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能素质”锻炼“常规性”的思考

2015-02-02于素梅周立华

体育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能素质课课练运动技能

于素梅+周立华

摘 要:体能素质水平的高低,无论是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他的运动技能水平的发挥都十分重要。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体能素质锻炼不够系统、过于随意、孤立化、形式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体能素质锻炼需要常规化的观点,探讨了在体育课堂上运动技能教学如何与体能素质锻炼整合发挥双重效应。

关键词:体能素质;运动技能;课课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43-03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与运动有关的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通常主要被看作是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力量大小、速度快慢、耐力高低、灵敏程度、柔韧范围等,能够综合体现出体能水平的高低。因此,有效加强体能素质的锻炼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体能素质锻炼若干现象

我们在观看体育课的时候,通常能够看到任课教师在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基本部分即将结束的时候,会安排几分钟的“课课练”内容。但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目前,体能素质锻炼无论是时间、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善之处。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将有利于一线教师正确认识体能素质,并更好地在课堂上把握体能素质锻炼的有效性。

1.体能素质锻炼形式化现象

体育课上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能素质锻炼,已经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但与此同时,该如何组织体能素质锻炼活动,即采取哪种形式效果更佳,这是提高其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纵观一些体能素质锻炼形式可以看出,有的明显存在走过场现象,尤其是观摩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有节课上,该任课教师在课课练时间段安排了一个体能素质练习,并采取了循环练习的方式组织该项活动。循环练习由四项素质练习活动组成,采取了等时轮换,四项练习活动总时长大约安排的是5分钟,每个练习平均下来大约1分钟,这样的时间分配和内容安排,怎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能素质锻炼要摆脱形式化,充分考虑其锻炼的“实效”性。

2.体能素质锻炼随意化现象

体育课上的体能素质锻炼,不能走向形式化误区,但是也不能过于随意。锻炼什么,要能够有充分的依据,如按照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条件等。然而,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体能素质练习都显得很科学合理,有一些内容的安排表现出过于随意,甚至是教师想让练什么就练什么。过于随意的体能素质锻炼,不仅不能充分发展处于敏感期的素质,而且,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也难以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那些不系统、不连贯、不持久的体能素质锻炼,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因此,要摆脱随意化现象,体现“有序”性锻炼。

3.体能素质锻炼孤立化现象

体育课堂教学中,过去我们看到的体能素质锻炼,大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活动时间,《大纲》时代常被称为是“素质练习”,《新课标》颁布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称为是“课课练”。无论是素质练习还是被叫作课课练,其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都是将体能素质的练习孤立于运动技能教学之外。由于仅仅是单纯的体能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还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假如体能素质练习与运动技能学习有机整合,或许能够提高锻炼的效果。因为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会因为学习技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时此刻,安排适宜负荷的技能练习便于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二、体能素质锻炼应体现的特性

体能素质在体育课上合理安排锻炼内容和形式,要想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需要使该锻炼体现出如下特性。

1.“层次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首要特性

体能素质锻炼的层次性,不仅反映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之间要有一定梯度地安排锻炼内容,而且同一年级,甚至同一性别内部,体能素质锻炼依然要充分考虑阶梯性锻炼。从同一素质类型来看,有时需要多学段或多年级反复多次地锻炼,而某一项素质的多时段锻炼需要体现出螺旋上升,而不是缺乏一定层次性的简单重复。不具有层次的锻炼,有的或许会表现出锻炼效果不明,有的或许会出现因类型或难易度安排不当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层次性作为首要特性,是任何一个在体育课堂上要安排体能素质锻炼者都需要认真把握的特性。

2.“系统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必要特性

系统意味着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体能素质是由若干素质要素组成,体能素质的系统性,首先会体现在全面上,就某一个体而言,他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运动素质,而且,还要具备必要的健康素质。其次,运动素质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竞技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素质有助于体魄强健。因此,全面的体能素质锻炼是十分必要的。最后,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素质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期,因此,依据敏感期素质类型合理安排素质锻炼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3.“针对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关键特性

体能素质锻炼的针对性,主要是体能素质锻炼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相一致;另一方面是要能够充分考虑运动技能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运动技能学习所需要的素质,即明确要发展的运动素质是什么。当前,前者在实际锻炼中或多或少地会有所考虑,而后者在体育课堂上的体现较为滞后,教运动技能过于单一。也就是说,为教技能而教技能,很少为技能学习先奠定一定的素质基础,这样对运动技能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会受与此对应的一种或多种运动素质的影响。

