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提升青少年教育活动促进城市发展
2014-04-20彭清云
◎ 彭清云
博物馆:提升青少年教育活动促进城市发展
◎ 彭清云
青少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试从青少年角度出发,采用观众调查的方法,探索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博物馆 青少年 教育活动 城市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福利的改变,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博物馆不再只是关于艺术和文化,更多地与社会和经济生活发生了联系与交流,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博物馆促进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是从博物馆的日常展览和教育活动等各方面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市民的审美水平,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博物馆展览和活动的开展,必须从市民的需求、利益出发。
青少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国外社会人口统计学调查和研究显示,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频率是非常低的。[1]学校虽鼓励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但课程很少运用博物馆的教学资源,也很少有具体参观行动,更多是一种形式。博物馆绞尽脑汁,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增加博物馆的亲和力,提升博物馆形象,吸引青少年主动地、开开心心地走进博物馆。但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外乎手工活动、英语夏令营、小小讲解员培训等,远不如游戏厅、电影院、网络游戏受欢迎。本文试从青少年角度出发,采用观众调查的方法,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下简称南博馆)2012年暑期教育活动评量为例,从活动要素、活动组织以及青少年生活等方面探讨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从而切实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促进城市的发展。
国内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针对公众、儿童和小学生群体的研究非常丰富,关于青少年和中学生群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几年才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1]。国内对博物馆青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2][3],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意义[4][5][8],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7],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8],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遇到的问题[9]等。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Michel Allard(2010)则别开生面,认为“个性和认同”是青少年活动应该考虑的因素,它们是受这样一种教育方法启发的,即和青少年一起做事,而不是为他们做事,博物馆策划的活动项目必须考虑和重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考虑到他们的社交范围,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专门设计。[1]周甜、李洋(2012)则引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应该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博物馆青少年的教育活动[10]。
一、博物馆专门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
博物馆教育活动是由博物馆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的,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整合馆内外教育资源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各项活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育人员应与观众面对面地接触、沟通和互动。[11]而青少年时期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究竟处于哪个年龄段,说法不一。但青少年多为学生,年龄界于10岁至18岁之间,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认知旺盛、情感丰富且不稳定是其主要特征。青少年的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开展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是与学校教室截然不同的学习空间,不但展示的对象取代了教科书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媒介,学生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教育活动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责任,对青少年来说,仅仅是一种休闲,或是一种体验。