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读与妙用:敞亮教材的价值空间

2014-12-10叶柱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笔算本课乘法

叶柱

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直面数学教材呢?笔者认为,“深读”是前提,“妙用”是重点。

一、深读:挖掘教材的价值内涵

备课时,面对一则教材文本,很多教师通常习惯于改情境、换材料、变例题、调习题,而很少意识到,大到整体结构,小到细节图文,教材文本无处不凝聚着编者的编写意图。所以,充分解读教材文本,准确领会编写意图,是实现“用教材教”课程理念的基本前提。在此,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教材解读的三个基本要点。

1.从高到低,读清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我们应该依托课标精神,思辨教材内涵。要着重弄清楚的是,这则教材内容属于哪个课程领域?亟须落实的课程核心词是哪个?文本编排的体例特点暗合了哪条课程理念?我们来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板块,需要重点关注的课程核心词是“运算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能带着“既应澄清算理,又要落实算法”的施教导向,来认识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而不至于随意改换、盲目处理。另外,本课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画图”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一盒水彩笔有12支,3盒一共多少支”的实际问题。教师切忌将此情境仅仅作为引出计算例题的幌子,而应敏感地觉察到,教材“算用结合”的编写体例,承载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能”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材情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由远及近,读顺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非孤立存在,而是各有其“前世今生”。因此,研读教材时,要重视挖掘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彼此呼应、整合推进。这里所说的由远及近,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纵向观照,了解知识体系。《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及“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并为今后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作好铺垫。明确了这一来龙去脉,教师看待教材文本才不会断章取义。其二,横向扫视,把握单元走向。关于笔算乘法,整个单元共编6个例题。例1(本课内容)是“不进位乘法”,例2、例3是“进位乘法”,例4是“0的乘法”,例5、例6分别是“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本课教学意义重大,是学生全面学习笔算乘法的开端。因此,解决“笔算乘法从哪位乘起、该如何书写”等基础性规范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自粗而细,读透文本材料

较为充分的背景研读之后,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到教材文本的具体细节,剖析其中的编写意图,并尽可能基于学生视角,对学习材料的可行性作出客观评析。首先,解读情境。教材设计了“3盒水彩笔一共多少支”的问题情境,符合儿童的生活现实;同时,“每盒12支”可以根据需要拆分成“10支+2支”,有利于算理分析。其次,解读例题。呈现“12×3=”后,教材通过几位小朋友的对话,展示了本课需要关注的三种算法,分别是“竖式连加”“口算乘法”“竖式乘法”。解读这部分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客观分析每种算法的知识源头及课堂生成的可能性。显然,“竖式连加”基于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学生可能自主生成;“口算乘法”指向上节课的已学知识,学生也会及时想到;而“竖式乘法”属于首次接触,也是本课新授内容,学生较难探究得出,但可通过“口算乘法”加以迁移。有此分析后,教学引导便能胸有成竹:无须强求“竖式乘法”的及早出现,重在挖掘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支撑乘法竖式的模型建构。最后,解读习题。“做一做”中有一组题目:3×2,23×2,123×2。我们需要思考,编写目的是什么?显然,通过组织学生依次计算、有序观察,助其强化“笔算乘法由个位开始”的策略思想,是本组习题的话外之音。教师如果没能领会这一意图,视其为三道独立的笔算题,那么,就难以发挥习题内在的结构化功能了。

概而言之,解读教材文本时,每位教师都应树立“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粗而细”的“镜头拉伸”意识,读清理念,读顺结构,读透材料,为完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打好基础。

二、妙用:扩张教材的价值功能

当前,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至少存在三种误区:其一,“零处理”,照本宣科。“教教材”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上课过程等同于“演课本剧”。其二,“全处理”,另起炉灶。有些教师盲目丢弃课本资源,一味引入生活元素,造成了“花样素材一贯到底、教材资源不见踪影”的课堂怪状。其三,“乱处理”,盲目裁接。由于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层解读,教师难以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线索及核心要义,随意裁剪,胡乱嫁接,教学资源的结构优化难以实现。

反思上述误区,不难发现,创造性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在于依托教材的丰富内涵、构建有效的课堂资源,使之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现实、激活主体思考、促进意义建构。具体地说,需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挖掘内涵

