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优化

2014-05-30罗振

理论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罗振

[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38 — 0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愈加密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应寻找适当的途径避免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大众传播媒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等。〔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媒介种类,传播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受众群体也在急剧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過媒介设备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也推动了大众传播媒介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环境在高校,教育对象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大众传播媒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一个覆盖面广、较为完整的大众信息传播网络基本形成,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高校上网人数几乎达到100%,互联网和手机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已经接受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正如施拉姆所说:“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进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3〕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大众媒介的深刻影响,新型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水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尤其是其中的网络媒介和电子媒介,时下兴起的微博、BBS都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载体,充分运用这个平台,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对于社会最新成果以及最新理念的掌握是有限的,大众媒介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素材和丰富的信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同时,一成不变的教授会让接受者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是排斥,大众传媒所带来的丰富的信息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不再是一味的说教,新鲜的时事热点既向大学生传递更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抨击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又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大众媒介可以作为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从网络上获得与教学相关的信息,顾及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迎合社会潮流,贴近大学生生活,将高深晦涩的知识通过图片、素材等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加生动。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人际传播,如上课、谈话、会议等方法进行,是单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教授者传递了信息,但没有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想法,会影响教育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电视、广播、报刊传统的大众传媒之后,网络传播成为第四媒体,QQ、微信、BBS 论坛、微博、手机飞信等交流工具以及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教育者沟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被动,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大众传媒克服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再现,融入情景教育方法,让呆板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三)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今时代大众媒介无孔不入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缺点,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大众传媒取代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用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叙述,个性化、选择性强,具有丰富直观的外部刺激,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引导作用。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大量的信息,新闻报道、焦点访谈、电视剧、电影等都附载着这一功能。 大众传媒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双向流动。美国学者萨托利就舆论的形成提出“瀑布模式”,他认为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包括这样一些因素:精英自上而下的鼓动,群众意见的向上蒸腾,以及这一过程中相关团体的认可。〔4〕信息从高处流向低处,最高的水潭由精英组成,接着是媒体、意见领袖和大众。就如同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层的政策经过媒体到达大学生受众,与此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媒介进行信息反馈,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将传播者与受众统一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大量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造成干扰

大众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巨大,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垃圾信息,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好奇心强,追求个性,难以辨别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有害的,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在面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悖时,往往被这些消极的信息所侵蚀,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作用,严重干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再者,传播内容的低俗化,暴力、色情、低级的信息哗众取宠充斥人们的眼球,言情小说、综艺节目、肥皂剧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大学生容易被其吸引,加上模仿力强,容易跟风,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严重威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二)新型传播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地位,具有信息的绝对优势,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大众传媒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新闻、微博很多渠道了解新鲜的信息,大学生可能比教育者获得的信息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不知道教育对象在想什么,知道什么,更尴尬的可能是自己说的知识学生都知道,而从学生口中说出的流行词汇却闻所未闻。还有网络上信息量大,处于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之后,每个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匿名。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无法控制,教育者很难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这样一来教育者绝对主导的地位可能会丧失,加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无法适应新的形式,如果仍然拘泥于过去的教学方式,墨守陈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传媒商业性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造成冲击

现代互联网信息复杂多元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让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一些媒体为了炒作,获得高收视率,热衷挖新闻、揭露隐私、夸大社会阴暗面,煽情、刺激、搞笑的节目类型大行其道,有些则看中青年群体这个庞大市场,为获取经济利益,宣扬自我,推行消费主义,追星捧星,一味追求“卖点”,内容低俗,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认知的扭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如当下盛行的相亲类综合节目,将本该是相亲类的情感交流,变成了“炫富”“拜金”“低俗”的节目,宣扬拜金主义的婚恋观,还有一些更是凭借着怪异打扮或是大胆言词制造噱头将自己打造为网络红人,这些不良的内容仅仅是给人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内容浅薄,失去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调查显示,37%的大学生浏览过不健康网站,其中10.5%的大学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31. 4%大学生承认下载观看过不健康图片、视频和影片。[5]大学生三观还不够稳定,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信息的干扰,有些学生会因此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于求成的思想,或者盲目效仿,做出过失的行为,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主流大相径庭。

