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惯常类非现实句中NP的有定性特点

2014-05-29

语言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定性代词主语

樊 长 荣

(长沙大学 外语系,长沙 410003)

惯常类(Habitual)非现实句是较晚认定的非现实句成员。相关研究(Givón 1994,Palmer 2001,柯理斯2002)主要涉及的是惯常现象的本质与骑墙性、语义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标注等。这些研究大体上都着眼于“陈述”即“谓词”,冷落了“指称”即“体词”。少数研究者如Givón等在讨论非现实情态时指出“非现实句中NP可能作‘无指(non-referring)’解”(Givón 1994:270),中国学者如张雪平(2009)在讨论非现实句与现实句的句法差异时略微涉及了一些名词性宾语的有定性及指称。汉语是缺乏有定性标记的语言,体词的有定性往往没有明示,有必要在非现实范畴内对其有定性进行考察。另一方面,汉语言学以往关于有定性的研究是没考虑句子指涉的研究,而且涉及的主要是现实句,即使在非现实句研究中触及到相关内容(如张雪平 2009),也仅仅是针对典型的非现实句中的名词性宾语。由于惯常类非现实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繁,而且是非典型的、介于现实句与典型的非现实句之间的一类非现实句,以下拟针对汉语中这类非现实句进行分析,寻求其NP的有定性与指称的特点及相关制约因素。

一 惯常类非现实句的时空特征

现实句所涉及的人/物/事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联,从物理角度体现“实现”或“发生”、“正在发生”。非现实句是未实现、未发生的。但惯常类非现实句所指涉的事件或行为既是已然的也是未然的,是已然反复所形成的趋势或必然,但时下可能并未发生或实现。因此,可以说惯常句动词所涉及的行为在言谈表述时没有外在时间的流逝,是“非过程”的(参见郭锐1997:165)。由于是经常反复发生成趋势的,将来也会依规则发生,但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轨迹,也可看成是“泛时”的(英语语法将这种时间特征称为 Timeless)。“泛时性”是惯常类非现实句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惯常句中的人或事物有其自身的空间性。通过考察大量的惯常句,我们发现惯常句的空间性与句子的“施事”密切相关:个体惯常行为和非个体惯常行为的空间性大相径庭。

为便于讨论,将表个体惯常行为的惯常句分为有定个体和无定个体惯常句。有定个体惯常行为,如“他抽烟”,涉及到有定的人/物及其动作行为的,施事 NP有明确的空间定位,动作行为也有一定的空间定位,在人脑中留有确定的感知视觉印象。但是这类惯常句中非施事NP可能是非有定的,例如,“猛子常带一、两个人到酒吧喝酒。”中的“酒”就是无定的;而“一、两个人”、“酒吧”都可能是无定的,对这些NP也就可能无法进行空间定位。(若是“说”“听”双方都不言自明的“一、两个人”或“酒吧”,当然就是有定的了,也就可以作出明确的空间定位了。)

无定个体行为如“这条路车流量不大,但常有一两台车在通过”),对施事NP无法作明确的空间定位,动作行为也没有空间定位。但非施事NP可能是有定的,如“常有一些来历不明的人闯入她家闹事”,其中的“她家”就是有定的,可以做出明确的空间定位。因此,个体-惯常句不论其施事是有定还是无定,都可能作出明确的空间定位。

非个体惯常行为的惯常句是表群体或生物群落或人类社会的惯常行为的(如“吉普赛人到处流浪”、“鱼靠腮呼吸”、“男耕女织”),可称为“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这类惯常句是未牵涉到任何个体(人/物)和具体地点的惯常句,因而事件无任何具体而明确的空间定位,如上例中的“吉普赛人”“鱼”“虾”等。如果说经常反复发生、会再发生、但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的这种规律性事件的时间性可称为“泛时”,那么,我们不妨将这种规律性事件中可以出现在此地、彼地、任何一处,但眼下并不一定出现的人/物的空间性称为“泛空”。“泛空性”是普遍-惯常句的空间特征。惯常句的空间性可以概括为下表:

