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园庄东地甲骨》介词结构位置的异序并存分析

2014-05-29

语言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卜辞甲骨语序

邓 统 湘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沙 410081;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21008)

陈梦家(1988:124):“介词组之所以移前移后,是有意义的,凡是着重卜问的,往往从后移向前。”陈先生似乎认为甲骨文中介词结构以后置为常。王力(1988:368):“在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没有十分固定,它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告于父丁’),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于父丁告’),但是放在动词后面的结构是常见的结构。”王先生也认为甲骨文中介词结构以后置为常,但似乎认为介词结构的前置或后置无特殊意义。要想判断上述两家的说法是否可信,必须对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本文选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卜辞)这批定时定点定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甲骨文中介词结构的语序情况。

一 花东卜辞中介词的界定

甲骨文中到底有哪些介词,到现在为止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汉语中不少介词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有些词从后代来看是介词,但在甲骨文中还很难肯定是否是介词。

管燮初(1953:48)认定的甲骨文介词有:于、母、曰、及、之、从、乎、叀、隹、在、自……至于、叀……不。高明(1996:253)认为甲骨文介词有:于、至于、自、在(才)、从。陈梦家(1988:123-125)认为甲骨文介词有:于、至于、自、在(才)、从、叀、隹。沈培(1992:126)认为甲骨文介词有:于、自、在、从、由、自……至(于)……、自……于……。张玉金(2001:65)认为甲骨文介词有:(必)、在、从、至、至于、于、暨、及、戠、即、由、若、攣、终、先、后、自、卒。李曦(2004:317)认为甲骨文介词有:在、于、至于、自、从、及、至。

通过对学术界关于甲骨文介词认定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在”、“自”、“于”、“从”、“至”等介词的词性认定比较一致,而对其他的词则存在着分歧。

虽然“这些引进对象的‘在’字,很难看作动词”,但“甲骨文‘在’字表处所、时间的大部分用例确实可以看作动词,大都可以点断”(喻遂生 2002:66-67)。花东甲骨文中“在”字只出现在处所词前,看作动词可能更妥当。

“自……至”、“自……于”等这类属于框式介词,即“由前置词加后置词构成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介词类型”(刘丹青2002)。虽然大部分框式介词都属于临时性句法组合,而未必是固定的词项。但框式介词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构成了汉语的重要类型特征。本文把这种框式介词列入考查对象。

本文拟确定考查在花东卜辞中出现的介词有:于、自、至、自……至、从。这些介词主要起引导时间、处所、对象的作用。

二 花东卜辞中介词结构位置的异序并存情况

(一)用作引介时间

1 动宾短语+介词结构 11处

1)丁卯卜:雨不至于夕①本文引例尽量列出完整的例句,为了便于阅读文中着重描述的部分,下加单横线标明。?子占曰:其至,亡翌戊。用。(10302②本文例句引自《花东》者径出编号,编号前三位数字为《花东》甲骨片号,后两位数字为该辞例在甲骨片中的卜辞条号。引自《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字形检字表》者编号前加“字”。)

“至”,此处为动词,来到的意思。丁卯这天卜问:雨今晚不会来到吗?子占得:会来到,不会明天戊这天来。

2)辛卯卜:子宜至二日?用。(19802)

“至”,此处为介词,引出时间。“”,祭祀动词。“宜”,通常指祭祀动词,陈梦家(1988:266-267)认为“宜”“似是宗庙”,这两种解释此处能讲通,意思是:辛卯卜问:子举行、宜祭祀到第二天吗?或辛卯卜问:子在宜这个地方举行祭吗?

2 介词结构+动宾短语 24处

“”,地名。“南丘”,南边的小山丘。整句卜问:子明天求南边的小山丘的豕,获得吗?

4)出,自三旬迺至。(29006)

“至”,此处为动词,到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外出,过三旬才到。

(二)用作引介处所

1 动宾短语+介词结构 51处

5)壬子卜:子以婦好入于,三,往?(03720)

“”、“”,地名。“”,奉献。整句卜问:子领着妇好进入这个地方,奉送三个,前往这个地方去吗?

