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南地甲骨大版之卜辞关系对比研究
2021-04-14刘风华
刘风华
(1.教育部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所谓“卜辞关系”指的是同版卜辞之间的关系;“大版”,指的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大卜骨。大版之上的卜辞更齐备,是考察时人占卜思路、语辞文法、卜骨时代之佳证。
笔者曾较为系统地整理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本文选择其中若干大版,作为考察卜辞关系的“小切口”。
综观历组一类及二类、无名组一类及二类大版之卜辞关系,其显著差别可归纳为:
(1)历一类同版卜辞多。无一类、无二类相对较少。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2)历一类卜辞同版占卜主题通常多种多样,无名组则单一,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3)时间节点多。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4)历一类同版卜辞通常多列分布,无一类、无二类以单列于骨条为主,骨面上通常是领辞。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5)历一类前辞通常完备,历二类、无一类、无二类省刻者较多。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6)历一类卜辞行款布局通常较为杂乱,无名组则富有条理、逻辑性强,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7)历一类相同主题的卜辞多遍布全版,无名组则集中,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8)历一类成对、成组卜辞多遥相呼应,无名组则上下相连,历二类兼具二者特点。
从历一类、历二类到无名组一类和二类,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演变序列,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同版主题越来越显明,文辞越来越简明,行款越来越简洁,文辞之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越来越强,有的占卜类型到黄组僵化为某种固定格式,如“祊祭”卜辞(其中的卜旬辞更为典型)。
为便于对比,本文分析的顺序为:无一类、无二类、历二类、历一类,每组举两例。
一、无一类大版卜辞关系举例
无一类选择《屯南》2386、2710两版为例。
第一例:《屯南》2386
《屯南》2386版基本完整,上有8辞,可分为三个占卜主题,用空行加以区分(见图一、图二)。
(1)丁卯卜:翌日戊王其田,亡□。吉。用。
(2)弜田其每。
图一 《屯南》2386正反面对照图
(1)和(2)辞为正反对贞,属第一个占卜主题,是丁卯日卜问在次日戊(戌)是否“田”。
图二 《屯南》2386正反面局部对照图
本版的特点是:占卜时间单一;占卜事类单一,围绕田猎;除(1)辞外,其余诸辞均有不同程度的省刻;行款整齐、利落,成对、成组卜辞空间距离近;卜辞集中刻写在骨条上,骨条有限空间无法容纳的某些文辞齐备的领辞,转刻到贴近骨条的骨面上,但与之相应的钻凿仍旧在骨条上。
第二例:《屯南》2710
《屯南》2710骨条下端残失,上见6辞,请参图三。
图三 《屯南》2710正反面对照图
综上,本版与上一版具有相同的特征:同版卜辞少;主题单一;省刻文字较多,领辞外,属辞均无前辞;占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而整齐;卜辞主要集中在骨条上,个别不省刻内容的领辞,转刻到贴近骨条的骨面上。
二、无二类大版卜辞关系举例
无二类选择《屯南》2542、2343两版为例。
第一例:《屯南》2542
《屯南》2542为完整大版,上有6辞,请参图四、图五。
(1)丙申卜:翌日丁雨。茲用。不雨。
