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中数学:在操作中丰富学生数学思维

2014-12-10赵凌兵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棱柱圆柱立体

赵凌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探索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初步认为“顺延思维、创新思维、整体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可以很好地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启迪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复习)”为例,简要叙述在动手操作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

A4纸的外包装上图文并茂,信息众多,为了快速切入本课的教学,我在课前谈话时删繁就简,直接呈现“297mm×210mm”这条信息,为了方便又将数据取近似数,把A4纸看作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以下呈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操作片段。

【操作一】在A4纸不重叠的前提下,折出我们学过的某种没有底面的立体图形。这虽是一个开放性的操作要求,但基于操作的方便性,也由于本学期刚学过圆柱的知识,所以学生折出的全部是圆柱(两种)。

师:这两个圆柱都是A4纸折出的,说明它们和A4纸有联系,联系在哪儿?回答之后请学生完成表格。(只列式不计算)

【操作二】这张A4纸除了能折成圆柱外,在不重叠的前提下,还能折成哪种没有底面的立体图形?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立体图形除了圆柱与圆锥外,就只有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不重叠”的前提下,学生操作时会自觉排除掉圆锥;加之A4纸是长方形的(长30厘米、宽20厘米),所以不能折出正方体;很多学生将长或宽对折再对折,折出底面是正方形的两种长方体。

师:这两个长方体和A4纸有什么联系呢?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求出来的?之后学生完成表格。

师:仔细观察,用A4纸折出的这两个长方体好像比较特殊呢,特殊在哪儿?(这两个长方体的底面都是正方形。)

【操作三】用这张A4纸折长方体,真的只能折出这两个吗?同桌边讨论、边动手,看看还能折出怎样的没有底面的长方体。

这项操作充满着挑战,很多学生知道要折成底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但在操作时往往因为图方便而将相对的两个面连在一起,以致无法折出。好在部分学生经过自我调整或与同桌交流,终于折出底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师:以两位学生折出的长方体为例,量出长度。一个长方体长是10厘米,它的宽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另一个长方体宽是3厘米,它的长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完成表格)

【操作四】这张A4纸,除了能折出圆柱、长方体外,还能折出其他的立体图形吗?哪怕是我们没学过的。试试看!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经过简短的思考,就有人折出了三棱柱。

【操作五】刚才大家折的是三棱柱,有没有四棱柱呢?折折看!(很多学生折出的依然是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吗?(不一定,四棱柱的底面可以是任意的四边形。)四棱柱和长方体相比,谁的范围更大?这就是说:长方体是特殊的四棱柱。

师:有了三棱柱、四棱柱,肯定还有……同学们,普普通通的一张A4纸,因为你们的智慧操作,让它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产生了无数的立体图形。当这些立体图形的底面棱数越来越多时,就变成了……(圆柱)

一、秉承一脉,丰富学生的顺延思维

1.选准教学起点,唤醒直觉思维

“操作一”是以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认识为教学起点,没有经过按部就班的推理,而是调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觉思维的唤醒而作出的敏锐操作,直接把握住了操作对象的本质和联系。

2.借助形体表象,完善形象思维

“操作二”帮助学生建立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象,“操作三”则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进行了完善,“操作四”的三棱柱、“操作五”的四棱柱,以及后面无需一一操作的五棱柱、六棱柱……当底面棱的条数越来越多时,必然回到原点——圆柱。整个过程已经超越了操作本身,借助表象而进行的联想与想象,极大地完善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3.指导正确迁移,培养缜密思维

学生在解题时,虽然思路正确,但往往思维不够缜密,导致无法解决问题。刚开始“操作三”时,很多学生知道要折成底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思路是正确的,但在折纸时受“操作二”的负迁移影响,将大小一样的两个面连在一起,以致无法折出(因为长方体展开后相对的面不可能连在一起)。这时我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中“相对的面不可能连在一起”这一知识点,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调整或与同桌交流,终于折出底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二、革故鼎新,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面对小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广义的创新思维,只要是以前没有而现在有,对学生个体而言,就是一种创新。

1.鼓励大胆操作,诱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操作四”的提问:“这张A4纸,除了能折出圆柱、长方体外,还能折出其他的立体图形吗?哪怕是我们没学过的。”其中“哪怕是我们没学过的”这句话,含有极强的鼓动性,诱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了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开展操作活动。

2.避免思路单一,发展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表现为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前面说过,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侧面积”知识,仅仅局限于圆柱的侧面积,对于其他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则没有涉及。如何避免由这单一知识点而造成思路单一呢?以上五个操作片段,从圆柱→长方体→三棱柱→四棱柱→……→圆柱,突破了教材的知识局限,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3.拓展知识外延,克服思维定势

“操作五”一开始,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折出的四棱柱依然是长方体居多,如何克服这个思维定势呢?我从底面是四边形入手,提醒学生四边形绝不仅仅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的外延一旦打开,学生的折纸也就千姿百态:四棱柱的底面有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是任意四边形。

三、貌“离”神“合”,丰富学生的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认为应把目光投向对学生思维的整体把握,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与狭隘,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1.分析判断推理,开发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上述几个操作过程所折出的圆柱、长方体、三棱柱、四棱柱,以及推想产生的五棱柱、六棱柱……它们侧面积的本质就是这张A4纸,它们侧面积的大小就是这张A4纸的大小。

2.形体分类总结,形成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分析、整合,最终探求出一个正确规律(答案)的思维方法。以上操作过程,笔者都自制了实物教具(圆柱、三棱柱、五棱柱各两个,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底面是梯形的四棱柱各两个,长方体四个)。当学生沉浸在那么多教具带来的震撼时,我让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学生很自然地将它们分成了“高瘦子”(以宽20厘米作底面周长、长30厘米作高)和“矮胖子”(以长30厘米作底面周长、宽20厘米作高)两类。此时再追问:“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它们的侧面积都相等”,“它们的侧面都是同一张A4纸,侧面积都等于底面的周长×高”。在分类总结中帮助学生形成聚合思维。

3.利用知识本身,挖掘极限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许多问题是与高等数学内容有关的,尤其是极限思维与小学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直接联系。在小学里,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需要严格证明,但可以在直观演示或操作的过程中,挖掘知识本身所蕴藏的极限思维。比如“操作四”“操作五”中的三棱柱、四棱柱……最终到圆柱,以及三棱柱、四棱柱……个数有无数个,这些都是很好的极限思维的渗透。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他认为这是一种最自然、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本文所述,正是利用一张普普通通的A4纸,在操作中引领学生不断地再创造,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endprint

猜你喜欢

棱柱圆柱立体
圆柱的体积计算
The Evolution of Stone Tools
理解棱柱概念,提高推理能力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空间垂直关系错解剖析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
立体年历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对一道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