NP类型及特点 空间性施事NP:有定 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有定个体 其他NP:无定/有定 不可/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施事NP:无定 不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个体-惯常无定个体 其他NP:无定/有定 不可/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施事NP:无个体化 不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泛空普遍-惯常 其他NP:无个体化 不可作出确定的空间定位/泛空

二 惯常句NP的有定性观察

(一)个体-惯常类非现实句

1 有定个体-惯常句。这类惯常句有含专名或指代词的,但句中也常出现光杆名①此处的“光杆名”即“普通光杆名词短语”,不含“专有名词”。汉语的光杆NP与英语的bare plural相似,也定义为不带限定词(指代词等)的NP,但带分类性定语的也可看成光杆NP,例如:漂亮衣服、他买的衣服(刘丹青2002),羊肉包子、木头房子、白玫瑰酒(高顺全2004)。英语例子有Ants that go crazy at the sight of suger ought to be sent away.(一看到糖就发疯的蚂蚁……)(Calson 1980)。因此,本文中高铁上的火车、忠于山务者等都看成光杆NP。或数(量)名。因专有名词、指代词和用指代词修饰的普通名词都默认是有定的,只有光杆普通名和数(量)名的有定性需进行考察。例如:

1)a.(猛子不喜欢一人在家喝闷酒。)猛子常带一、两个人到酒吧喝酒。

b.(张三和李四是猛子的哥们好友。)猛子常带两人到酒吧喝酒。

c.他常去澡堂搓背。d.这些移民每年都回国。

例1)中带点的“两人”“背”“国”是有定的;“酒”,无指无定;“一、两个人”若指双方共知的某公司或团伙中的不确定人选,有指无定;若任何两人,无指无定。带下划浪线的既可看成有定也可看成无定,视具体情况而定。c句中的“澡堂”和a、b句中的“酒吧”若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共知但不明言,“有定”,否则“无定”。总之,个体惯常句中的光杆普通NP或数(量)NP既可能为有定、也可能为无定;既可能是有指无定,也可能是无指无定。

2 无定个体-惯常句。这类惯常句一般是由概数或不定数量概念或表部分的术语引出行为主体(如“千百万”、“一些”、“很多”、“不少”、“少数”,“有的”、“有些”)等引出的。其中表部分的名词短语如“有的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有些人”当然不止一人,就其有定性可以粗略地归于数量名。

2)a.有些移民每年都回国。b.有的人每年买一辆新车。

c.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臧克家《有的人》)

d.据我所知,有的人常到《大中华》吃鱼。e.常有一些来历不明的人闯入她家闹事。

f.成千上万的人每天从这儿(海关)进入香港。

例2)中带点的是含专名或指代词的NP,都是有定的;带下划直线的NP中,e句中的“一些来历不明的人”无定但有指,其余是无指无定;带下划浪线的既可看成有定也可看成无定,视具体情况而定。a句中的“有些移民”若说听双方共知但不明言,“有定”,否则“无定”;“国”是回指性的,若其先行词是有定的则有定、先行词无定则无定。b句和d中的“有的人”的有定性同“有些移民”。总之,这类非现实句中的NP可能有定,也可能无定;有定不局限于专名与指代词,普通光杆名与数(量)名(含“有的+NP”、“有些+NP”等)也可能有定。

(二)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

这类非现实句不含专名或指代词,其NP只有光杆名和/或数(量)名。这类惯常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本身基本上都不带标记,往往容易与其他形式混为一谈。以下按惯常行为、规律、规则三类分别举例说明其有定性,并对含“指代词”和“专有名词”的“熟语”进行观察。

1 惯常行为。惯常行为含常见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这些事件或行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可能受社会文化氛围的限制),他们不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某一具体事件,而是对许许多多同类具体事件的概括与抽象,所以这类句子也称为抽象事件句。一些涉及抽象事件的成语、隽语、歇后语、歌谣、谜语等都可纳入,因为这些都是基于普遍现象的提炼和升华。

3)a.吉卜赛人到处流浪。b.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c.一棵树要长十年才结果。d.高铁上的火车每小时跑350公里。

e.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f.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童谣)

2 规律(定理、定律、法则)