青少年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学习,学习对青少年来说仅仅是一种感受。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吸引青少年主动、认真地参与整个活动,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于他们。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长期以来非常关注青少年群体,每年的寒暑假都为青少年准备了丰盛的活动大餐。活动既有人声鼎沸、活动爆棚的热烈场面,也有门可罗雀的冷清场景。博物馆也一直在探索和改进青少年教育活动,其中2012年的暑期活动整体受到观众和业界的欢迎与认可,所以本文特以2012年暑期活动评量为基础,围绕青少年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改进青少年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
二、“南博馆”2012年暑期教育活动介绍
2012年“南博馆”暑期活动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举办的教育活动,但也有其他观众群体参加活动。活动内容:①围绕南越王墓、南越时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的南博小课堂、南越工坊活动;②以南博馆主体陈列《南越藏珍——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临时展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展》文物为主题的陶艺制作;③与中山大学留学生合作的跨文化交流——小南博大世界、英语文化沙龙。活动持续6周,除每周二外每天都有活动,具体时间为14:30~16:00。观众可以根据兴趣提前电话预约所要参加的活动,如预约未满,现场观众也可即时加入。本文仅以“南博”小课堂的“南越故事”、小南博大世界的“mini小世博”、全家乐陶陶的“‘枕’有意思——瓷枕制作”活动为例。
(一)南越故事
首先老师给大家讲述南越国的历史,其中穿插南越奇遇记等动画片的播放、观众提问环节;随后,志愿者给观众穿上各式汉服,进行角色扮演,上演南越历史剧(老师只给出简单场景和台词提示,其余全由观众自己发挥)。
(二)mini小世博
场景一,来自匈牙利、埃及、荷兰、挪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9位外国留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国家的风情;场景二,观众和外国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既互相提问,观众也讲述中国文化;场景三,留学生展示家乡的特产和纪念品。
(三)“枕”有意思——瓷枕制作
活动内容是用泥巴制作南博馆临时展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展》的部分瓷枕造型。首先指导老师介绍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随后指导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枕头模型;最后是观众自己制作作品。
三、“南博馆”2012年暑期教育活动评量
(一)评量目的
该评量是以上述三个活动作为评量对象,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评量,具体细化为五个目标:第一、活动对观众是否有吸引力;第二、观众完成活动的程度;第三、观众是否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第四、观众对活动的整体评价;第五、改进意见。
(二)评量指标
Samuel Taylor在《Try It! Improve Exhibits through Formative Evaluation》一书中认为改善已布展的展览评量的资料收集大约分为三个方面:对观众的吸引力、维持观众注意力以及与传达给观众的讯息的沟通力。[12]台湾徐纯教授在观众评量的授课实践中将它们进一步总结为“吸引力、驻足力、知性力”。“吸引力”主要测试该展项是否迎着观众的眼睛,吸引观众走上前去观看;“驻足力”测试观众花费多少时间在该展项上,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策展单位所期待传达的信息;“知性力”则测试该展项所承载可以增加观众知识的信息是否达到传达给观众的目的。教育活动虽与展览不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希望吸引足够的观众认真地全程参与活动,并获得活动本身所需传达的知识。此次“南博馆”暑期教育活动评量也引用“吸引力、驻足力、知性力”为分析指标,见图1。
图1 教育活动评量指标
(三)评量方法
该次评量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观众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数人头、观察、开放式访谈收集被研究对象资料。评量对象为参加活动的全体观众。数人头,是对预约观众及实际参加活动的人数进行统计;观察则是对参加活动期间的观众行为进行追踪;开放式访谈则是对参观活动后的观众进行访问,确定访谈问题一般为:你觉得次活动怎么样?你觉得本次活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其他具体问题则是根据访谈时观众的回答而定。
(四)评量结果
1.吸引力
“吸引力”主要采用数人头方法计算报名观众和实际参加观众。因为每个活动所能容纳的观众数不一样,从人数很难对活动的吸引力进行比较,故采用预约报名饱和度(即预约观众与活动所能接受的最大容量之比)和实际参加观众饱和度(即实际参加观众与活动所能接受的最大容量之比)来衡量。
(1)预约报名饱和度
如图2,南越故事、mini小世博和瓷枕制作的预约报名饱和度分别为25%、80%、100%。从预约报名饱和度看,吸引力最大的是“枕”有意思——瓷枕制作,其次是mini小世博,南越故事的吸引力最低。后来我们访问报名的观众,“为什么没有报南博小讲堂的南越故事。”有观众说:“听着名字,觉得是上课的形式,不想参加”;有观众说:“南越故事,我在展览中或网上都可以查到”;有观众说:“是妈妈帮忙报的,自己不知道”等。
