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4-12-10张进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伊索寓言蜗牛

张进

曾记得幼年时期,寓言这一文学形式是我的最爱,文章巧妙譬喻,把复杂化为单纯,把抽象变得具体。寓言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易懂。娓娓道来的故事,奇幻有趣,似乎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生动再现了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纷纭的社会现象,让我在瑰丽的幻想色彩中,接受着一些做人的教育。

步入激荡的青春年华,不知不觉远离了“寓言”,原因是我不知何时起觉得寓言的故事情节过于怪诞,尽是些编造的东西。自以为成熟的我将一本本寓言集束之高阁,弃之不理。

作为教者踏上讲台,再拾寓言文体,从“无趣”到“眼前发亮”,我忽然发现,寓言类的文章中自有乾坤,这本是一片沃土,值得每位读者沉浸其中。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疑是老幼皆宜的读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引领学生阅读寓言时,及早明晰寓言文体的特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尽享此种文学形式的妙趣。

一、亦幻亦真,沉浸梦幻的寓言世界,达到第一重境界

寓言是以故事为外壳的,看似怪诞的情节、现象,仅是为揭示深刻的道理服务。不必引导学生以成人理性的眼光看待寓言中的人和物,不必对寓言中看似怪诞的情节妄作评论,应让学生沉浸在亦幻亦真的寓言世界里,达到第一重境界。

老师如果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没有明晰并遵循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征,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感悟寓言的真谛,就会造成偏颇,总觉得寓言情节过于简单,一点也不合乎现实。哪有《郑人买履》《南辕北辙》《买椟还珠》中那么荒谬的人?其实寓言的这一特征,恰巧迎合了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童趣性和幼稚性的特点。孩子的世界是五彩的,他们大多在童话的陪伴下长大,在灰姑娘的世界里成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里读懂世界。他们认为哈利波特的魔杖、会飞的扫帚本是世界的一部分。

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要有童心,珍爱童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寓言,要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创意。进行寓言教学时,可直观演示,使用图片再现寓言中的故事情节,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借故事论寓意,观看视频,联系实际等,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受。教学的重点、难点应是让学生明晰隐含在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的深刻寓意。

低年级教材中的许多寓言同时也是童话故事,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先在虚幻的世界里遨游,感悟人物的情感起伏,再理解寓意。

如我执教《蜗牛的奖杯》(苏教版)这则寓言时,是这样设计的:

对照图,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现在的样子:没有了翅膀的蜗牛,它再也不能自由地飞翔了,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勉强”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静心体会,知道:蜗牛连从硬壳里伸出头来,都非常地吃力。引导学生捕捉到关键词“勉强”,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蜗牛痛苦心情的体会。

看着这只痛苦的、可怜的蜗牛,你们还记得以前的蜗牛吗?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别再读课文前两次写蜗牛善于飞行时情形的句子,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对比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写蜗牛缓慢爬行样子的句子。在三次比较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蜗牛的巨变,知道:再也看不到这只自由飞翔、快乐无比、在飞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蜗牛了,我们只能看到在地上痛苦挣扎、慢慢爬行的蜗牛。

教师这时再让学生思考:蜗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学生畅谈后, 再以英国莎士比亚的名言升华寓意: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这样的设计,教师以一唱三叹的语言,步步为营,将学生的心与蜗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情感走向了高潮,认识引向了深入,使文章的寓意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学生。

带领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世界,教师无需将学生从他们认为真实的神奇的寓言世界里走出来,就让他们确信文章描绘的一切。由于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融合,很快能明白道理,并推及己身,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明晰主旨,走出荒诞的寓言世界,达到第二重境界

寓言这种体裁具有哲理性、讽喻性、情节虚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难点不应是寓言故事中情节、形象的描绘。教学的重点、难点应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把“明理”作为教学核心。在教学寓言故事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现。

进入中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时可以淡化对情节真假的分辨,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表述的主旨上,达到第二重境界。

如教学《纪昌学射》(人教版)时,无需关注“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怎能做到,“虱大如车轮”是否为真,而应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明白纪昌学射过程中的艰辛付出和坚持不懈,明白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纪昌是怎么练的呢?我让学生先从文中找出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再慢读细品,加深对纪昌的认识。

学习纪昌首次练习眼力时的句子,学生透过“注视”一词,读出纪昌的专注劲;从模仿看“穿梭着的梭子”,体会练习的苦和累;从两年的漫长日子里,不论寒冬酷暑,纪昌艰难练习情景的联想,体会纪昌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让学生看到一个有决心、有毅力、有恒心、专注认真的纪昌。

纪昌的眼力练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飞卫为什么要让纪昌先练眼力呢?学生由这件事想到了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就明白了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就有可能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发问、争论,自由、表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气氛中明白了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探究真相,超越荒诞的寓言情节,达到第三重境界

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不平衡性,高年级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速度较低年级学生更迅猛,更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客观和更深刻,理解感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主思考能力增强。此时教学寓言可以带领学生超越寓言情节,探究故事背后的真相,达到第三重境界。

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均选用了部分《伊索寓言》作为教学内容,在学生心智发展具有一定水准时,教学此体裁文章,可让学生思考:伊索寓言为什么大多以动物为喻?学生通过对作者生平及生活时代的了解,知道伊索作为一个奴隶,为获得自由需要付出许多。虽然《伊索寓言》大多以动物植物的故事,揭露富人贪婪自私的丑恶,表达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教人如何处世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但相传伊索最终仍因得罪权贵,“亵渎神明”而遭杀害。“假语村言”的故事的背后是一份无奈。恰如《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的自我评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教学《螳螂捕蝉》(苏教版)时,我引导学生争辩:少年给大王讲的故事到底是真还是假?自然界中真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巧事吗?又真的是这少年巧遇吗?学生细读文本发现:“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死命令”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等词句,明白少年是故意为之,意在“巧谏”,让吴王明理。这一故事的真假均有可能,“亦假亦真”的故事背后是一份机智。探究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背后的真相,可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达到第三重境界。

从沉浸于寓言的世界,到忽略情节的真伪,再到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真相,这一切均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适度追求寓言学习的不同境界,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童心,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现寓言文体特征,让学生永远喜欢寓言。?endprint

猜你喜欢

伊索寓言蜗牛
时装寓言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蜗牛说
小蜗牛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蜗牛(共3则)
蜗牛
伊索和旅行者
A FABLE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