4.“自主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差异特性endprint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第四条中提出了“关注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当前,体育课在运动技能教学方面,已经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关注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但是,就体能素质锻炼而言,能够按照个体差异实施锻炼活动的并不多见,大都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某一项或几项素质的练习,或者是分组轮换练习活动。但无论是集体还是分组轮换,其结果都是大家练习同样的内容,只是活动方式不同而已。真正有效的体能素质锻炼应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因为,不同学生的体能素质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或许是力量素质差,有些学生或许是耐力不足,还有些学生可能灵敏性差一些,等等。有差异是绝对的,无差异却是相对的,因此,教师可以提供几种练习方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能素质基础,自主选择练习内容和方式。

5.“融合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发展特性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关于体能素质锻炼应与运动技能学习相结合,这是能够促进体能素质锻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前的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能素质锻炼大多数情况都是“两张皮”,二者之间表现出的仅仅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未能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本质联系充分地挖掘出来,致使“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体能素质锻炼融合在运动技能学习之中,既能够达到运动技能学习、掌握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合理的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体能素质增强的目的。

6.“创新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激励特性

创新在各行各业之中都是实现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反义词是守旧,任何守旧的做法都不利于兴趣的激发。当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体育课上看到了体能素质锻炼的创新现象,如增加新型锻炼方式,添置具有一定创新设计和新功效的器材等。但这里为什么还要重提体能素质锻炼的创新问题呢?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仅考虑新颖,而忽视实效,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这些很容易走进形式化误区,方式尽管新颖,但对某项素质锻炼的目的性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对创新度的把握要能够较为准确,过度创新,要么安全运动得不到保障,要么创新浮于表面,达不到持久激励的作用。

7.“趣味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永恒特性

定性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时候,我们会用是否懂了、会了、乐了、热了等这些指标,其中是否“乐了”是衡量一节课中,学生是否真正地享受到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体验。除了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快乐以外,体能素质锻炼的形式、内容也都不可忽视其趣味性。目前我们看到的趣味性除了器材和新方法以外,最多的还是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方式体现其趣味性。但是,游戏比赛的方式停止或新颖器材不用的时候,学生对体能素质锻炼就很容易从积极参与过渡到消极观望。因此,充分挖掘学生对体能素质锻炼真正的兴趣至关重要。可以尝试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运动技能学习进步缓慢是自身某项素质的缺乏带来的影响,懂得锻炼体能素质的重要性,即从被动练习到主动练习转变以后,其趣味性就会深藏于心。既便是没有了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学生依然兴趣盎然,锻炼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8.“持久性”是体能素质锻炼的实效特性

体能素质的提高不是当天锻炼当即就能见到成效,也不是这周每节课都练了,下周就明显提高了,某项素质是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锻炼以后,才能见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持久性地对某项体能素质进行系统的锻炼十分必要。然而,持久性并不意味着一种方法从第一天开始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永恒不变,也不意味着一项素质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一练到底。而是结合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运动技能所需素质前提,以及学生实际素质基础综合考虑它的持久性。不断变化方式能够激发锻炼兴趣的持久性。只有这样的坚持不懈,体能素质锻炼的实效性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体能素质锻炼“常规性”及其有效策略

体育课上从开始到结束有诸多常规需要遵守,而这里讨论的体能素质锻炼进入到常规之中,一方面是想提出体能素质锻炼的重要性需要强化认识,另一方面是想要充分认识在课的全过程中树立体能素质锻炼思想并付诸于行动的必要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提出几点认识使体能素质锻炼常规化。

1.体能素质锻炼“常规性”释义

常规性,顾名思义是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性。体能素质锻炼进入常规,意味着不但每节体育课都要考虑该项活动,而且,每项技术的学习也需要充分考虑该项技术需要哪些体能素质,以及该项技术能够锻炼提高哪些素质。运动技能学习前的体能素质准备,需要在体育课堂设计环节有所考虑,而且更需要在课堂实施阶段有所体现。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充分考虑与体能锻炼的融合,即边学技能的同时,即在反复练习某项技能的同时,考虑对某项素质的提高。如耐力素质既是当前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指标之一,耐久跑又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项目,因此,就可以将篮球、足球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球类运动项目的学习与耐力素质锻炼相融合。如可以通过行进间直线或曲线运球接力赛、足球带球跑接力赛,甚至可以通过超多人(超过项目比赛规定人数)篮球或足球教学比赛的方式促进体能素质的提高。当然,专门性的体能素质锻炼课课练也十分必要。总之,体能素质锻炼常规性主要体现在,体能素质课课练堂堂有,运动技能学习常常带(最好不要为单纯学技能而学技能)等教学之中,其常规性就自然有所凸显,并能够达到因经常持久而有效。

