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范读在课堂上魅力四射
2015-01-21王海燕
王海燕
【摘要】作为语文老师,从自身做起,自觉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能力,给学生起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让范读在课堂上魅力四射。
【关键词】小学语文;范读;作品基调;人物特点;体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感情朗读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字音和语句方面都必须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而且,它更高的要求是读者的朗读要“忠于作品原貌”,能够“再现作品情境”。
忠于作品原貌,就是要努力“还原作品”。朗读者要给听众展示一个近似真实的情境,吸引听众悄然走进作品,暂时忘却自我,进而和作品、作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交流。而朗读者此时已化为虚无,听众在欣赏作品时决不应该受到朗读者的任何个人因素的干扰。
在这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影视演员等专职人员,让我们欣赏到了这一绝妙的声音艺术。虽然老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质。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引进文本。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锤炼朗读方面的基本功,就显得尤为必要。
笔者认为,感情朗读中的情感因素,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得比较容易。对于学生来说,揣摩作品的情感并且用语言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在此,笔者试图先从非情感因素出发,即从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入手来朗读文本。而老师一旦掌握了这种技巧和方法,朗读时再融入情感,就能让学生的心一下子贴近文本,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文本的效率,增添语文课的魅力。
一、把握作品的基调
阅读理解,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基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其次要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基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任务性格。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的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朗读前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宏观上了解作品的写作原因。然后确定这首诗在朗读时是抑郁的基调,语速舒缓。让学生感受到张继内心的郁闷、愁苦、思念之情。学生听了老师的这种示范朗读后,在练读时自然不会读得欢快,这比发生错误后再去纠正好得多。
老师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久之,学生在朗读前也会斟酌一下语速和情感基调,渐渐也会明白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案。比如程颢的《春日偶成》中“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句,让学生从“乐”字确定本诗愉快的感情基调,语速自然稍快一些,读出作者那种闲适、快乐、自在的心境。
当然,语速、情感基调在一篇文章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范围是有限的,且不能与文章整体相冲突。
二、模拟人物的特点
小学课本中写景、记事的文章较多,另外还有一定篇幅的古诗、寓言、童话等。学生感兴趣的是符合他们生活空间和想象世界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朗读要做到绘声绘色,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小云雀看到“地上黄沙漫天飞舞,迷得它们睁不开眼”,她就埋怨地说:“这里的风沙真讨厌!”读这一句时,教师就要运用朗读的声音技巧:使用口腔发音,稍稍挤压喉 部,让声音“浅而细嫩”,再加上小云雀直率的性格、明显的爱憎情感因素,一个活泼、可爱、初识世面的小云雀就展示在孩子们眼前。紧接着,云雀妈妈回答说:“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云雀妈妈说这段话时,无比“心疼”,她既心疼森林的消失,也心疼人们的不善之举,更心疼它的小云雀遇上了这样糟糕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所以,为了表现云雀妈妈的心疼,朗读这一段时语速较慢,情感压抑,同时运用一点“喉音”,让声音略显苍老,再融进母亲的那种亲切,这种声音、情感差异较明显的朗读,容易让学生进入母子对话的情境。那么,文本所要体现的“环保意识”,孩子们在听读、练读中就由心底升起。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欢的文体,在他们眼里,小动物都是会说会笑的可爱人物。老师朗读这样的文章,在发音方法和技巧上要努力做到“逼真”。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朗读小猪的语言时,可以把舌头的两边翘起,形成勺子形状,并在口中左右、前后运动一番。然后再开始读小猪的语言,每读一小句,便重复刚才的口腔运动。这种模拟孩子们熟知的小猪吃食的声音,让他们从听觉上认可小猪的角色。听起来就兴趣盎然,很快进入文本情境。一旦学生的心灵贴近文本,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便无需教者启发或赘述。
三、使用恰当的体语
老师的示范朗读绝不是老师的个体行为,而是和孩子们的一种交流。除了追求语言的效果之外,使用恰当的体态语,更能促进这种交流的和谐,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体态语的总体要求是自然优雅。朗读时如果语言的效果不足以体现文本,需要动作辅助时才能使用体态来补充和加强。但是动作不可过小、过大或过多。过大,会让动作抢了语言;过小,会让人觉得不自信……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式的指导,学会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作为语文老师,从自身做起,自觉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能力,给学生起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