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显示度研究

2014-11-26陈蕾蕾

山西建筑 2014年29期
关键词:果戈里风貌大街

程 文 陈蕾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全国商业街的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近年来,哈尔滨的特色商业街的建设也方兴未艾,更新改造了十几条特色商业街,如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山路、靖宇街、南通大街等。在特色商业街改造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商业化需求元素过多的渗入,现代交通需求成为更新中的主导因素,特色商业街失去了其地域性、传统性的风貌特征。果戈里大街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8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围绕市中心喇嘛台广场周边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现了雏形。1902年,秋林公司为扩大经营,将位于香坊的分公司迁至南岗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并盖起了楼房,果戈里大街逐渐开始扩展。果戈里大街全长2 642 m,平均宽度30 m。

1 果戈里大街现状环境调查

1.1 调查方案

本次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研究范围是哈尔滨果戈里大街文昌街至东大直街段,南北长约1 900 m,东西宽约300 m。本文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问卷及访谈总结出其特色元素的显示度,为将来特色商业街的更新建设提供依据,引导特色商业街的更新建设更科学化规范化。围绕着这一目标,初步了解人们对果戈里大街的认知和感受,总结找出研究的出发点。

1.2 果戈里大街历史文化与特色现状分析

1)宏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现状分析。宏观层面对街道整体风格形象,空间格局,街区肌理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街道整体风格特色上来说,如今果戈里大街显现出欧式风格,但由于街道的车流量与人流量很大,导致街道整体环境嘈杂纷乱,整个街道氛围较差,缺乏特色风貌。从空间格局上来说,在研究范围内除南北两端的街道为哈尔滨市2条主要交通性干道,分别为宣化街及东大直街,其他街道依附于果戈里大街形成“鱼骨状”的街道布局形态,西侧有10条辅街,东侧有13条辅街。马家沟河从中穿流而过,果戈里大街空间单一紧凑,现今公共空间节点主要有教堂广场、俄罗斯河园—儿童公园及秋林商业中心三大空间节点。从街区肌理的角度来看,果戈里大街的路网格局为方格网的形式,道路划分的街区尺度较小,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围合型布局,建筑密度较大,缺乏公共空间。

2)中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现状分析。中观层面风貌特色分析主要分为建筑、道路及开放空间三个方面。果戈里大街的历史建筑有3栋,分别为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及原格罗斯基药店。教堂建于1935年,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见图1)。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建于1920年,折衷主义风格(见图2)。原格罗斯基药店建于1921年,折衷主义风格(见图3)。历史建筑往往是风貌特色街区里最重要的特色元素,它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果戈里大街宽约30 m,街道两侧的建筑为2层~9层不等,建筑平均高度为20 m左右,其D/H约在1∶1~1∶2,空间界定感较强,街道空间比较紧凑。其整体街道环境较为嘈杂,车流量大,人流混杂,街道卫生差,噪声较大等导致果戈里大街街道整体环境缺乏风貌特色。果戈里大街拥有三处开放空间分别为教堂广场、俄罗斯河园及秋林商业中心。秋林商业中心随着周边高楼林立,变成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其特色逐渐消失。俄罗斯河园没能发挥滨水空间的特色及优势,儿童公园于2003年进行立面改造,其入口前的马家沟河河面被封变成一个停车场,导致这一空间节点的特色渐渐失去。教堂广场是现今果戈里大街上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

图1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图2 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图3 原格罗斯基药店

3)微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现状分析。街道的景观小品是影响街区特色风貌的因素之一。果戈里大街上雕塑极少,缺乏特色,街道广告牌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规划。其路灯、壁灯、指示牌及座椅都颇具特色,花池、花架变化丰富、特色突出(见图4)。其特色构筑物包含小亭子、报刊亭及钟亭等,其亭子、报刊亭、回廊及钟亭造型独特,色彩突出,特色鲜明,但其公交车站台比较普通,缺乏鲜明特色。

4)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显示度及成效调查。根据前面的实地调查及对游人与居民访谈,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提取果戈里大街的21项元素,对专家、游人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风貌特色显示度。本次调查共计200份问卷,其中专家收回有效问卷28份,游客收回有效问卷62份,周边居民收回有效问卷91份。针对各类不同人群对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显示度认知进行打分,总分为100分,各类人群根据各特色元素的风貌特色显示度的强弱进行赋分。根据大量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果戈里大街的实际建设情况,对专家、游人及居民问卷进行权重,最终得出专家权重占0.5,游人占0.2,而周边居民占0.3。根据公式计算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综合显示度。