(四)快餐式信息获取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削弱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机制的驱使下,出现了“眼球效应”和“快餐文化”。低成本低质量的电视剧、综艺选秀节目、书刊杂志等低俗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适应了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并且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娱乐、休闲、消费时尚的信息,并对此乐此不疲,其内容繁杂浅薄,追求的就是可读性和收视率,让人轻松片刻,过目就忘,缺乏营养,但有些含有低级趣味的不良内容可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误导,人生目标发生偏离。

被大众传媒影响的这一代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对于网络的依赖,会禁锢人的思维,弱化人的思维能力,就会缺乏创新,造成大学生思维的浅显化和平面化。与大众传媒的直观性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则为理论性和抽象性,快餐式的信息获取虽然短时间内加大了大学生的信息量,但是没有理论和扎实的教育,不利于信息的内化,减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一)促进大众传播媒介行业规范化,加强舆论导向功能

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其特殊性在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正确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不良的舆论则会削弱其影响,舆论宣传在弘扬正能量和塑造良好思想品德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是,有些西方社会价值观、个人主义思想、封建腐朽思想等也通过传媒渠道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有极大的干扰,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强化大众传媒行业对规范化,加强大众传媒舆论正确导向功能。

政府要健全传媒监管方面的的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当今社会,法律是最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国家在涉及大众传媒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宪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而真正意义上针对大众传媒的法律目前还很少,因此我们还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加快有关传媒管理的立法进程。同时加强对传媒行业的监督,将政府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传媒行业的各种违法行为。高校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校园传媒的管理,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6〕。“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他的学生汤普森提出来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对信息的鉴别、处理和运用能力。英国、芬兰、挪威、瑞士、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已经将这些纳入了課程体系,在我国香港和台湾早些时期也开始了尝试,而大陆地区的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学实践基本处于空白,大学生喜欢浏览信息,渴望了解外界的事物,对新鲜的事情都感到好奇,根据这一特点,开设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只有单调的理论课堂,是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只有培养实践能力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实践在行动之中,也有助于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所当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工作,组建高素质的媒介素养教育队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规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依托校园广播、报纸、期刊、社团等阵地,加强校园媒介素养宣传,加强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正确对待外界的信息,增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采取“显”、“隐”结合教育方法,发挥大众传媒灵活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都是“暴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教育者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7〕 这种教育的特点通常是公开的形式,采取的多是教育者处于中心的位置,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听众,比如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组织的报告会、新闻联播等都是以直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大学生,这种方式很直观、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明白教育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形式呆板枯燥,带有一种强制性的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一味的“灌输”,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此,在坚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隐性教育,双管齐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教育内容用以生动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师无需在课堂上直接教授和灌输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但是活动以及活动周围的伴随物、环境都传达着这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具体的环境中。

(四)加强校园传媒建设,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现阶段,高校里大学课堂仍然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上能够提供的信息也是很有限的,并且时间的有限性使得老师上课以教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很少,为了能够增加教育的容量,加大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搬到网络上,还可以宣传科学真理、先进文化,加上时事热点新闻或者是校园热点话题等。一方面适应了大学生喜欢从网上浏览信息的特点,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过滤掉不良的信息,将健康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学生。

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实现信息的反馈。在传统的课堂,由于时间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老师交流,或者是有些学生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大家互动。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时事新闻进行评论,可以建立QQ群,公共电子邮箱与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进行交流,一旦发现有不良的言论可以帮助改正,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给予鼓励表扬。这种反馈机制,不仅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枯燥无味,还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进去,关注热点问题,学会思考,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与困惑,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做真做实。

〔参 考 文 献〕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8.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2.

〔4〕 〔美〕喬·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5〕 展玮.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06) : 15.

〔6〕 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9.

〔7〕 李莉,刘金如.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7,(03):1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诚信教育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