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4-09-15刘安华陈德清袁光华邱远戴卫军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路径探索实践

刘安华 陈德清 袁光华 邱远 戴卫军 向琼 袁天星

摘 要:本文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按“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主动吸引企业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创新性地实现了“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构建并实践了与欠发达地区区域特点高度吻合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等多种效果显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探索了欠发达地区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路径,成效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服务能力;路径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8-0084-04

一、前言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的欠发达山区,一产比重大、工业基础差、城镇化率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有着这类地方院校的基本难点,即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

(1)校企合作层次不深。欠发达地区企业总量少,缺乏大中型支柱企业,规模合作不易开展,缺乏完善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办学活力不足,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不足,缺少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建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2)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困难。大多教师仍然拘泥于“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3)师资薄弱。缺乏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产业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差,经验少,不能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服务。

本文在认真分析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创新并推动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并践行了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施了有效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法。

二、理论创新

(一)把握利益交集策略,提出了“政、校、企”合作方案

在多元合作中,政府追求社会发展,企业目标是效益,高职院校目标是“百年树人”的长远功效,找准或创造三者共同的利益点,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1)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通过政府的调控之手,推动工学结合导向、“政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办学。

(2)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订单培养”、“专项技能”等教育培训,促进校企人才互动和人员素质提升。

(3)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开发与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拓展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先进的“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

(1)以“行动导向”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营造一种新的教学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企业实践需求,在学术追求与技术创造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企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

(2)以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推动工学结合。以工作点为场域中心,推动学生从以应试为中心的学科学习向以产品为中心的实践学习转换。通过建立完善的过程评价制度,完成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并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把评价过程转变成为企业、教师、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

(3)以顶岗实习深化校企合作。实施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顶岗实习,使高职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三)遵循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把握成人学习的规律,针对教师专业知识生成的特点,遵循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关照教师成长发展阶段,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校本培训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设计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渗透职业道德、渗透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总体方案。

三、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实现形式

(一)创新并实践了“政、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1.多元合作的办学体制

(1)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经市政府批复成立了由华达集团河源广晟公司、河源雅达电子公司等60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理事会。

(2)搭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平台。校企联合建立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粤东推广基地、科技服务中心、智能低压电气实训系统等技术应用与开发中心。

(3)共建二级学院。与有关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共建“客家文化学院”、“三农学院”、“社区学院”等二级学院,推动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4)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建立200多家“生产和教学合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建设了联通3G通讯实验室、雅达智能低压电气实训系统生产车间、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等1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服务地方的办学机制

(1)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工作互兼机制(“双师”双向交流)。定期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实专任教师的“双师”素养;学校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实践技能和知识技术的应用,学校还配置10%的计划学时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执行高技术、高技能的教学环节。

(2)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机制。按师范生与小学教师2∶〖KG-*2〗1顶替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实习,即两名学生置换出一位小学教师;实习学生接受优秀小学教师的“师徒结对带教”指导,河职院则派出教师对置换出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就地就近进行短期免费培训。在运行过程中,教育局为高校安排合适的实习学校;高校安排实习学生和带队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小学为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选拔实习指导教师和参加培训的教师,参与对实习学生的指导、评价和考核。结果是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教”与“学”都得到发展,形成了“三方合作,四方联动,双方共赢”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机制。

(3)科技特派员机制。设立校级科技开发基金,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省市专业镇“一镇一员”工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赴河源市五县一区以及高新区的大型企业等蹲点挂职,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4)“程序化、网络化、客观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管理体制,将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对每项教学活动制定的管理方法做到职责分明、工作流程清晰、质量要求明确、过程记录充分。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与评价,学校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诊断意见进行整改,形成了第三方评价和快速响应的长效机制,达到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践行多种深度融合、校企双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重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标准