(2)戊雨。茲用。不雨。
(4)弜往于田,其每。
(6)王叀斿麋射,弗每,永王。
本版6辞可分两个板块:(1)(2)两辞为第一板块,卜问丁日还是戊日下雨,占卜结果是两天都无雨。
图四 《屯南》2542正反面对照图
图五 《屯南》2542摹本局部
其余属第二板块,又可分为两个小的板块。(3)(4)两辞为正反对贞,卜问是否“田”。从二者语辞对比情况来看,(3)辞后段的“湄日亡”“永王”和(4)辞末尾的“其每”均非占卜焦点,而是习语,或称“套话”。
综上,本版有两个干支,占卜内容貌似各不相同,其实可能是围绕田猎这同一个主题的,即第一主题卜问是否下雨服务于第二主题“田”。无名组同版同日既卜天气、又卜田猎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合集》28556、28558、28559、28572、28574、28576、28585、28602、28608、28611、28615、28617、28618、28563、28633、28682、28719、28720、28748、28757、28965、28967等等。
本版的特征:同版卜辞少;主题集中;省刻文字较多,领辞外,属辞均无前辞;占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而整齐;卜辞主要集中在骨条上,个别不省刻内容的领辞,转刻到贴近骨条的骨面上。无名组卜骨的空间多有留白,卜骨利用率相对较低。
第二例:《屯南》2343
《屯南》2343为完整大版,上有7辞,请参图六。
(3)其五牢。
(4)羌十人。
(5)十人又五。
(6)廿人。大吉。茲用。
(7)卅□。
本版7辞均属于同一个大的占卜主题,卜问使用祭品的种类和数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小的主题。第一个小主题包括(1)—(3)辞,卜问使用多少毛牲。
裘锡圭先生曾提出过很重要的两点:
图六 《屯南》2343摹本
剩余卜辞属于第二个小主题,卜问使用多少人牲。
本版卜辞的特点概括如下:卜辞数量少;占卜主题单一;省刻文字较多,领辞外,属辞均无前辞;占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而整齐;卜辞仅刻写在骨条上,在同一列内。
上述特征在无名组具有普遍性,极少例外。
三、历二类大版卜辞关系举例
历二类选择《屯南》2295+H57.57、2366两版为例。
《屯南》2295+H57.57缀合后已完整,其上7辞,请参考图七:
图七 《屯南》2295+H57.57摹本
本版卜辞虽然亦分两列,但是它与历一类的区别在于,除了靠近骨边的一列外,另一列贴近骨条,单字单列纵刻于卜骨中部,而非将一条卜辞断为数行、写成块状。这种做法在典宾类、历二类皆有一定数量。这应该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书写特征,即其仅流行于某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单字、单列纵向刻写者,与其上方诸辞是成对、成组的,林宏明先生将其命名为“领辞”,其上方诸辞被称为其“属辞”。这种做法在历二类较多,无名组基本无例外,出组仅有少量,宾组尚未见到。出组此类卜辞中,领辞与其属辞一同刻写在骨条上而非单字、单列纵向刻写在靠近骨条的骨面上。
与无名组相比,此版虽然同样围绕同一占卜主题,但二者是发生于丁未、庚戌两天的占卜,即两个小占卜主题的前辞干支有别。
本版与上举无名组各例具有相同的特征:同版卜辞少;主题集中;省刻文字较多,领辞外,属辞均无前辞;占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而整齐;卜辞除了刻写在骨条上外,骨面上有单字、单列纵向刻写的多列卜辞——这个特点在典宾类、历二类较为多见(5)刘风华:《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6-67页。。
第二例:《屯南》2366
《屯南》2366为完整大版,请参图八。
图八 《屯南》2366
(1)庚午贞:王其告自且乙、毓且乙、父丁。二
(2)于大乙告。 二
与无一类、无二类同版卜辞相比,此版同样是同日、围绕同一占卜主题、展开多角度的卜问,与前者是极其接近的。