4)a.鱼靠鳃呼吸。b.植物在土壤里或水中生长。c.民族矛盾上升时,国内社会矛盾下降。

3 规则、准则。规则含社会规约、标准等;准则有自然形成或人为制定的。此外,因能力/容量/关系①这部分中的次类边界是不清晰的,有些次类可能是交叉或部分重叠的,有些是同一事件的不同称谓,例如“一锅饭吃八个人”这类句子,石毓智(2002)分析为表能力或容量,任鹰(1999)分析为表供用关系。往往是基于常规的,也纳入此项。

5)a.中国人右手拿筷子,左手端碗。(规则)b.车辆行人一律右行。(规则)

c.忠于山务者赏,拒敌官兵者赏。(土匪“八赏规”)

d.引水带线者斩,吞没水头者斩。(土匪“八斩条”)

e.一桌吃八个人/八个人吃一桌。(供用关系)f.一瓶装30克/30克装一瓶。(容量/标准)

例3)-5)中带点的NP类指,带下划线的无定。普通光杆名充当主语/主题时类指,充当宾语时一般是无定;强数量意义的数(量)名无定,如表动量、容量或数量关系、数量对比时无定,弱数量意义的数(量)名类指②A.关于“弱数量意义的数(量)名”界定:数(量)词可有可无、数(量)意义不参与句子意义的是“弱数量意义的数(量)名”。换言之,是去掉“数(量)”后句子意义不发生变化的数(量)名。例如“一棵银杏树要长100年才结果”可改写成“银杏树要长100年才结果”。一(量)词的这一用法王力(2001)称为“一”的不定冠词用法,类指。此外“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可改写成“小白兔,白又白,耳朵高高竖起来……”,此处“两只”不是限定性而是描绘性定语,也是弱数量意义的。这类数(量)名也类指。B.关于数量名类指问题,王秀卿、王广成(2008)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的“三个臭皮匠”类指,因为句中出现了类指算子。这与本文的观点不冲突,而且是互补的。因为本文讨论的是惯常行为,其谓语是Carlson(1980)等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stage-level predicate,而不是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回指性数(量)名类指③在我们考察的普遍-惯常句中还没有发现任何回指“无指无定NP”的例子,回指的都是类指名词,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中的“志”为老骥之志,联想回指。。

4 含专有名词或指代词的熟语。熟语所带专名和指代词与前文“二(一)”所讨论的情况不同,因专名和指代词本身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

6)a.东施效颦。b.鸡蛋用草串着卖,……,这边下雨那边晒。(云南十八怪)

c.为我打你,为你打我,打破你的肚皮,流出我的鲜血。(谜语,打一昆虫)

以上三例中带点的NP类指,带下划线的无定。须进一步说明的是:

例6)a中的“东施”丧失了原本的指称,转而指称一类人,获得“胡乱模仿效果极差”的内涵。一般专名的指称受社团的共同约定,专指一人/一地/一机构等,但成语中的专有名词“普通化”或“泛化”了。类似的情况不少,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的“诸葛亮”就丧失其原有的外延而获得“高智商者”的内涵。

例6)b中的“这边”“那边”指代泛化,泛指可见的一处和另一处,是无定的。例6)c中的“你”、“我”指代泛化,“我”指正被蚊子叮的一类人,类指;“你”指刚叮着“我”的蚊子,也可以看成类指。

熟语中不乏指代词、专有名词,但都泛化了,或类指或无定,不再是有定的个体或处所等。由此可见,即使是含指代词或专有名词的熟语型普遍-惯常句,其NP也只是类指或无定,有定缺失。指代泛化、专名泛化、泛时泛空是这类惯常句的特点。

三 普遍-惯常句中NP有定性的特点

普遍-惯常句中NP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定”不出现,二是“有指无定”不出现,三是不能用“有”字引出主语NP。这与现实句和其他非现实句是有根本区别的。

(一)特点一:有定不出现

普遍-惯常句中的普通光杆名和数量名没有出现过“有定”,这是通过大量相关语料考察后确定的,前文“二(二)”中的18个例句也充分体现光杆名和数(量)名非“类指”即“无定”。

而现实句中二者都可能是有定的,例如:

