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读读背背”,激活“积极语用”

2014-12-10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郑和成语词语

中国是成语大国,是成语资源极其丰富、成语文化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成语是汉语言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浓缩本和“小百科”,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珍品。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读读背背”和第三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诵读与积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原先是“熟记成语”,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语的说法,后来编者改成了现在的“读读背背” 和“诵读与积累”。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一个鲜明特色,统观全套教材,这类练习不但一以贯之,并有随学段不断增容的趋势:在第一学段的各册中,每次练习大都要求熟记4个成语或词语,而第二、三学段每次练习增加到8至12个。那么,面对这些成语或四字词语就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吗?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把“读读背背”与“积极语用”紧密结合起来 (所谓“积极语用”就是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应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探究。现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一、从知意成文中训练语用

练习中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很多是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关的,是由几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成语或词语组合而成的。如第十册练习3中出现的词语是: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其实,练习3安排这12个词语,一是对前面课文中已经学过的词语加以巩固;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死记词语注释,将这12个词语连起来读,就是一篇介绍郑和远航的准韵文。关于郑和远航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是学过的课文《郑和远航》中的内容。因而,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这12个词语写出郑和远航的经过。学生们不一会儿便写出了一篇篇结构完整的郑和远航的小短文。如“郑和在主舰(振臂一呼):开船!马上就是(令出如山),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出了港口,向日本驶去。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行,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艰辛,(惊涛骇浪)险象环生,虽有很多船员(水土不服),但还是平安地到达了日本。郑和下船之后,与当地官员和百姓互道祝福,(观风问俗)讲述了此次到日本来是为了(讲和通好),并且(互通有无)使两国关系能够更加友好。当地日本官员向日本天皇汇报了郑和的到来,天皇喜出望外,马上就召见了郑和!郑和向日本天皇献上了本国的(奇珍异宝)表示友好。天皇十分高兴,马上表示出对大明朝的敬意,认为大明朝的威名传遍了(五洲四海),而且主动来使表达友好,他一定会对天朝(心悦诚服)!郑和在日本停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回国!”

这样的语用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熟记了成语,积累了语言,而且帮助不少学生克服了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心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运用所给词语写郑和远航的故事,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并能与时俱进,呼吁世界和平共处。

二、从成语故事中训练语用

很多练习中的成语来源于典故,一个成语实际上就隐藏了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故事帮助学生获得对成语的印象,获得感悟,积累成语,训练语用。如第八册练习2中安排的成语是:

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浮光掠影 不甚了了

天道酬勤 熟能生巧 寻根问底 无所不晓

教学时,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成语的意思,以及成语里所包含的故事,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同桌试讲,然后请学生上台练讲。如一个学生讲“熟能生巧”成语故事:我讲的故事是“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是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的一个故事。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奥妙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人们由此故事中的两句话“无他,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到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这个道理。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学生在利用工具书查找成语故事,练习讲成语故事,不是死搬硬套,既讲成语原义,又讲成语的引申义,还能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在成语积累中,训练语言,达成语用。

三、从想象画面中训练语用

“读读背背” 和“诵读与积累”在编者精心的筛选与编排下相互联系,彼此照应,并共同反映了一定的主旨。如有的反映的是高贵品质,有的反映的是概括伟人一生,有的反映的是历经一年四季,有的反映的是描摹百笑之态等等,并能押韵,形成了准韵文,语言生动精练,淋漓尽致,妙不可言,便于熟读成诵。如五年级下册练习7中出现的成语或词语是: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骄阳似火 大雨倾盆 金风送爽 万里无云

风雪交加 寒气袭人 岁月如流 一刻千金

这12个词语,它们意义相连,讲了四季特征;中心突出,讲了惜时意义,有意境,有韵味。教学时,让学生想象每个成语的画面,并用这些词语口头说话。如:

一元复始,我们都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的生活。

骄阳似火,入学的新生还要进行军训。

早上天气很好,朗朗晴空,万里无云。

在风雨交加的清晨,清洁工打扫着街道。endprint

冬天在室内很舒服,可是室外寒气袭人。

岁月如流,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没有了童年的欢声笑语。

……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汹涌澎湃、无边无垠、气象万千、波光粼粼、水中捞月、海底捞针、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一泻千里、桀骜不驯、人定胜天、悬乾转坤”这组成语时,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看到某个成语,你想到的画面或情景是什么?有学生说,看到“桀骜不驯”这个词,就会想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样子。有学生说,看到“水中捞月”这个成语,就想起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们想了很多办法去捞井里的月亮,可最后还是一场空。还有学生说,看到“雷霆万钧”,就仿佛看到了警察叔叔开着警车追捕罪犯的情景。在教学成语时,我很少去讲解,也很少让学生说成语的意思。觉得只要他们能够做出合理的联想,就是真正理解了成语的意思。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教学有的成语或词语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词语画面,在说和思中积累语言,训练语用。

四、从生活经验中训练语用

很多练习中的成语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学生非语言实践的生活经验的运用,把学生的各种体验融入对成语的感悟揣摩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积累成语,并能表达运用。如第三册练习1的四个成语:

张灯结彩 欢聚一堂 普天同庆 喜气洋洋

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节日欢乐、热闹景象的。组成歌,意思连贯,朗朗上口,再配以图画,好背易记。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内容,了解人们在什么地方(唐人街),什么环境(到处张灯结彩,空中焰火闪烁),大家在干什么(敲锣打鼓、舞龙、欢呼),表情如何(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然后启发学生以春节为例,谈谈过节时的热闹景象,相机出示成语,联系图画,大体了解成语的意思。如:春节,是民间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用彩绸做成彩球、彩带,悬挂在大门上,这就叫“张灯结彩”;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就叫“欢聚一堂”;春节到来,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在共同庆祝,这就叫“普天同庆”;节日里,欢乐的气氛,人们高兴的样子,就是“喜气洋洋”。在学生把成语与其表现的情景联系起来的基础上,再诵读成语歌,巩固记忆。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对于熟记成语的教学,同样是适用的。学生在成于象、感于言中理解了成语,积累了成语,也运用了成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成语的编排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教育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特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习得,自己去运用,自己去创造,就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达到“积极语用”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和成语词语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找词语
郑和下西洋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拼成语
猜成语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