其特征可总结为:主题集中;省刻文字较多,领辞外,属辞均无前辞;占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而整齐;卜辞主要集中在骨条上,个别不省刻内容的领辞,转刻到贴近骨条的骨面上。
四、另一种历二类大版卜辞关系举例
历二类除了上文所举文辞简省、行款疏朗、文辞有条理者,还有一部分,截然相反。限于篇幅,本文仅举《屯南》1116一例为证,其余的可参考《屯南》1054、1059、1089、1099、1104、1111等。
《屯南》1116为基本完整的大版,请参图九。
图九 《屯南》1116摹本
本版上有16辞,可分为6个版块。
(8)癸巳卜,贞:又上甲岁。 一
(9)弜又岁。 一
(11)弜巳又。 一
(12)甲午卜,贞:又出入日。 一
(13)弜又出入日。 一
(16)己亥卜,贞:竹来以召方,于大乙朿。 一
先看占卜时间节点。本版涉及的前辞干支为6个,这在无名组是极其罕见的,在历一类是很常见的,详下文。
次看内容。
a.或省刻或不省刻
本版有的成组、成对卜辞会承前省刻前辞和部分命辞,如(4)(6)(9)(11)(13)诸辞;有的则不省刻,如(15)辞。
b.占卜主题复杂多样
按照占卜时间,全版可分6个版块。有的版块下面还可以细分更小的占卜主题,有的版块则仅有一辞——即“单贞”(6)沈之瑜:《甲骨学基础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辞(10)—(13)是同日所卜,但前二辞和后二辞所卜内容还是有差别的,应划归不同的占卜小主题。
(1)(2)(7)(16)诸辞为孤立的,未见与之成对、成组者。这样的情况,同样在无名组中已经绝迹,历一类中多见,历二类中已经很少。
c.重贞和单贞(7)沈之瑜:《甲骨学基础讲义》,第68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文提到的“单贞”,辞(3)(4)与辞(5)(6)是重复占卜(重贞),这样的情况在无名组中已绝迹,而历一类卜辞中还大量存在,历二类中并不多见。
最后看行款。
a.骨面
第一,本版卜辞繁密,在历二类不少见,更是历一类的常见做法,到无名组已然绝迹。
第二,成组、成对卜辞的分布。辞(5)(6),辞(8)(9),辞(12)(13),辞(14)(15)分别为不同的成对、成组卜辞,或为正反对贞、或为选择贞,但却分隔两处,这同样是历一类常见的做法,无名组已经绝迹。
b.骨条
从下向上的排列次序是:1、7、2、8、3、4、9、10、11、13,如此行款杂乱的刻写做法,与宾组相类似,历一类也有一些,无名组已经绝迹。
(8)(9)两辞为正反对贞,卜问是否对上甲致岁祭。但二者一在骨面、一在骨条,不经过仔细分辨,很容易相互“失散”。
辞(14)(15),此二者的编号可能会引起争议。本文以(5)(6)两辞为参照——肯定句在骨面、否定句在对边。然而,肯定句(12)辞位于骨面,与之成组、成对的(13)辞则刻写在骨条顶端。这与前四者是截然不同的做法。所以,似可推论,有些历二类卜辞,成组、成对卜辞的排列并无固定的做法。
也就是说,此类历二类卜辞的行款,很容易引起误解,它既不像无名组那样通过空间位置来约束和固定卜辞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历一类那样,通过完整的前辞来保证同组成对卜辞不会相互失散。
五、历一类大版卜辞关系举例
历一类选择《屯南》2351正、751两版为例。
第一例:《屯南》2351正
《屯南》2351为完整大版,请参考图十。本版上有16辞,按不同的干支和占卜内容可分为6个版块。
图十 《屯南》2351正摹本
(1)癸亥卜:翌甲子启。允。 一
(2)癸亥卜:不启。 一
(3)癸亥卜:翌甲子启。 一
(4)癸亥卜:不启。 一
(5)甲子卜:乙丑其易日。 一
(6)甲子卜:不易日。
(9)丁卯卜:易日。 一
(10)丁卯卜:不易日。 一
(11)丁卯卜:戊辰易日。 一
(12)丁卯卜:不易日。 一
(13)戊辰卜:己巳易日。 一
(14)戊辰卜:不易日。 一
文图对照,可知本版卜辞可分为左、中、右三列。
显而易见的是,同日所卜之辞,除了(1)—(4)这个版块,(11)—(12)这对卜辞是从下向上排列的,其余5个版块和成对卜辞都是左右相对,而且右侧为肯定语气,左侧为否定语气,类似龟卜。具体排列顺序为:
(5)—(6)
(7)—(8)
(9)—(10)
(11)—(12)
(15)—(16)
(13)—(14)
