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新区伊滨区中央轴带城市形态设计探析

2014-11-26张跃伟

山西建筑 2014年29期
关键词:文昌阁城市形态轴线

陈 茜 张跃伟

(1.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2.洛阳伊滨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环保局,河南洛阳 471900)

0 引言

城市形态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时空环境和背景下,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各要素演变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形态设计是满足人对生活环境高品质的追求,它与城市的经济、技术、生态和交通等方面密不可分。

伊滨区位于洛阳东南,是洛阳新区的一部分,是建成区的延伸和发展。中央轴带又是伊滨区的核心区,因而中央轴带区域是伊滨区,乃至洛阳市特色城市形态的重点塑造区和展示区。

1 伊滨区中央轴带概况

该区域北起伊河南岸,南至万安山山脚的南环路,东、西均至城市主干道。东西平均宽约1.3 km,南北平均长约6.3 km,总面积约8.5 km2。区域整体呈北低南高之势,郑西高铁从区域中部穿过,将区域分为南北两大片区。

现状共包含6个行政村。现状用地主要为村庄建设用地、农田、苗圃,以及部分林地和少量工业用地。村庄内建筑多为村民自建的2层~3层砖混结构民宅。乡土树种为杨树和泡桐等。

1.1 交通现状

新区开发建设之初,区域内的主要道路为乡村道路,对外交通主要是南部的省道顾龙路,以及伊河上的两座漫水桥,对外交通缺乏便利,内部交通道路等级较低。

随着新区开发建设的开始,逐渐修建了对外连接的洛偃快速通道,以及区域内部南北向的伊洛大道、开拓大道和东西向的吉庆路、高铁大道、希望路等城市道路,初步形成“五横两纵”的道路网络,极大的改善了区域的交通条件。

1.2 水资源现状

主要的地表水为北侧的伊河和南侧的伊东渠。

伊河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水量变化明显。中央轴带以北段河床宽度约为650 m,枯水期(每年10月~次年6月)水面宽度约为100 m,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汛期(每年7月~9月)水面宽度约为400 m。

现状伊东渠宽约12 m,河道的主要功能为灌溉和行洪。伊东渠上游连接洛阳市最大的水库——陆浑水库。汛期和灌溉期外的其他时间段内水流较小,甚至几乎呈断流状态。由于受沿线村庄影响,河道污染严重。

1.3 景观现状

现状景观可划分为两部分:

1)区域内景观,主要为乡村景观,无文物遗址、遗迹等。景观特色较为突出的为区域东南部的一处名为文昌阁的砖塔。该塔位于开拓大道和希望路交叉口以北,是周边群众为供奉文曲星而自发建设的,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文昌阁共3层,高约9 m,为砖混结构,建筑基地呈正方形,坐南朝北,门前对植杨树。虽不属于文物古迹,但文昌阁却是周边居民精神的寄托。

2)区域外景观,主要为自然景观,通过借景至区域内,主要为南部的万安山和北部的伊河。万安山位于中央轴带的南部,整体呈东西走向,山脊线距南环路约6.3 km。区域最高峰海拔约900 m,位于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向,距中央轴带的最北侧约14 km。万安山现状自然植被匮乏,以农田和荒地居多,仅局部微气候较好的区域形成部分林地。

1.4 城市开发建设情况

目前中央轴带区域内及周边除道路建设外,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已经实施。房建项目主要是北部的商业写字楼,建筑高度均约80 m~100 m。其他项目主要有伊滨公园项目和伊东渠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即将实施的万安山生态保护开发项目。

2 上位规划分析

2.1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将伊滨区纳入中心城区范围,成为城市区的一个片区,并明确伊滨区成为了洛阳市未来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城市形态方面,总规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应继承城市“山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道水系,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2]。

2.2 伊滨区分区规划(2012~2020)

按照分区规划,伊滨区的各功能分区主要通过南北向“一主两副”三条城市轴线串联起来。中央轴带便是伊滨区的城市主轴线。分区规划强调“绿带绕城,绿网交织,绿核点缀”的绿地系统,明确提出塑造两条城市景观带,分别是滨河景观带和临山景观带;打造三条城市轴线,主要包括中央轴带和两条次要景观轴线。此外,规划要求力求打造创造和谐的,充满韵律感、疏密有致、具有标志性的城市轮廓线。

