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东音乐在中等音乐学校传承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4-09-15许少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音乐教学传承

许少茹

摘 要:中等音乐学校是传承传统音乐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广东音乐在中等音乐教育范畴(以音乐学院附中为例)的传承工作中所涉及的人(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硬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与思考,提出了推进传统音乐传承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广东音乐;音乐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183-04

地方本土音乐文化作为代表地域性的艺术形态与传统文化,拥有深远、广泛与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审美价值。在多元化音乐教育思潮深刻影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今天,关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回归与重建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1996年,我国在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已确立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主题,并提出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资源。

在广东地区的音乐教育界、学术界也掀起了关于音乐教育中如何发挥传播功能,继承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的探讨、科研与实践活动。

在普通音乐教育范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改革策略,广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程纷纷加大广东传统音乐文化(以下简称“传统音乐”)内容的比例,不少学校开设了民族乐器兴趣班,组建民族乐队,并将传统音乐定为主要演奏曲目,各地还举办各类型的民乐大赛,通过各种方式推进本土音乐的传播;而在高等音乐专业教育范围,在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上,更多发挥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教学、学术科研的优势,并逐步从课程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传承体系。如星海音乐学院建立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配置有“岭南音乐展览馆”、“岭南乐器馆”等。大批专家学者进行关于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传承本土音乐的专题科研,出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性专著与论文。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广东地区音乐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比重日益加大。

然而,在以音乐学院附中为代表的中等音乐专业教育领域内,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上却显滞后,个别方面甚至不如普通音乐教育,大量的实施事例更多集中于普通音乐教育或高等音乐专业教育范围。广东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陈天国先生曾发表专文《一种将使乐种消亡的危险意识——从附中九五届民乐考试曲目谈起》对此现状表示极大的担忧。此文发表近二十年的今天,此现状似乎并无质的改变,那又是为何呢?传承本土音乐的意义众所周知,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的客观条件的确为本土音乐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困扰。

下文,我们就以广东传统音乐中的三大乐种之代表——广东音乐目前在广东地区中等音乐学校(以音乐学院附中为例,以下简称“附中”)所面临的教学现状为例,从教学的主导者、学习者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作深入探究。

一、教师(传承者)与学生(被传承者)两方面均存在传承的客观受限因素〖HS)〗

1.教师:教师是广东音乐传承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广东音乐的传播者。然而,当前附中的师资在传承(教授)广东音乐文化的能力是显得参差不齐的,并非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优秀,更多的传授能力差距来源于他们的成长背景。当今社会人才流动频繁,附中专业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出生、成长于广东地区之外其他地域的教师(简称“外乡教师”),外乡教师在其人生的前二十余年,在其音乐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并未充分得到广东音乐的学习机会,对他们而言,广东音乐属于外乡音乐,在他们到广东工作前对广东音乐的了解仅略知一二,在此情况下,外乡教师即使有传承之心,但自身传承能力略为单薄,其教学势必尽量扬长避短,本着“别教错”的工作责任心主动减少广东音乐的教学内容,甚至尽可能省略不教。因此,对于外乡教师而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了解广东本土风情,了解广东方言,融入广东本土,培养喜爱广东音乐之心,成为新一代“后本土人”后才能更好完成广东音乐的传承教学工作。当然,教师中还有一部分在广东本土出生成长,自小受到本土地域文化(包括广东音乐文化)的熏陶,懂方言、熟地情、爱家乡,对广东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乡土感情的教师(简称“本土教师”),这部分本土教师在学生时代的专业导师多为广东本土音乐的名家(他们多为广东本土音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音乐家的嫡传弟子),是传承广东音乐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们又将毕生所学所知传授给了学生,也将保护传承本土传统音乐的理念灌输给了学生,在导师的示范榜样下,这部分学生在成为教师后,具备了较好的传授广东音乐的能力,拥有较强的自觉传授意识,能在教学中尽己所能,将广东音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他们中大多也是专业院校毕业生,接受民间音乐风俗的浸泡仍较少,得到本土音乐的滋养未尽全面,自身拥有的传承能力也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需要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再学习提高。