2.体能素质常规锻炼策略

基于体能素质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健康体魄强健作用的重要性,体能素质要常规化锻炼,就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有效措施。下面从课课练和运动技能融合锻炼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提高体能素质常规锻炼的有效性。

(1)常规课课练策略

从课课练来看,课课练要成为常规性的活动就需要有效的策略跟进。但是,如何将课课练既长期坚持,又常练常新呢?那就需要把握住四个方面的关键点: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练的怎么样?实际上这四个一连串的问题需要每节课在备课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设计。endprint

其一,为什么练?不但教师要能够明确为什么练,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能一上来就是这项练习、那项练习。让学生能够知其然又能够知其所以然以后,有明确目的地练习,学生或许或多或少地会从被动练习进而转向主动锻炼。

其二,练什么?至于在课课练上练什么,似乎是由老师选择和确定的,实际上,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上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体的需求,如有的学生力量差,需要集中练习力量,而有的学生,灵敏素质差,需要就灵敏素质加强练习等。因此,在选择练什么的时候,首先是教师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通过学情分析环节,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充分认知,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哪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师生协同才能确定最具针对性的练习内容。

其三,怎么练?体能素质锻炼不仅体现在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上,而且,锻炼方式的把握上还要能够做到全体、小组和个体练习相结合。对于具有普遍性较弱的体能素质指标,最好能够采取全班同学集体练习的方式,而对于适合于分组练习的素质(如一部分学生力量差,而另一部分学生耐力弱),要能够尽可能地采取分组练习的方式组织课课练活动,对于个体差异明显的,甚至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目的。假如都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组织课课练,到头来可能会出现强的依然强、弱的依然弱,而达不到缺什么补什么的效果。

其四,练的怎么样?过去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很少考虑课课练练的怎么样,大都是练就练了,缺乏对课课练的及时评价。实际上,无论是课课练,还是运动技能学习,都需要有一个及时反馈,这样不仅能够了解锻炼内容是否适宜,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确定锻炼方法是否合理。当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们的共同讨论中了解一节课课课练的效果。便于及时调整或完善下一次课的课课练的内容和方法。如通过观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面部表情变化、身体出汗情况,聆听学生课课练的亲身感受,及时了解练习的量是大了还是小了,内容是多了还是少了。

(2)体能素质锻炼与运动技能学习融合策略

体能素质锻炼与运动技能学习的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因为,首先,要转变观念,将过去单纯的运动技能教学转变到既要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又要能够有效促进体能素质提高上来。其次,就是要充分了解不同的运动项目能够有助于提高哪些体能素质。最后,就是要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实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转变观念,听起来好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不能一提到转变观念就觉得话题陈旧,而是要能够常谈常新,如就体能素质锻炼而言,需要转变的观念是什么?过去的观念怎么了?通过哪种方式才能转变观念?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素质锻炼融合是能够有效促进体能素质提高的新的认识。具体操作起来需要重新审视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考虑该如何体现体能素质锻炼的协同发展的效应。

探寻运动项目与体能素质促进的对应性,是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素质锻炼协同发展的关键。为了能够实现这一协同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运动项目各项技术进行分解,除了要充分了解每一项技术学习需要什么运动素质基础,还要能够分析哪些技术的学习,尤其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哪项素质的提高。确定了这些,就能够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素质锻炼融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把握二者的关联点,如篮球的传接球技术,其关联点就是手臂力量和协调性。除了需要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手臂力量,还要能够做到上下肢乃至全身的协调性。通过安排一定量的传接球练习,还能够有效促进上肢力量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传接球方式,甚至可以有所创新地采取多样化的传接球练习,达到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双向提高的目的。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有效促进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LA11030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8)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 466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能素质课课练运动技能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育对策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在小学阳光体育中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策略
基于开放式运动技能特征的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思路论析
“课课练”内容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