(1)学校紧跟河源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人才需求趋势,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的分析思路,整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2)以“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为切入点,构建并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让学生亲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所学专业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①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内容和程序。②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编写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讲义、教材,融合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到教学项目并固化为纸质材料。③购置专业实训设备,设置专业教学所需的培训岛、教学区,建设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营造边做、边学、边教的教学环境。④改革课程评价模式,突出考试方式的多样化。理实一体课程实行了“网络在线知识考试+行程性考核+综合实务考核”相结合的三重考核方式。

2.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群,与企业实施紧密合作,将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相匹配(校企双链);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教学团队,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流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嵌入培养),践行了“校企双链、嵌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2)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实施校企联动,将电子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分层,根据能力层次关系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三个递进层次(三层递进),同时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将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两线贯穿),践行了“三层递进、两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

(3)餐旅类专业群,与河源旅游企业深度合作,针对现代服务类专业突出职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全岗位真实环境训练为平台(全岗培训),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虚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岗位虚拟仿真训练与校外岗位训练的交替进行(内外交替),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践行了“全岗培养、内外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并实施了教师职教能力提升工程

1.持续深入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校本教师培训

河职院从2008年开始,每三年一个回合,目前进行到了第三个回合,一个回合套一个回合,环环相扣,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根据教师差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职教能力,并通过测评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有效提升了河职院教师队伍素质,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深入企业锻炼

学校每年选派不同专业的专任教师分赴各专业技能实践基地、企业一线,进行切身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加入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践中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结合企业的各项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及科研成果。

3.积极学习国(境)外先进理念和方法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境)外进修培训,积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意义

(一)效果

(1)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四年每年毕业生3000多名,平均就业率99%以上,是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的专业水准、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201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0%,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2%,比广东全省2012届87%高5个百分比,比全国2012届83%高9个百分点。

(2)技能竞赛成果丰硕。近四年来,河职院学生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39项,省级奖项308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高职组项目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3)社会服务成果显著。改革与实践以来,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承担省市科技项目70余项,获得专利成果50余项,实施校企合作项目56项,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科技进帐累计达500多万元,累计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教育技能培训达3万余人次,为提升当地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者职业技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推广意义

(1)广泛交流。随着学校社会声誉的日益提高,不少兄弟院校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珠三角学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山区学校,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民营学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外省学校前来交流学习。

(2)校外应用。河职院的教师职教能力测评与培训工作除了在校内坚持开展外,在兄弟院校中得到了进一步试行与推广。我校不仅为前来交流的兄弟院校安排了课堂观摩,还组织现场交流会,进行经验介绍、切磋讨论,并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全套实施方案和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学校近三年来派出多名校级评委前往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协助其开展测评工作。

(3)“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推广到了全校。按照“实训场所+培训岛”的模式,全校所有专业对教学场所进行了调整和改建。

(4)校企合作平台逐年扩大。与广东金霸建材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了12个“产教”融合的生产性“校中厂”、“厂中校”;与广东三友集团等联合共建了客家文化学院、三农学院、社区学院等融“产学研于一体”的二级学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安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陈德清.创新高职社会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刘安华.技术立校是高职教育之本[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04).

[4]刘安华等.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架构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06).

[5]陈德清.NYP办学理念与学院管理经验启示[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07).

[6]袁光华.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7]陈德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四个合作”及其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8]邱远.高职校企科技合作思路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9]刘安华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EB/OL].广东教育研究院之业务交流专栏,http://gae.edugd.cn/index.do.

[10]袁光华等.“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05).

[11]戴卫军等.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10).

[12]刘安华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1(08).

[13]刘安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生成机制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14]陈德清等.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7).

[15]邱远.试谈高职院校科技职能部门的服务及其践行——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16]戴卫军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评价分析及提升途径[J].科技风,2011(10).

[17]刘安华等.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5).

[18]陈德清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

[19]陈德清等.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20]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1]陈德清.浅谈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创新[J].职教论坛,2010(02).

[22]陈德清.论市域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2009(02).

[23]陈德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初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4]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5).

[25]邱远.新形势下构建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08(10).

[26]邱远.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构成要素及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8(01).

[27]邱远.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含义与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8]邱远.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路径探索实践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