7)a.老人摆摆手,插到两人中间说“你甭急,……”(崔京生《纸项链》)

b.寒风中,人们排着队静静地等候与一代相声大师做最后的告别。队伍在庭院蜿蜒了几次之后,出了大门又延伸出五六百米。(《光明日报》2006-12-25)

例7)中带点的都是有定NP。这种光杆名/数(量)名有定现象在现实句中大量出现,如赵元任(1979)的“水开了”“客人来了”都是此类例子。

在其他非现实句中,有定光杆名/数(量)名也常出现,例如:

8)a.(祈使)缴枪不杀! b.(疑问)两人都到了吗①这一疑问句应该看成非现实句。非现实句一族,疑问句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文献中笼统将疑问句看成非现实句。但Givón(1994)、沈家煊(1999)将“是非问句”看成“非现实的”,郭锐(1997)注释15也提出“疑问句既有现实句又有非现实句”。笔者赞同并非所有疑问句都是非现实句,例如(发现苹果少了一个,问)“苹果谁吃了?”这类疑问句,肯定事件已经发生了,只是寻找施事者,应该是现实句。?

c.(条件)只要煤矿一开工资,这个城市总要热闹那么几天。

d.(否定)他过年都不在家里待,得跑到外面去躲债。

e.(可能)(谈论已确定要出行的路线时)下大雨滑坡,路可能被堵了。

f.(意愿)我明年要回国。

g.(有定个体-惯常)我在读者入口值班,常看见他到图书馆看书。

h.(无定个体-惯常)(在谈论某教堂时)一些人总是在教堂门口徘徊。

例8)中带点的都是有定NP。当然,个体-惯常类非现实句也不乏数(量)名有定的例子,如例1)b中的“两人”。

(二)特点二:有指无定不出现

无定的人/物可能是“有指”的也可能是“无指”的。相关研究对有指/无指这一对概念的界定一般是说,名词短语若指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实体时有指,否则无指①有指、无指问题上学界的观点并未完全趋于一致。国外学者如Givón(1984),国内学者如陈平(1987)、张伯江(1997)、徐烈炯(1997)、袁毓林(2003)、张谊生(2003)等基本上持一致的观点,即现行文献中通行的观点,但杨成凯(2003)、王红旗(2004)、刘顺(2004)有异议。因杨、王、刘文的观点并不影响本文的讨论,本文采用的是前者的观点。。这种有指包括具体出现在事件场景中的,也可能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但未出现在物理语境中的,或回指上文中某个成分的;而无指只是可能世界中的事物。例如,例5)a“中国人左手拿筷子、右手端碗”中的“筷子”与“碗”都不具体指称,例5)e“八个人吃一桌”中的“八个人”和“一桌”也都不具体指称,都是“无指无定”的。本研究在大量语料考察中没发现一例“有指无定”出现在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中,前文“二(二)”中的18个例句的无定NP都是“无指无定”的。而其他非现实句(例9))和现实句(例10))中的无定NP可能是有指的。而且现实句无定NP主语,不论是(数量)名短语还是光杆普通名,一定都是有指的(例11))。

9)a.(有定个体-惯常)我看见他常常牵着(一条)狗散步。

b.(无定个体-惯常)你昨天看见几个女人在校门口推销光碟吗?

c.(将来)一个移居此地的退役将军将出席奠基仪式。(引自王灿龙2003)

d.约翰总是带着一本书。(i)他妈给他的一本书,有指(引自Givón 1984)(ii)不论什么书,无指

10)a.狸猫昨天逮了只耗子,还跟它玩了一阵呢。

b.上个月我看了三部电影。(引自张伯江1997)

c.扑通,一只青蛙跳进水里。(引自范继淹1985)

d.约翰正在找一本书。(i)他妈给他的一本书,有指(引自Givón 1984)(ii)一本物理书,任何物理书都可,无指(引自Givón 1984)

11)a.狼来了! b.当心!火车来了!

c.小王,警察来找过你。(引自沈园2003)

d.小王,(有)一个警察来找过你。(引沈园(2003)例)

e.一位医生向我介绍,他们在门诊中接触了一位雄辩症病人。(引自范继淹1985)

