找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请学生分析山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我认为物理教学应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追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实习学校的几位老教师对我说:“你这种教法教重点生还行,教普通生非吃亏不可。不信咱们考一次试,看谁考得好。”考试结果确实令我无语,尤其难忘的是我讲《力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时,高校长听了之后对我说:“你这节课去评优质课还行,对咱们学生太不适用了,物理不比文科,玩虚的不行。”我一听就急了,问:“哪里虚了?”他说:“用十几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在讲台上做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适用于平行四边形定则,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呢,而且,两个人在台上弄,50多人在底下看,有的不看偷玩,浪费时间。”我叹气,省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在优质课比赛时讲的就是这节课,不同的是,两个学生在前面用大模型做,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小模型做。高校长是明白人,我下定决心向老教师学习,按他们的教法教学,但我又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学的知识在大脑中不容易扎根,也不容易迁移,遇到较新的问题,往往下不了手,最终,我不得不反复讲解,费时又费力。
评 述
师范生认为“物理教学应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追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其教学理念正确。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古诗,使物理教学充满文化情趣,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中,他让学生实验探究,忠实地践行新的物理理念,说明该师范生具有较好的课程意识与理论水平。但是,基层中学“以考定教”的教学话语占据强势地位,如老教师提出“不信咱们考一次试,看谁考得好”,考试结果令师范生无言以对。
实习以来,师范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转变。首先他以名师的优质课作为模仿对象,充满热情地践行教学理论,由于老教师的“指导”以及考试结果的打击,师范生对其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疑惑,但师范生仍在尝试其教学构想,最后,高校长提出“玩虚的不行”、“不如直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使师范生最终“下定决心向老教师学习,并且按他们的教法教学”。虽然师范生发现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但它毕竟是该校的主流教学方式。
笔者顿生感慨,先进的教学方式确实难以在中学扎根。该文本也折射了中学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优质课虚假、探究教学无序与低效、高考至上的评价观、课程领导的严重缺失。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教育理论的威信,也极大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落实。高校长说“你的这节课去评优质课还行”,反映了高校长虽然具有较好的课程观念,但教学实践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仍为两张皮,且存在实践排斥理论的现象。
这则叙事表明,师范生虽然理论素养较高,但由于实践智慧欠缺,造成探究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50多人在底下看,有的不看偷玩,浪费时间”。课堂教学运用古诗使教学充满文学意味,但要清楚古诗教学的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及其限度。因为实践问题,使教育理论价值打了折扣,导致师范生对理论的放弃、行为的退缩。
文本五
随着时间流逝,我的班课堂纪律越来越不好,越来越吵。面对捣蛋学生,我总是停下板书,直到他们安静下来才继续讲课,课堂慢慢又变得吵闹起来。经仔细观察,我发现爱上课说话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我一边讲,一边走到这些学生身边,适时提出问题请他们回答,若回答不上来,我便请他们“陪我站几分钟”,并用幽默的话语调控课堂。
课后,我将那几位学生叫出来,问带头的学生阿广为什么上课起哄,他说他听不懂我讲什么,起哄好玩,他带头起哄便“感觉到有一种做老大的感觉”。凭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难以奏效。我知道他喜欢打篮球,于是,我有时间就约他出来打篮球。相互熟悉之后,我跟他说“读书就像打篮球,要拼,要努力,要奋斗,要有目标,读书可以使人聪明……家庭或单位的老大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精神引领与物质的施予。”慢慢地,我的课堂不再那么吵闹了。
评 述
阿广说“听不懂”说明师范生讲课存在坡度欠缓、趣味不足等问题,“感觉到有一种做老大的感觉”说明学生渴望被尊重、渴望成功。师范生请学生“陪我站几分钟”、约学生打篮球,这种曲线管理方式对学生伤害较小,但治标不治本。学生具有成功与受尊重的需要。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提供机会让他们感到尊重与成功,让他们多一份自信与责任。让课堂纪律变好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通过优质教学吸引学生,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并获得尊重。
文本六
接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常看到有老师叫几个学生(顽皮生)倒垃圾,老师想反正他们没事,给点事情让他们做会更好。于是,我也想采取类似方法落实课室的卫生工作。经过几天的观察,我觉得杰华和伟峰最合适,他们都爱在早读课或者上课时间离开课室,到校园乱逛。让他们在早读课时去倒垃圾,总比他们出去无所事事好吧,经过原班主任批准,他们俩也很乐意地接受了。
本以为事情两全其美,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这两个学生每节课都去倒垃圾,其回答其他老师的理由是:“老师叫我们每天倒垃圾。”我觉得好郁闷,我的决定怎么成为他们不上课的借口呢?