2.学生:学生是教学对象,被传播者,也是未来的后备传承者,由于附中学生来源广阔,与教师的情况相仿,学生学习广东音乐的意识条件也有不一:一部分土生土长的学生,家乡情带来了一定学习的动力,从小在乡音的耳闻目染中滋养了学习兴趣与自觉性,进入附中前甚至已自行学习了一些广东音乐的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广东地区以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入校前,他们对广东音乐大都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他们而言,广东音乐就是完完全全的外乡音乐,他们对毫无认识根基的广东音乐难免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耐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低,这可能导致这部分孩子减少研习广东音乐的机会,并逐渐失去传承广东音乐的能力。同时,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也带来学习能力的限制。附中多设置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年龄多在十一周岁至十八周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青少年时期,特点是身体机能好,若进行各类演奏技巧的训练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理优势,但其思想还较为稚嫩,大多对于音乐的理解以感性感悟为主,对于音乐内涵深层次理解探究的思考能力较弱。因此,对于速度、力度等容易量化外部化的技巧好掌握,学得快,通过勤练容易练出效果。相反,对于广东音乐中最具特色亦最有难度“韵”(属于非一般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掌握较难理解。对于广东音乐那既有基本原则,却又灵动多变、捉摸不透,看似一样却又千人千样的加花变奏方法不容易掌握。加上此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活泼的年龄,喜快不喜慢,好动不爱坐,对于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琢磨的内容易失去耐性,这也导致他们在广东音乐的学习中缺乏持久力,容易放弃。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导与主体。教师、学生对广东音乐的思想认同、理论认知及专业化实践传播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传承结果。

二、基于高考前提的教学目标设定带来传承的客观受限因素

1.附中的培养目标及其教学目标、内容设定

附中,全称是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其名称就意味着它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后备生。其多数(甚至是全部)毕业生的志向是通过普通高考而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为达此目标,必须在附中阶段完成与普通高考要求一致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因此,以学生为教学对象,为学生服务的附中,不能违背学生及其家长升学目的首要主观意愿与培养目标。因此,现行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求势必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设定指引与依据,附中的课程、科目及课时,课程内容设置必须紧扣高考,高考内容成为附中教学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高考也成为检验附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以广东省为例,作为附中学生,其参加的高考包含音乐与文化两部分。音乐部分又分为专业与专业基础科两大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广东音乐在专业高考中又占有多少分量呢?

通过上述三表,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广东省音乐术科统考中国乐器考试曲目范围及广东省内部分高校中国乐器专业考试曲目范围中,除了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高胡专业所设定的曲目范围以广东音乐(或广东音乐创编作品)为主外,其它乐器专业方向招生曲目范围内的广东音乐曲目量极少,大多为“零”。而专业高考的演奏曲目范围一定程度上会成为附中专业教学的当然曲目。在此决定升学前景的高考背景下,作为教师与学生必然紧跟高考,教学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将应考曲目教好、学好、考好。而广东音乐虽然作为广东本土音乐的代表有其学习的必要性,但与高考相比,其学习的紧迫性略弱,在高考层面缺乏显性任务,在教学中缺乏刚性要求,从而容易存在可教可不教,可学可不学,教多教少,学多学少都一样的现象了。因此,高校招生音乐专业高考方案中广东音乐曲目的匮乏一定程度上也对附中广东音乐的传承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

2.学生面临的高考科目压力

附中学生参加高考存在专业与文化双重压力,高考科目与内容较普通中学的学生多。其中,文化需完成六门科目的考试,与普通文、理类学生门数相等,专业高考需参加省音乐术科统考及个人意愿的高校单考,需参加至少三门的音乐科目考试。因此,为保证文化高考要求范围的内容在既定学年内完成,附中所开设的文化课程科目数量与课时数基本与普通中学相仿,此部分约占课程(课时)总量的60%以上;另仅余近40%用以安排学生音乐部分的课程。受此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校不得不把教学重心放在与高考相关的内容上,对于高考以外的内容所安排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3.教材的匮乏带来实施传承教学的客观受限