3 设计原则与城市形态设计探索

3.1 保留城市记忆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记忆是相对的,过去的事物对于现在是记忆,现在的事物对于将来同样也是记忆。因此,在新区开发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不能将城市视为一张白纸进行规划和设计。城市记忆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对城市新区来讲,城市记忆的保留和传承有多种设计手法,最直接的就是对现状物质性要素的保留或改造。

如对文昌阁这一特殊的建筑就应采取保留的措施,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使其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即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和慢行系统的设置,将该区域部分用地性质由科研用地调整为城市绿地,将文昌阁作为东西向慢行通道中的核心景观。通道宽度16 m,沿文昌阁东西轴线布局,并通过花坛的布置凸显整个空间的轴线序列,结合两侧地块建筑退让和高度控制,烘托文昌阁。因建筑已占压城市道路人行道部分用地,在建筑南北两侧增加硬质铺装面积,与人行道共同形成集散空间,通过类似局部环境的改造,增强城市中的记忆点和记忆空间,见图1。

图1 文昌阁周边环境设计方案

3.2 带动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的源动力在于人和人的各种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即是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城市活力应通过重点区域的营造来带动城市整体的活力。中央轴带作为伊滨区的城市主轴线,是整个新区的活力迸发区,更应对全区起到带动作用。具体到轴线内部,应结合各区域的功能分区,除打造经济活力区外,还应结合中央主水系、城区两大公园绿地等内容,合理规划布局户外活动空间,通过“城市主次干道+慢行交通系统”等多种交通布局模式,提高区域的可达性,同时,公共空间的设置应与周边用地的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相结合,拉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3.3 构建山水城市格局

按照洛阳市的整体布局,伊滨区是洛阳市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局在伊滨区周边的重要生态区域有:西北侧的伊河生态廊带、东侧的东汉帝陵南召域文物保护区、南侧的万安山生态区、北侧的水生态城示范区。区域内,伊滨公园的建设、伊东渠的改造提升,以及中央主水系的打造也为山水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在伊滨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城市中央主水系的基础上,增强亲水空间的设置,营造城市“水环境”;同时通过借万安山之景入城中,形成城市“山背景”景观,最终打造城市“水环境”和“山背景”两大景观特色。

3.4 双尺度控制城市形态

结合区域特征,双尺度控制城市形态可重点从两方面入手:

1)从城市居民出行交通考虑,重点内容是道路系统设计。

因此,在原有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城市支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将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次干道定性为交通型道路,城市支路为综合型道路,慢行系统道路为生活型道路。增强人们出行活动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2)从城市视线角度考虑,即需增强从人视角度和观赏位置来对城市线性空间的分析。

凯文·林奇认为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城市形态之间的一般关联性,也就是如何认定一个好的城市形态[3]。因此,在鸟瞰视角的同时,强化对地面视角的重视也是形成好的城市形态的途径之一。

城市线性空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轴线、城市视线和天际线等。以城市视线为例,在伊滨区可视范围内,万安山的局部最高峰在轴线东南约14 km处。因轴线和城市道路存在局部偏折,由北向南以动态视角观赏山体时出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观赏这一效果的最佳之处即是道路转弯附近。分别对图中视点A,B,C进行分析,结合伊滨区分区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分析得出图中各地块分别对三条视线产生的影响。按照直角三角形计算,可以得出城市视线对各地块的控制要求,结合分区规划,对建筑高度控制图进行局部修正(见表1)。

表1 地块建筑高度分析表 m

4 结语

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于新城区而言,要想在后期营造出符合地方特色和要求的城市形态,必须在开发建设之前通过城市形态设计,来对城市形态进行引导和控制。但城市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制于研究要素的限制,对城市形态设计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谷 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36.

[2]姜 虹,陈 茜.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45.

[3]殷其雷.城市形态学在街区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5):14-15.

猜你喜欢

文昌阁城市形态轴线
文昌阁 最潮的菜馆开在文庙旧址上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一般性拱轴线偏差对拱桥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嘉峪关文昌阁功能初探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
扬州文昌阁中环疏解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