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015-01-21陆亚南
陆亚南
【摘要】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无论如何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慎重地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无论办什么事其实最终要追求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当然是效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是否有阅读效果,是否在进行有效阅读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呢?
一、新课导入新颖激趣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新课的导入对于一堂新授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开头,可以激起学生的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或能引导学生温故求新,前后知识相接,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槐乡五月》时,我用轻松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看,那雍容华贵的牡丹,红红火火的杜鹃,清香怡人的郁金香……吸引了许许多多人,而在美丽的槐乡,也有一种迷人的花,那就 是——槐花,让我们一起走近槐乡,去看一看、闻一闻,体会那美妙的滋味和无穷的乐趣吧。这样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
但是,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另外,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二、训练过程扎实有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误区与偏差,往往以讲代替阅读,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以练代替阅读,没有真正地抓住阅读的实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面对现状,我们应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在听全国特级教师武琼在执教《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一词时深受启发。她就是在学生遇到这个词不理解又没带工具书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把每个字拆开来,分别组和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词“神奇—机智—巧妙—算计”,再连成句子:“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算。”从而让学生明白了“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会学生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过程。经过实践,我发现这的确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在每一堂课上都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的训练,有机地采用合适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他们在词语理解中的个体阅读实践,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词意的准确性,提升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为学生积累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巧妙积极迁移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完《轮椅上的霍金》,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同学们,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而霍金却说自己拥有很多。如果你就在现场,听了他们的对话后,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女记者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老师再去问学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记者小姐,你说他失去太多了,但是你有没有看他得到的呢?他虽然没有灵活的双手,但他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科学著作;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双腿,但他走进了非常遥远的宇宙深处;他的嘴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他靠着语音合成器,与许许多多的人进行对话,其对话的内容既深刻又丰富,有许多内容只有一些资深的科学家才能听得懂呢!你看,他刚才不是在给我们做精彩的报告,现在不又在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吗?从这些,你不觉得他拥有的太多太多吗?”
可以看出:女记者和霍金之间的对话,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大的旁白或插话空间。将学生置于虚拟的现场参与对话,能激发学生很强的表达欲望,在表达中不仅能整合、利用课文内容和语言,而且升华了对人物精神的认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通过弟子们的各种不同做法与哲学家方法的对比,从而揭示这个道理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绝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写哲学家和弟子们的语言,而对人物心理及动作的描写很少。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年以后,弟子们又来到了这里,在路上,他们相遇了,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一人饰演一名弟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想象弟子们在一年中的经历、心理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文本的主人,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分别成为文本中的人物,在教师模拟的情境中深刻地感悟。透过文本,故事内容得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