6)乙夕卜:嵗十牛妣庚于吕?用。(40105)

“嵗”,祭祀动词。“吕”,地名。

2 介词结构+动宾短语 26处

7)已亥卜:于爯玉?用。(02904)

“”,于省吾(1999:85)谓“为廷或庭之初文”。“爯”,甲骨文象以手提物之状,本义为举起。此处即用此义。整句卜问:在庭中举起玉吗?

8)甲寅:歲祖甲白䝅一,鬯一,㿝,自西祭?(00401)

(三)用作引介对象

1 动宾短语+介词结构 122处

9)丙卜:又由女,子其告于婦好。(00301)10)癸丑卜:嵗食牝于祖甲?用。(03723)

2 介词结构+动宾短语 10处

11)丙辰卜:于妣己子尻?用。(33603)

“子尻”,人名。整句卜问:向妣已为子尻举行祭。

12)甲辰卜:于祖乙嵗牢又一牛,叀□?(42003)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介词结构位置表

花东卜辞中介词结构位置普遍存在异序并存,从数量统计可以看出具体情况是:非时间介词结构以后置为多,同时存在前置的现象;时间介词结构以前置为多,同时存在后置的现象。

三 影响花东卜辞中介词结构位置异序并存的因素

对花东卜辞中介词结构位置的考察实际上是对花东卜辞语序的一个方面的考察。汉语作为一种非形态的语言,语序在语法中尤为重要,语序的排列往往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解释共时语言现象需要各种参数,功能语言学派认为,历时演变是最重要的解释参数。吴福祥(2005:4)也认为:“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很多共时语言现象也可以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特别是有些在句法、语义、形态/构词、语音/韵律等层面表现出来的不对称或变异现象,似乎只有借助历时演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历时和共时的结合诚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甲骨文作为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汉语言文字,甲骨文之前的汉语言使用模式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

江蓝生(1999:178)强调“我们考察和分析历史语言现象时,应该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架,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江先生这个意见无疑是值得高度重视的,考虑语言渗透、融合,考虑方言等的因素,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殷商时代汉语与其它语言、方言的交流情况还远未搞清楚,以此来解释汉语介词结构的语序只是一种设想而已。

探析影响甲骨文中介词结构位置异序并存的因素可以说困难重重,本文拟从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思维认知和甲骨文记录的语言本身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影响花东卜辞中介词结构位置的因素。

(一)从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思维认知看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有争议的问题。直到今天学术界仍进行着相当激烈的争论。普遍认可的是:语言和思维互为依存。

反映原始汉民族思维认知的依据太少,难以说清。但从前面举的大量句法中介词结构异序共存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句法层面上,表示同一个意思,甲骨文可以变化语序。即甲骨文的某些句子的意义可以不完全依靠语序这一语法手段来达成。甲骨文语言的异序表达不会太大地影响到语言理解,在当时的人们思维模式上得到普遍认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构词、造字上看到异序并存在甲骨文中是一种普遍现象。(1)在词法层面上,尤其是在“妇”、“子”之称中,王公贵族妇女既可以称“妇某”,亦可称“某妇”,对于贵族子弟的称呼亦是如此,既可称“子某”,亦可称“某子”。据宋镇豪(1994:185)统计,甲骨文、金文中称“子某”者有156名,称“某子”者有29名。(2)在文字层面上,《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字形检字表》(刘一曼、曹定云 2002:1845)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合体字的构形正写、反写与词义无关的情况,如:“好”作(字96)、亦作(字 97),“”作(字416),亦作(字 417);“”作(字512),亦作(字516);“疾”作(字604),亦作(字 605),“”作(字629),亦作(字630);等。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不固定,独体字的形式固然多变,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结合也不严,具体书写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分或合,或正或反相当灵活”(陈伟湛1987:63)。

甲骨文语言表达中造句、构词、造字时位置都可以异序。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在思维认知上有不精确性的特点,即一种模糊性思维模式。