以上例句中划线NP都是无定的。例9)和例10)中的a、b、c句的划线部分显然都是有指的。d句划浪线部分Givón给出两种理解:一种有指,另一种无指。例11)a句的“狼”指眼前或远处突然出现的狼(撒谎叫“狼来了”是例外),提示情况危急。b句的“火车”指徐徐驶近或飞驰而来的一列火车,可能伤着太靠近的人。c、d句的“警察”指曾经来找小王的、当时可见可触摸到、可确定其警察身份的人,e句的“一位医生”指向“我”介绍情况的人。这些人、狼、车都是语境中实实在在的实体!只是说话人和/或听话人无法唯一确认,是无定的。这种NP指称的是正出现在或曾出现在物理场景中的某类人/动物/物体中的部分个体,虽为“无定”但都“有指”。为什么现实句中无定NP主语一定都是有指的?这种主语一般都是话题。当话题无所指时整个句子无所适从(徐烈炯1997:257)。而且类型学研究发现,大多数语言不允许在主语位置上出现无指名词(Givón 1979)②“当话题无所指时整个句子无所适从”“大多数语言不允许在主语位置上出现无指名词”。笔者认为这两条可看成现实句主语必定有指的理论依据,但“不允许在主语位置上出现无指名词”,这只适用于现实句和一般非现实句,不适用于普遍-惯常句。因为本文论证了普遍-惯常句中的NP除类指外都是无指的,正文“二(二)”出现的无定NP都是无指的,其中很有一些就是主语。。分析至此我们要加一个限制条件:汉语主语位置不允许出现无指名词只局限于现实句和部分非现实句。汉语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不但允许“无指”的主语,而且主语位置不允许“有指”的“无定”。

(三)特点三:主语NP不能用“有”引出

相关研究(如石毓智 2002))发现汉语中有一种特别的句式,做主语的数量短语,不论是施事还是受事,都不能加“有”(例15))。笔者观察到普遍-惯常句中其他施事数(量)短语也不能用“有”字引出(例16)、17))。

12)a.一锅饭吃八个人。a’八个人吃一锅饭。(引自石毓智2002)

b.?有一锅饭吃八个人。b’?有八个人吃一锅饭。

13)a.一个巴掌拍不响。b?有一个巴掌拍不响。

14)a.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b.?有一个和尚挑水喝,有两个和尚抬水喝,有三个和尚没水喝。(引自樊长荣2008)

我们还发现这类句子中不仅是数(量)短语,而且普通光杆NP也不能加标记“有”(例15));这种限制不但作用于无定主语、而且作用于类指主语(例15)、16))。

15)a.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b.?有人往高处走、有水往低处流。

16)a一颗牙牵动千万家。b.?有一颗牙牵动千万家。

当然,这里说的“不能”并不是说这类句子加上“有”之后都不可接受、或不符合语法规范。(加上“有”后完全不可接受的句子也有,就不在此一一讨论了。)有的加上“有”之后在一定的语境中还是很正常的句子。以“有一锅饭吃八个人”为例,若说“我们是按‘一锅饭吃十个人’操办的,可是‘有一锅饭吃八个人’”是很正常的句子。此句若加上“了”等则更自然:“……,可是‘有一锅饭只吃了八个人’”。

但是这些句子加“有”后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NP指称变了,由无指变成有指或由类指变成个指;(2)全句意义变了,由表普遍现象变成了表个别现象;(3)句子指涉变了,由非现实句变成了现实句。这些变化可用本节例句归入下表体现。

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主语NP加“有”前后意义比较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实句中的无定数量名主语加标记“有”后,不但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而且更好地确定无定主语的地位,句子显得更自然(例17))。当然这也有例外(如例18)),即使是例外其句子指涉也未改变。其他非普遍-惯常句加“有”后不论NP的有定性/指称是否发生变化,句子指涉始终不变(例19)-21))。

17)a.一位阿姨拉来了一根长长的皮管子。(引自范继淹1985)

b.有一位阿姨拉来了一根长长的皮管子。

18)a.一会儿,一幅漂亮的山水画画好了。(引自范继淹1985)

b.?一会儿,有一幅漂亮的山水画画好了。

19)a.——人呢? ——人往高处走了。b.——人呢? ——?有人往高处走了。

20)a.人往山上跑了吗? b.有人往山上跑了吗?

