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奏响生命乐章

2014-04-24黄莉萍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语文教材学生主体

黄莉萍

摘 要:新课改之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体现“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师在教材使用的时候,理应挖掘材料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捍卫生命尊严,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材;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生命教育

近年来,欧风美雨、日流韩潮、快男超女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校园里涌动着一股股浮躁的气息。更令人心痛的是,见诸报端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境地,逐渐迷失生命的方向。相当部分学生把财富金钱、名誉地位、物质享受作为人生幸福,根本不知道理想奋斗为何物,更枉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了。因而,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生命教育要求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归宿。然而,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

语文“工具论”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教学目标,其结果只看语言文字形式而抽掉了内在的丰富内容。新课标则提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更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学科自身的追求,语文教学不可能回避人文教育和思想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它首先是语言、书和活生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他对教育,特别是对母语教育本质的表述,揭示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关系。可以说,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指向应该是令人生有方向,让生命有意义。

事实上,苏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无论在专题主题设计还是文本选择上都充分彰显出了人文精神这一深刻内涵,语文教材本身就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了。那么,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使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与思想教育这两者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的又是育人的。

一、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为我们奉献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佳作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突然残废了双腿”。这年,他21岁,住进医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而且此后永远也没再站起来。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与颓败之后,他领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告诉我们死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慢慢行走,恬淡自若。反正它一定会到来,我们又何必去追赶?的确,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谁也无法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達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看到一个为着生命的尊严坚强而乐观生活的少女。生命在最初的阶段也许并没有给她太多眷顾,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但是海伦并没有怨天尤人,她用自己的坚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真正做到了对自己的生命尊重。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唯一的,唯有对生命充满尊重之情,方能以饱满的姿态应对命运赋予的种种磨难与挑战。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面对磨难与挑战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的材料比比皆是,课堂上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构建学生生命意识有极大作用。

二、敬畏生命,和谐的世界有赖所有生命

我们生存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生命的权利和精彩并非人所独有。哪怕是“一片叶子的落下”也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这些美丽的存在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离自然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幸好,我们读到了于坚的这篇美文,可以让我们怀着宁静、自在的心领略《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美景。

但生命并不只有如此简单而纯粹的方式,马步升就给我们唱起了《绝地之音》,带我们感受黄土地的浪漫与激情,让我们听到这曲绝地之音中,“不仅传达悲壮哀婉”,更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他不识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生命的伟力和精彩不仅仅体现在人,还在每一个生命体。只有当人类认识到生命都是神圣的,必须充分敬畏时,才是伦理意义上的人。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所有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要能感受这些生命的真实内容,没有一颗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命的心是万不能达到的。当我们把这些刻板的道理赋予到文学的语言中时,通过语文课堂养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热爱生命,人生态度决定生命的价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这一次生命过得有意义?生命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里,居里夫人用“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了荣誉。生命因何而伟大,不正是因为有卓越的才能、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吗?

楚国的屈原吟诵着“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举世皆浊而吾独清”,毅然投进了汨罗江。《与妻书》的林觉民在生命最精彩的年岁里秉承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愿,毅然离开挚爱的妻子,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还有牧羊的苏武、作传的司马迁、永远微笑着的刘和珍……他们应该都是热爱着生命的人啊,所以他们坚定地要将有限的生命延伸到永恒。于是将小小的一个“我”投入到无限巨大的为民族谋荣光、为国家谋福祉的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中。生命因何而伟大,不正是因为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不悔的牺牲吗?

没人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没人能知道生命逝去他人的评价,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决定如何前进让自己无悔。生命的价值究竟几何,全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积极的生命态度。当我们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己体悟前人的精神,那么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就变得如此真切,不再高不可攀。

语文学科不应该片面强调提高语文知识,在所谓的答题技巧上徘徊,而应该将人文精神和思想熏陶作为语文课堂的终极追求。我们要牢记,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真正体现。培养人的精神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罗素如是认为。爱因斯坦也认为,教育就是教会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怎么看待生命。教育要培养人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教会人选择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然后去实现这种价值。语文教学尤其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培养人的精神,应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就让生命的乐章在语文课上响奏!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

中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语文教材学生主体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