当然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非全然无序的,同时呈现出一种自然状态,即首先考虑事物的主要方面,然后再注意事物的次要方面,因而甲骨文语言表达也不是完全杂乱无序的。介词结构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它们对于动作行为本身来说,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因此花东卜辞中呈现出介词结构虽存在前置的现象,但在数量上仍以后置为多。

为什么甲骨文中的时间介词结构以前置为多呢?据秦晓华(2005:14)统计得出甲骨文时间词共有109个,可见甲骨文时期人们在认知思维上对时间的重视。同时,我们在花东卜辞中可以看到时间名词作状语基本上也是前置的。如:

排卵时,卵巢产生的雌激素会有突然的波动,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下降。这样维持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会减弱,而孕激素又不能马上有足够的量来抑制内膜,就会引起子宫内膜局部脱落,经阴道流出形成出血。

13)夕用五羊,辛用五豕?(11325)14)丁卜:日雨?(13903)

正因为思维认知上对时间的重视,在句法表现为时间介词结构、时间名词作状语都是前置为多,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先主后次的意识。

从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思维认知:既有模糊性,又开始有先主后次的意识。模糊性思维模式,决定甲骨文中介词结构位置的异序并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先主后次的意识,决定在句中相对于动作行为本身来说是居于次要地位的表示对象、处所的介词结构一般后置为多。由于对时间的重视,时间介词结构多以前置为多。

(二)从语言本身看

在汉语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介词结构的分布一直受到同一种限制的支配,即是否具有论元地位。论元是跟动词相关的语义角色,不同学派对动词的论元成分的看法不一致。传统语法认为不及物小句只有一个论元,即主语;及物小句有两个论元,主语和直接宾语;双及物小句有三个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在花东卜辞中处所、对象具有论元地位,可以作主语、宾语。如:

15)丙往,?(13701)16)乙卯:歲祖乙白䝅一,㿝,自西祭,祖甲?(00403)

表处所的“”作动词“往”的宾语。表对象的“祖乙”“白䝅一”作动词“歲”的宾语,表对象的“祖甲”作动词“”的主语。

在花东卜辞中表时间的词或词组没有充当主语、宾语的情况,不具有论元地位。

通过同版诸辞的对比,可以证明很多命辞中的前置的非时间介词结构确是焦点。如:

17)丁未卜:新马其于貯見,又用。(00706)18)丁未卜:新马于宁見,又不用。(00707)

这两条卜辞是同版甲骨中的选贞卜辞,卜问:新马是在貯这个地方进献?卜问:新马在宁这个地方进献?对比显然询问进献的地方是句子的焦点,所以表处所的介词结构“于貯”、“于宁”都放在了动词“见”(进献)的前面。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旁证来证明前置的介词结构是命辞的焦点。

(1)卜辞中的“叀”字是指示焦点的虚词,既然一条命辞通常只有一个焦点,那么,如果前置的介词结构是焦点,它就不应该与“惠”字结构在一句中同时出现。花东卜辞中共有36处前置的非时间介词结构35处都是如此,除1处似是例外:叀一羊于二祖用。(00702)

(2)一般一条命辞通常只有一个焦点,那么如果是复句,就只能有一个分句出现焦点。也就是说,前置的介词结构是焦点,它就处在焦点分句中,不能在非焦点的分句中出现。反之,介词结构不处在焦点分句中,那么介词结构后置。考查发现花庄卜辞中的情况都如此。如:

19)嵗牡于妣庚?又鬯?(18111)

卜问:向妣庚举行嵗祭用牡?还是用鬯(祭品)?焦点是在祭品,介词结构“于妣庚”非焦点后置。

20)乙未卜:子其往于,隻?子占曰:其隻,用。隻三鹿。(28810)

这条卜辞中包含有命辞、占辞、验辞,让我们更清楚命辞中卜问的焦点,命辞中卜问:子前住,会有收获吗?占辞中说“其隻”,即有收获。验辞中记录“隻三鹿”,即收获了三只鹿。显然命辞焦点是“隻”,收获。命辞焦点是在复句的后一分句“隻?”前一分句中介词结构“于”非焦点后置。