图4 特色景观小品

2 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问题分析

2.1 宏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问题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说,果戈里风貌特色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街区整体风格没能突出其风貌特色,建筑缺乏特色,街道环境嘈杂,各元素缺乏宏观的协调和控制,缺乏整体的形象定位;其次,街区格局是反映特色街区的空间形象,果戈里大街的街区格局单一,缺乏变化,特色不突出;最后,从街区肌理上看,其建筑密度过高,缺乏开敞空间,街区肌理缺乏变化,并且在街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街道原有的肌理被破坏,导致整个街区风貌特色不突出。

2.2 中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问题分析

中观层面的问题是历史建筑缺乏应有的保护,特色建筑逐渐消失,商业文化缺失导致街区缺乏历史沉淀。再者街区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将交通需求作为其主导因素,汽车变成街道的主导,使原本富有风貌特色的景观环境不复存在。又因改造过程中对交通需求的过度关注,使原本具有特色风貌的地点被破坏,如为了满足儿童公园的停车需求,在街区改造过程中将其南侧的马家沟河封盖改造成为一个停车场,破坏了原有的特色空间。且由于商业需求建筑密度高,缺乏应有的开敞空间,行人缺乏应有的休憩空间与驻足停留空间,街道给人感觉过于紧凑单一。

2.3 微观层面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问题分析

从微观层面来说,首先,果戈里大街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街两侧的商业门店装修改造均各行其是,缺乏整体的把握与控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街区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次,个别景观小品风貌特色不够突出,部分路段缺少行道树,街道缺乏具有特色的景观雕塑。最后,众多的景观元素因缺乏协调控制,街道家具、绿化、标识、照明及各项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规划缺乏关联度,缺乏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的整体景观意象。

2.4 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显示成效分析

教堂广场特色风貌显示成效较高,充分彰显了教堂的特色建筑风貌,亭台、钟楼、柱廊及路灯等风貌特色元素种类与数量都比其他区域多,建筑装饰较好,广场上还会举行一些活动,从而形成教堂广场的特色风貌显示成效较高。

俄罗斯河园及比乐街至洁净街区域,拥有两栋历史建筑,但建筑的风貌识别度不及教堂,该区域还有较有特色风貌的儿童公园与俄罗斯河园,街道两侧的古榆树保存较好,但其他风貌特色元素种类不够丰富,整体上该区域特色风貌显示成效为中等。

其他区域缺乏历史建筑,历史文化氛围被新建或改造建筑所破坏,建筑装饰上也没有突出街道的特色风貌,风貌特色元素种类较少数量不多,街道的氛围被大量的车流所破坏,区域的特色风貌被现代的交通设施和商业化元素所破坏,导致了区域特色风貌显示成效较低。

3 结语

城市风貌特色化对市民的精神生活以及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果戈里大街风貌特色及其显示度的调查分析,对果戈里大街的更新改造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延续特色街区的历史肌理,构建其特色格局,控制引导街区的特色风格,突出其整体风貌特色;二是严格保护街区历史建筑,整治街区街道环境,疏导街区公共空间,营造街区特色氛围;三是协调控制各个景观元素,延续街区特色风貌;四是在现有显示度高的地段,在保持现有特色元素种类和数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细节处理,低的路段,优先恢复改动较大的建筑立面,并丰富特色元素种类。

[1]邵 龙,姜乃煊.重塑历史性街区空间环境特色[J].低温建筑技术,2006(1):33-34.

[2]竺雅莉,王晓鸣,杨建军,等.历史街区原真性保护与历史建筑资源整合利用——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6(10):56-57.

[3]邵 龙,赵晓龙,姜乃煊.街道日记——重塑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历史特色[J].华中建筑,2006(14):103-105.

[4]戴林琳,盖世杰.传统街区中当代商业元素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重构——以北京东直门内大街(簋街)环境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9(3):33-36.

[5]曲 伟,林建群.哈尔滨果戈里大街的新面貌[A].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

猜你喜欢

果戈里风貌大街
逛大街
包裹的一切
果戈里写作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奇怪的大街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果戈里烧稿
库车城市风貌
果戈里烧稿
果戈里:把稿子推进“火坑”的作者才是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