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2016-12-12李刚
李刚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但缺乏对教师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关注。教师的有效引导主要围绕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增强引导的艺术性;紧扣学生学习目标,增强引导的实用性;把握教学引导尺度,增强引导的实效性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有效引导;有效情境;学习需要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主要针对学生怎样学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学习、合作学习中进行有效引导。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创设有效学习情境,增强引导的艺术性
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铺垫,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和学习需要出发,巧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高效地自主探究,获得必需的知识。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不能深入钻研教材,不从教学实际和教学的真正需要出发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是片面追求一些不实在的表面趣味性,从而导致教师的引导作用低效或无效。
【案例】《认识倒数》教学片段
师:做个反口令游戏好吗?
生1:高。
生2:矮。
师:大小多少。
生:少多小大。
师:春夏秋冬。
生:冬秋夏春。
师:猜猜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的认识。
【分析】这个反口令游戏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样做对倒数的认识是否起到了引领作用?事实上,与倒数意义之间是毫无瓜葛的,反口令游戏只是单纯的趣味小游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情境,这样的设计不能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接下来的随堂检测中,有学生把“12”的倒数写成了“21”“9.21”的倒数写成了“1.29”。教师的有效引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误导。
【对策】设计“小蚯蚓回家”的游戏情境。课件出示每个小蚯蚓身上都有一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填空帮助小蚯蚓回家,然后把这些算式全部展示出来,然后小组内观察并交流,互相说说有什么发现,再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一个先写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写出这个分数的倒数,让全班同学判断对错。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从个性表达走向共性认识。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倒数的意义,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紧扣学生学习目标,增强引导的适切性
缺乏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不清晰,就无法准确定位思维方向,学生只能天马行空般想象,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提问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成为渲染课堂气氛的手段,由此展开的数学活动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案例】《认识1亿有多大》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认识“亿”这个计量单位吗?关于“亿”这个计量单位你想说什么?
生1: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人。
生2:我猜想全省一共有1亿多人。
生3:我猜想我有1亿根头发。
师:你们真会想!
生4:我猜想我擦黑板的时候大约1亿个粉尘在飘动?
师:是吗?那同学们要注意卫生哟!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来研究“1亿有多大”。
【分析】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想先让学生猜一猜,初步感悟“1亿有多大”。但教师给出的问题范围太大,没有紧扣学生的学习目标,造成学生瞎猜,致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思考。无效的猜测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偏离了正常教学轨道。
【对策】课堂中,教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图片资料去感受一亿到底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会在经历一亿有多大的探索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的意义,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把握教学引导尺度,增强引导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握不住引导的“度”,稍不留神就把引导者的角色变成了“主演”,学生变成了观众,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教师的课堂表演,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但学生自主感知、领悟、实践的学习机会就没有了。
【案例】《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看圆柱底面,你觉得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
生:两个。
师:再来看圆柱的侧面,你觉得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拆开来验证一下。
【分析】从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只是教师上课的工具,数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不应该是很肤浅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应该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案例教学由于学生缺乏经历对圆柱体的探究过程,所以,数学活动也就变成了摆设,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对策】把认识圆柱的过程抛给学生,先围绕“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自己动手验证,并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再有效引导全班学生集中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达成共识。整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完成,让教师的引导不错位。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