21)a.好几个人老在那教堂门口徘徊。b.有好几个人老在那教堂门口徘徊。

非普遍-惯常句主语NP加“有”前后各项语义可列下表比较:

非普遍-惯常句主语NP加“有”前后意义比较

以上两表比较结果表明,加“有”若改变了NP和句子的意义,那么NP是增加了“有指”、“无定”、“部分/个别”三个义素,而消除了与之对立的“无指”、“有定”、“全体/普遍”诸义素。

(四)“三不”归因

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的这“三不”(有定不出现、有指无定不出现、主语前不能加无定标记“有”),首先是由这类非现实句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普遍”是“个别”的总和,是无数“个别”抽象而成的。普遍-惯常句是抽象的、谈趋势规律的、“务虚的”,是泛泛而谈,无个体化NP,无空间定位,既“泛时”又“泛空”。

其次是由“三不”的共性所决定的。有定的必然有指、无定标记“有”字保留的是“有”的基本语义“存在”,义素包括“有指”、“无定”、“部分/个别”。因此,“有指”是三者的共性。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无空间定位或“泛空”,所以就不可能“有指”,更不可能“有定”。

由此可见,“泛空”是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NP有定性的制约因素。“泛空”决定这类非现实句NP只可能是“类指”或“无指无定”,“泛空”决定这类NP与“有定”无缘、与“有指”无关、与“有”字格格不入。

惯常类非现实句可分为“个体-惯常”型和“普遍-惯常”型两类。“个体-惯常”型非现实句中普通光杆名和数(量)名既可能有定也可能无定,既可能有指无定也可能无指无定,其有定性总体与现实句NP的有定性相似。

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中专名泛化、指代泛化、泛时、泛空。(1)这类非现实句NP类指或无定,其中光杆NP在动词前类指,在动词、介词后一般无定;强数量意义的数(量)名无定,弱数量意义的数(量)名类指,回指性数(量)名类指;(2)这类非现实句中“有定”NP不出现,“无定”NP只能作“无指”解,主语/主题NP不能用“有”字引出,这些可归因于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的“泛空”性。

现实句中有定与无定对立,有指与无指对立;而普遍-惯常类非现实句中,有定与无定的对立消失了,有指与无指的对立也消失了,只有无定与类指的对立,即部分与全体的对立。

【附记】本文的部分观点在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IACL-18 &NACCL-22宣讲,本文得益于在座学者的讨论和建议,谨致谢忱!文中缺陷和谬误全由作者个人负责。

陈平 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樊长荣 2008“有”字引介数量名主语的理据,《语言研究》第2期。

范继淹 1985 无定NP主语句,《中国语文》第5期。

高顺全 2004 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郭锐 1997 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第3期。

柯理思(Christine LAMARRE)2002 现代汉语里表示 HABITUAL一类认识情态的范畴化,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Kent Ridge International Roundtable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ovember 27-29.

刘丹青 2002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第5期。

刘顺 2004 现代汉语无指的分类和分布位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任鹰 1999 主宾可换位供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汉语学习》第3期。

沈家煊 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

沈园 2003 汉语中的另一种“无定”主语,《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石毓智 2002 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当代语言学》第1期。

王灿龙 2003 制约无定主语句使用的若干因素,《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王红旗 2004 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王力 2001/1980《汉语史稿》(重印本),中华书局。

王秀卿、王广成 2008 汉语光杆名词的语义解释,《现代外语》第2期。

徐烈炯 1997《语义学》(修订本),语文出版社。

杨成凯 2003 关于指称的反思,《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 2003 无指代词“他”的句法语义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张伯江 1997 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 45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张雪平 2009 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张谊生 2003 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1979/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

Carlson,G.1980/1977Reference to kinds in English,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Givòn,T.1979On Understanding Grammar,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ivòn,T.1984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387-393.

Givòn,T.1994 Irrealis and the subjunctive,Studies in Language.18: 265-337.

Palmer,F.R.2001Mood and Modality(2nd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定性代词主语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基于UPLC-Q-Tof-MS/MS和HPLC的牙膏中叶绿素铜钠主要成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