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2014-07-25文/姚轲
文/姚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新能力;课堂效率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集中到学习上,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再认识的心理过程,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可思考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所谓有挑战性,是指富有思考性,能够比较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会有疑问,才会去探索、讨论,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主动、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四、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任何情境的创设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过于复杂、过于渲染的教学情境中,较多的非数学知识的干扰会使课堂出现“非数学化”倾向。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
五、创设的情境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多样化,学生思考的空间较为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平时教师能创设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情境,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下,放得开、思得广、想得深。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内容,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不仅限于教师创设情境,还可请学生创设情境,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真实性、可思考性、针对性、可思考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