材料能呈现一种事实,反映一种线索,提供一种表象,但无法更深地揭示原理。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对本课教学的数学本质做到了然于胸、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简单浅显的课本材料加以细节聚焦、深层挖掘,帮助学生透视材料表面、充分领会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原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揭示面积计算公式后,编排了一道例题(如下面左图)。学生独立解答完后,笔者追问:“咦,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计算的面积都以平方厘米作单位,为什么这道题用平方分米作单位呢?”刚开始,学生确实没有意会,都认为“因为题中写着平方分米,所以就用平方分米”。后来,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慢慢有了感觉:之所以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因为用来测量餐桌面积的工具,不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而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测得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组织对话、促进体会:“长14分米”说明一行能摆14个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宽9分米”说明能摆9行。所以,一共能摆126个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由此,通过对例题背景的跟进探究,帮助学生重温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思维图式(如下面右图)。endprint

2.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讲究方式

教材编排有相对固定的逻辑顺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种逻辑顺序还得根据需要灵动微调。比如计算内容的教材编排,大多由解决问题引出例题,随后呈现算法、提示算理。但是,假如每节课均按此思路教学,学生必定因为雷同而感觉乏味,而且也容易让教学活动进入“形式化”误区。笔者认为,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既能推动目标达成,又可体现教学新意。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例2主要通过“乘坐交通工具”的问题情境引出“65-54”(不退位)、“65-48”(退位)两道例题。有位教师组织教学时,引入部分舍去情境,在一组口算训练中引出(1)“65-54”并展开教学。完成后,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如下图,隐掉问题和算式),问学生:“我们刚才研究的65-54,能解决这幅图中的什么数学问题呢?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吗?”随后顺势引出“大巴比快客便宜多少元”的问题,教学(2)“65-48”。这样组织,使教材主题图成为算用结合的中介、内容递进的桥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得以切实,得到历练。

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65-48= ][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3.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重组内容

前段时间,笔者观摩了一节《四则运算》(原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全课下来,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了四道例题的学习。

(1)3位叔叔去“冰雪天地”玩。成人票每张24元。他们带了100元,买票后还剩几元?

(2)儿童票半价。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多少元?

(3)每双滑雪鞋租金100元,每副手套租金10元。租3双滑雪鞋和1副手套共多少元?

(4)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四道例题分别指向“乘减”“除加”“乘加”“乘除加”四种类型,能帮助学生有序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可是,翻看教材内容,笔者发现该课只安排了一道例题(如下图),即“乘除加”。那么,执教者为什么要把一道例题“扩容”为四道例题呢?这位老师道出了缘由:教材例题的运算类型是“乘除加”。通过此例,学生既要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基本要领,还要体会“加法两边的乘除可以同时运算”的变式规则,显得“难点集中”。而改变成四道例题后,既呼应了教材情境,又拉伸了体验空间,使学生能先重点聚焦基本要领,再跟进关注变式规则,学习由此显得有序。确实,现行教材限于篇幅,所编材料常常高度概括、较为浓缩。对此,教师有必要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立足课本材料,进行合理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创造性使用教材,需要刷新取向

我们不能回避,有些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似乎存在功利性的“近视”弊端。就是说,为了突出本课的核心知识,教材设定了一些呈现方式。而恰恰是这种呈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养成背道而驰的。此时,教师需要适当刷新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确保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简便计算》原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便计算。教材(如右上图)从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入,突出了算用结合。然而,稍加分析,笔者有了困惑:面对“还剩多少页没看”的问题,学生会像“商量好似的”整齐划一地用“234-66-34”来列式吗?教材将列式统一为“234-66-34”,确实有利于突出运算规律的探究重点,但却在关注落实课时目标的同时,忽略了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自主过程。因此,使用本课教材时,教师应适度放大对解决问题的聚焦程度,放手让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寻求“234-66-34”与“236-(66+34)”两种解法的逻辑关联的过程中,得出“减法的运算性质”。

得出笔算答案而设的,估算是为笔算服务的。而事实上,估算与笔算、口算一道,是“用运算解决问题”的三种常用方法。而且,课标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作为衡量“运算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虽然本课教学重点是笔算,教师也不必急于列式(因为“92÷30=”的算式形态本身就暗示着精算而非估算),而应该让学生“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有学生用口算解决了问题,有学生用估算解决了问题,还有学生用笔算解决了问题。对此,教师便可精要点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注重点引向笔算。这样一来,计算教学的立意显得更具内涵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算本课乘法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怎样做将格子乘法与三位数乘法笔算相结合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乘法猪
怎样笔算加、减法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