从语言本身看,时间介词结构不具有论元地位,可出现在动词前或后。甲骨文非时间介词结构具有论元地位,一律出现在动词之后,焦点化时才出现在动词之前,因此非时间介词结构一般后置为多。

四 介词结构位置的历时演变

甲骨文中的非时间介词结构以后置为常,时间介词结构以前置为多。对照我们现在汉语介词结构基本是以前置为常。沈培(1992:158)认为:“汉语介词结构的语序本来可能都是以后置为常的。时间介词结构的语序最早发生变化,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变为以前置为常。”即介词结构的位置发生过下面的演变:

关于花东甲骨的时代,学者一般认为花东甲骨属于武丁时期,在《花东》整理者认为“花东H3卜辞的历史时代,上限在武丁前期,下限或可到武丁中期”(刘一曼、曹定云1999:307)。朱凤瀚通过分析H3内全部遗存的考古学年代分期,以及H3卜辞与组、宾组、历组(一类)及子组卜辞中的部分人物的关系,认为“即可以将H3卜辞之年代定为武丁早期至中期偏早这一段时间内”(朱凤瀚2004:211)。

也就是说,沈培认为在花东甲骨阶段,即武丁早期至中期时间介词结构就最早发生了前移的变化。

沈培(1992)在“时间名词后置现象”中举了不少在句末和句中的时间名词用例,“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组、午组、子组、历组卜辞中”。“时间介词结构后置的现象也在历组卜辞为主。”组、午组、子组、历组卜辞的时间虽然学术界上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不会早于武丁早期至中期,即应该都是花东以后的卜辞。

出现时间早的花东卜辞时间介词结构(PP)多在动词(V)前,出现时间晚的其它卜辞时间介词结构(PP)多在动词(V)后,显然,简单地说介词结构(PP)位置由动词(V)后移位到动词(V)前,就讲不通了。我们认同吴福祥所说的“介词词组在分布上的变化并不是持续的规律变化。因此不能把介词词组分布的变化当成线型演变。”(吴福祥2012:350)介词结构(PP)位置的历时演变过程应该是:

介词结构位置的历时演变,不是在PP—V的基础上把PP后置产生了V—PP,而是两种语序PP-V、V-PP互相竞争和替代的关系,并没有产生新的语序模式,只是从以前已有的语序模式中选择了一种。

语序往往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甲骨文时人们的模糊性思维模式,决定甲骨文中介词结构位置的异序并存现象普遍存在。时间介词结构不具有论元地位,可出现在动词前或后。当时人们已有先主后次意识,对时间的重视决定时间介词结构多以前置为多。甲骨文非时间介词结构具有论元地位,一律出现在动词之后,焦点化时才出现在动词之前。相对于动作行为本身来说是表示对象、处所的介词结构居于次要地位,因此非时间介词结构一般后置为多。

出现时间早的花东卜辞时间介词结构多在动词前,出现时间晚的其它卜辞时间介词结构多在动词后,我们的理解是介词结构位置的历时演变,是介词结构在动词前和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两种语序互相竞争和替代的结果,是一种语序选择。

陈梦家 1988 《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

陈伟湛 1987 《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明 1996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燮初 1953 《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

江蓝生 1999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李曦 2004 《殷墟卜辞语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 2002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4期。

刘一曼、曹定云 1999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考古学报》第3期。

刘一曼、曹定云 2002《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

秦晓华 2005 甲骨文时间词研究,《殷都学刊》第4期。

沈培 1992 《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王力 1988 《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吴福祥 200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古汉语研究》第2期。

吴福祥 2012 语序选择与语序创新,《中国语文》第4期。

喻遂生 2002 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

于省吾 1999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

张玉金 2001 《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

朱凤瀚 2004 读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出土的非王卜辞,《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镇家 1994《夏商周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Lehmann 1995Thoughts on Grammacicalization,Munich: Lincom Europa.

猜你喜欢

卜辞甲骨语序
午组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新探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论与所贞卜辞内容的异同
小屯南地甲骨大版之卜辞关系对比研究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