评 述:
教育不仅是身体的教育,更是道德和心灵的教育,既使人具有德行,也使人文明。[2](P10~20)师范生吩咐学生倒垃圾的行为缘于对其他老师的简单模仿,虽然这种行为在师范生看来其出发点是善的,过程也是善的,但是教育结果却不是善的,原因是该教育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也就是出发点并不是完全意义的“善”,这也说明师范生时刻要保持批判性反思的意识。
师范生及时发现自己教育的失误也缘于其教育良知以及其批判性反思的敏感性。师范生不当教育行为虽然受到其他教师行为的启示,但也经过原班主任批准,说明基层学校对一些不当教育行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甚至已经形成了不当的教育氛围。为了提升师范生实习质量,有必要对基层学校进行适度改造和教育思想的引领。
三、思考与启示
上述六则故事涉及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以及教育实习的多个参与者,揭示了教育实习中的典型问题。笔者深感教育实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基层学校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良好契机。为了促进教育实习对师范生、实习学校教师的发展,矫正教育实习中出现的种种不当行为,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彰显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换
上述案例说明,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排斥教育理论,也排斥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从而降低了师范生的实践反思水平,并造成其教育理论的退缩。若要使先进的教育理论不仅占据优势的话语地位,而且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切实践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展现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我们要精选一些能读易懂的教育理论,并且努力开展基于这些理论的教育或教学案例研究,加大相应的课程资源配置,使广大教师切身感受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生动,更能令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全面深刻。教育理论无法与教学实践转换,则它必然是空洞的理论;教学实践无法与教育理论转换,它必然也是经不起教育检验的实践。因此,对于实践中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德性,首先要判断它是否与教学理论相互转换。如案例一中的“客家版的脏话特给力”、案例四中的“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等。
(二)促进师范生与指导教师共同成长,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双赢
上述案例中的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可谓言之谆谆,师范生受益匪浅的同时但也蒙受误导。广大中小学与广大师范生都在呼唤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基于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匮乏的现状,地方政府、高师院校应该有何作为?
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区域性教育理论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它不仅有责任向师范生传播教育理论,而且有责任在该区域进行教育理论传播与实践指导,这样不仅使指导老师受益,也使实习学校、师范生受益。因此,在师范生实习前,鼓励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再培养,在实习过程中,鼓励指导教师参与课例研究或资源开发,一定要让指导老师体验到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最终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双赢。
(三)凸显督导教师的实习督导作用、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
教育实习中的督导教师一般由高师院校选派,他们需要及时修正指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对实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监督。一般来说,督导教师要求教育理论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熟悉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业务,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事实上,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真正业务精干的督导教师人数不足,高校与中小学管理的相互疏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排斥,使得督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缺失。因此,笔者认为,督导教师可以适当吸收各地学科教研员参与,在鼓励指导教师放开手脚指导的同时应承担课程组织、价值判断、课例研究的重任,以发挥教育实习中的课程领导或权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M].教育研究,2008(5).
[2] 温明丽.教化:建构诗意教育学之基础[J].教育学报,2013(6).
[责任编辑:陈浮]
Comment and Inspiration on Educational Practice
Narr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ZHANG Ende
Abstract:The six narrations derived from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fiv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reflect what the students think, act, require and puzzle. Then profound analysis and comment were made on their narr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inspirations of their narrations are: magnifying practical value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omoting bilateral switch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elp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grow together, and accelerating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arnating teachers’ practice supervising role, and the government’s coordinating role.
Key Words: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nar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