(1)癸亥卜次日甲子天气是否晴朗。
(3)丙寅日停卜一天。
(4)丁卯日,接着卜问当日和次日戊辰是否“易日”。
总之,《屯南》2351同版卜辞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时间节点多;第二,占卜事类多;第三,相对来说,行款杂乱;第四,卜辞分布类似龟卜;第五,各辞均不省刻前辞。
第五点与第三点可能具有互补关系,因为刻得乱、卜辞散布,所以各辞不省略前辞,才便于搞清楚谁与谁为成对、同组内容;各辞均有前辞,从文字即可辨别出成对、同组卜辞,因而刻写得杂乱也不影响阅读和查检。
第二例:《屯南》751
《屯南》751版不甚完整,现存16辞,请参图十一。
图十一 《屯南》751摹本
(5)乙酉卜:又伐,乙巳。 三
(8)戊戌卜:又十牢。 三
(9)戊戌卜:又十牢,伐五,大乙。 三
(10)己亥卜:又伐五、十牢,大乙。 三
(11)己亥卜:又十牢。 三
(12)己亥卜:又十牢,且乙。 三
(13)己亥卜:先又大乙,廿牢。 三
(14)己□□:先□且□十□。 三
(15)己亥卜:先又大甲十牢。 三
本版也分左、中、右三列。
按照不同的干支和占卜内容,本版卜辞可分为7个版块。有的版块内容简单,辞条少;有的版块内容较为复杂,辞条多,包含有更小的占卜主题。
第一版块即辞(1),卜问对父乙致祭相关事项,该辞下方卜骨残失,原有的成对或成组卜辞缺失。
辞(6)(7)周边卜骨完整,缺失与之成对、成组之辞,有可能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成对、成组卜辞,也有可能它们随着卜骨残断已缺失。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卜骨残断部分体量较小,这样的成对、成组卜辞数量也不会大,同时,也必然表明它们与此二辞距离遥远。这是它们与历二类、无名组卜辞显著的差别。
本版有的版块左右对贞,如(3)和(4)、(8)和(9),其余成对、成组卜辞星散各处,如乙酉日(2)—(5)这四辞,分布在左中、右下、左上、右上四个并不对称的位置。若非各辞不省刻前辞,判断星散各处的成对、成组卜辞会变得困难。历一类行款杂乱、不省刻前辞,应该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组类特征。
己亥日(10)—(15)六辞,分布在骨版中部,大致可分为不整齐的三列,或者不甚规整的左右两个“品”字形版块。从常见内容来推测,其占卜顺序可能是从右向中再至左侧。己亥日六辞属于祭祀类卜辞,占卜不同的“小主题”。(10)(11)卜问用多少祭品祭祀大乙,其中的(10)辞内容完整而居于骨条靠下位置;(11)辞内容简省而在其上。从常见卜辞来推测,(10)辞先卜,(11)辞后卜。不过,历二类、无名组此类成对、成组卜辞通常数量越卜越大,即先卜者数量小、位置靠下,后卜者数量大、位置靠上。(12)辞卜问对祖乙之祭的相关事项。由(10)—(12)两辞,可知商王在祭祀时候犹豫不决,不知该向谁求告。(13)—(15)两辞则卜问先向大乙、且□、大甲中的哪位祖神致祭。由此可知,或许先享祭者更尊贵。
己亥日之六辞,有没有可能先卜问先向谁致祭,再卜问各自享用多少祭品呢?从逻辑关系上看是可能的。不过,因为在骨卜中骨条位置更重要,我们认为这种假设可能不成立。此类无法确定占卜次序的问题,在大多数历组和所有无名组卜辞里,都容易解决,因为可以通过空间位置来确定占卜顺序:通常先卜者在下方,后卜者在上方。
本版的特点是:时间节点多;卜辞多;占卜事类多;行款杂乱,成对、成组卜辞或距离遥远;各辞均不省刻前辞;可能存在单卜之辞,即没有与之成对、成组的卜辞。
综上,本文主要讨论了殷墟村南系列无一类、无二类、历二类、历一类四个主要的卜辞亚类的同版卜辞关系,其中前三者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从同版卜辞的前辞干支时间来看,同版占卜时间节点较少。
第二,整版内容通常相互有逻辑联系,占卜主题少。
第三,行款整齐,卜辞主要集中在骨条上,有的领辞因为骨条空间有限,而转刻到邻近的骨面上。
第四,前辞经常省略,文辞简洁。
历一类与之正好相反。历二类还有一些骨版,处于上述两种倾向之间。
因而不难看出,从占卜思路方面来看,从历一类、历二类到无一类和无二类,有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