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课堂的雏形

2014-12-10张韫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静安区载体教研

张韫

如何让拥有不同心理倾向与特质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节集体活动课中经历不同的体验,以符合学生本身心理的需求,感受到人与人的不同,形成同理心……这些在过去很难实现的目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信息化载体的帮助下,有了真正实践的可能。

上海静安区的社会性情绪课程中,“心理”不单单是被演绎的主题内容,更是课堂中的纽带与载体,是这门课中无处不在的元素。

静安区社会性情绪项目,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大数据课堂的雏形。未来十年的课堂将会是怎样的?也许这正是答案之一。

人的情绪是微妙的,爱憎分明只是极端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于无法明确界定的情绪状态中。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相同事件对不同人情绪的唤起会有多大的不同?我心中的“委屈”与你心中的“委屈”是否相同?情绪的这种细微差别,是无法通过说教得以直观体现的。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是否愿意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信息化载体为人的复杂情绪的可视化呈现提供了可能。

传统课堂中,一个老师要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教授、解答、还有监督。但是当每个学生都拥有了课程终端,信息化工具就能够去仔细“聆听”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跟进策略。比如,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所花的学习时间,他点击不同故事的顺序是怎样的,他在不同任务中作出的选择,他在作各种选择时是否犹豫……这些数据汇总在一起,将作为实证提示我们:哪些环节需要调整,哪些素材更受学生欢迎,哪些地方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外在表现不一致,哪些学生走了神……

许多学校都在探索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但大多数使用的是现成的APP,或者使用iBooks来制作课件。尽管这些软件能够满足我们多媒体的需求,但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教研以及后续挖掘的价值——因为我们无法从信息化载体上获得宝贵的课堂数据,而这本应该是信息化进入课堂所带来的最大优势。而这样充满着数据的教研过程,对于所有课程研究者来说,无疑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选自《上海教育》2013年4B)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安区载体教研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闸静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