教材是具体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除教师、学生之外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生成的重要要素。教材对于音乐专业而言,集中体现为教学曲目(特别是独奏曲目)。而目前附中设立的民乐专业中,高胡专业作为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除传统曲目外,上世纪至今,涌现了大量以广东音乐曲调为蓝本的创编独奏曲目(包含协奏曲),这些优秀的新作品与传统曲目共同构成了高胡专业有可供传承教学使用的优秀教材,为高胡专业的传承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而其他专业的教材(演奏曲目)中,情况截然不同,为某专业而专门设定的广东音乐教学内容非常少,新创作品基本没有,若实施教学,教师只能教授现存的传统曲目。另外,针对不同的乐器在独奏或者合奏中如何把握广东音乐的“韵”,如何完成加花,“趋板”不同的遍数怎样演奏等问题亦缺乏适用的教学教材。客观地说,高考中大部分民乐专业未有纳入广东音乐曲目,也是当前没有与其他类型曲目程度(难度)相当的曲目可供选择之现状决定的。因此,教材的匮乏(包括传统曲目的演奏技巧、相关介绍说明与针对不同乐器专业而创编的广东音乐风格的独奏曲)亦令附中的广东音乐传承教学受到相当的限制。

三、社会大环境对于广东音乐传承的客观影响

多年来,本地区各类传媒在音乐类型的推介中,对广东音乐的宣传推广力度仍略显孱弱。附中学生,虽身处广东,但通过媒体渠道能了解、聆听广东音乐的机会很少,不要说深度浸泡,就算是浅水浏览也不多。使孩子们在成长时光的流逝中也自然地缺失了感受广东音乐的环境氛围。没有耳闻目染,没有熏陶浸泡,又何来的感觉与感情呢!

以上种种表象,就是广东音乐在附中的传承所面临的实景=境,虽述的是广东音乐之事,但却是本土音乐之缩影,非特例。探究其问题核心,归根到底,应该说是本土音乐在中等音乐专业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价值定位模糊,令其在教学中的施用是零散无序随意的。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与选用的内容是非科学性分析与系统性设置的,从而影响了后续包括培养目标、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教学研究等系列教学环节设定,由此导致以下问题:

1.中等音乐学校未能有序传承本土音乐,未能发挥专业化传承基地的作用,本土音乐失去了一个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大阻碍了继承发展的步伐。

2.对学校而言,缺失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使正处于音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与成长期的中等音乐专业学生失去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机会,可能导致他们对原本已比较陌生的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愈加肤浅,对自己所处的音乐文化的价值缺乏准确的定位与理解,更难以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有客观的审视,最终有可能成为音乐知识结构、音乐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不完整的人。

3.从音乐教育的本质而言,音乐具有对人的品行特殊的影响力与推动作用。像广东音乐,是中国音乐在世界上华人地区流传最广的乐种之一,被列入“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反映了人民的历史变迁、生存方式与情感寄托,通过对它的学习探究并加以引导,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操,这也是中等音乐专业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薄弱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无疑将大大阻碍此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中等音乐专业学校是联系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与社会、民间音乐活动的桥梁,是社会、民间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的榜样,本土音乐在中等音乐学校失传了,其影响不仅是学校本身,辐射面将达社会、民间,对音乐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

四、结语

广东音乐在广东地区中等音乐学校的传承必须以教学为载体。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无论是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无论是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均令传承工作面临重重困难,这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有学校内部环境的问题,有人的传承意识问题,有人的成长特点问题。要改变这个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在多个方面积极推进。

1.在满足高考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广东音乐的传承。

2.在专业及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设置不同类型曲目的量与学习周期。

3.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在读年级)设计合适的广东音乐曲目及相关知识的传授;高考曲目与其它非高考曲目,特别是广东音乐曲目能同步兼顾。

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传承意识与实施能力。

5.安排必要的考试、考核环节加强对广东音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监控。

6.多方合作,努力推出广东音乐独奏新作品,建设广东音乐的专业教材。

7.利用学校的宣传资源加大对广东音乐的推广力度,最大范围的令学生能享有“常听广东音乐(传统音乐)”的机会。

8.通过音乐欣赏、民歌、视唱练耳、广东音乐常识以及地理、历史等课程学习,增补填充此类课程的本土文化(音乐文化)内容,强化学生建立与广东音乐难以割舍的文化与心理联系。

9.通过专题演奏会、音乐会等实践环节令学生有更多展示广东音乐学习成果、机会,令其加大学习广东音乐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树立作为社会本土成员应具有的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接纳、认同与归属感。这些,均是附中教学传承环节中必须斟酌细研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广东音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乐种在广东地区中等音乐学校的传承现状堪忧,仍需各方努力,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音乐教学传承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