(2)实际参加观众饱和度
从活动实际参加人数来看,三个活动参加人数均达到最大容量,饱和度均为100%。只是预约观众和现场观众所占的比例不同。如图3,南越故事,电话预约观众占25%,现场观众占75%。mini小世博,参加观众均为报名观众,虽然预约报名时饱和度仅为80%,剩下20%的观众则为报名观众带入的群体。“枕”有意思——瓷枕制作,电话预约观众占50%;现场观众也占50%。瓷枕制作虽预约观众饱和度达到100%,但有50%的观众未到达。
图2
图3
2.驻足力
“驻足力”则测试观众参加活动的时间,观众是否按照活动规划的时间,全程参与该活动。
瓷枕制作的观众驻足力最高,都是全程参与活动。
Mini 世博会的观众基本是全程参与,中途只有少量几个观众离场,又有几个观众加入进来。
南越故事的观众变化起伏比较大,如图4,14∶30时,为预约报名的10个观众;随后观众逐渐增加,15∶00时,观众达到饱和,为40人;15∶30为32人;活动结束时20人。活动期间,观众陆陆续续进来,也陆陆续续离开。
图4
我们访问南越故事活动中离开的观众:“为什么那么快就离开呢?”观众说:“里面讲的挺有意思,但没有时间听,怕来不及看展览。”也有的观众说:“朋友在等我。”也有的观众说:“我回家自己查相关内容。”
3.知性力
知性力主要是从观众离开时,访问观众感受获得。对于每个活动的整体评价,观众给出的答案都是“很好”、“好”,但随后观众也给出很多意见。有的观众认为南越故事“加深了对南越历史的了解”“能增长见识,知道了很多东西”“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节目”。Mini小世博的观众认为该活动“很有意思,看到了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刺激我学英语”“对匈牙利了解了一些”等。瓷枕制作的观众则频频拍照、晒作品,评价多归为“好玩”“有意思”等。
4.整体评价
从整体上来看,三个活动都是成功的:瓷枕制作由于其参与度高,备受青睐,mini小世博则因新奇性强大受欢迎;南越故事的汉服试穿、角色扮演让观众轻松间学习历史的知识,观众对于活动都非常满意。但同时,观众也对活动提出了更多的期望。观众期望陶艺制作中多一些制作文物的相关说明,穿插一些知识问答,增加指导老师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对于mini小世博,观众则对翻译、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希望文化交流的范围可以多元一些,增加一些活跃氛围、加强观众交流的节目。南越故事,灵活的活动形式相比沉闷的活动题目让观众喜出望外,但现场观众的频繁加入与退出,也对课堂造成不小的影响。
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反思
(一)青少年教育活动应具备哪些要素?
从以上三个活动内容、活动的评量和观众对活动的反映综合来看,“南博馆”暑期活动——南越故事、mini小世博、瓷枕制作活动之所以成功开展,是因为从不同程度都具备情境、参与度、趣味性、教育性四要素,如图5、表1。喜欢体验性操作,如果只是单纯的展示活动,参与度不够,青少年很难对博物馆教育活动保持热情。全家乐陶陶的“枕”有意思——瓷枕制作就是因为其参与度高,无论在吸引力、驻足力方面都抓住了青少年的心。观众则希望mini小世博增加一些活跃氛围,加强观众交流的节目。
图5 青少年教育活动要素
表1 南博馆暑期活动四要素分析
1.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理论给博物馆教育活动带来的启示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利用符合主题的情境、小组合作、协商对话等要素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参与者实现对活动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11]教育活动赋予符合主题的情境易于吸引好奇心强的青少年。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就是要在与博物馆相关的情景之下开展活动,既体现活动特色,也展现博物馆文化。南越故事就是因为在活动中让观众穿上汉服感受南越时期的情景,不断吸引观众参加活动。
2.参与度
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3.趣味性
如果博物馆教育活动总是以说教示人,冠以“教育”的帽子,让青少年感觉参加博物馆活动是从一个课堂跳到另一个课堂,便很难引起共鸣,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要重视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注重趣味性。mini小世博因其新奇性大受欢迎,南博小课堂之南越故事,观众听名字以为是纯粹的讲课,故而预约报名者寥寥无几。但活动期间,轻松的内容、灵活的形式也让观众兴趣盎然。
4.教育性
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最主要特性,也是区别于青少年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了解各种文化。青少年大多是学生,求知欲强,加上升学压力,使得父母及本身对所参加的活动是否对自身成长有益极为看重,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小南博大世界的mini小世博则因与英语有关,与异域传统文化有关,而备受青少年的追捧。参与瓷枕制作的观众则希望有更多的关于制作文物和相关文化的介绍。
(二)是否应针对不同青少年观众规划不同活动呢?
从“南博馆”暑期活动之mini小世博、瓷枕制作和南越故事的参加观众可以看出,预约报名观众,由于之前对活动内容和时间有所了解,已经作好准备参与活动,其持续性大大高于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由于缺乏对活动的预期,参与活动后,还需结合自身需求和时间,对是否继续参加活动作出判断。但是这种未预期的活动往往带给观众额外的惊喜。所以应针对预约青少年观众和现场青少年观众作不同的活动规划。时间短、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更适合现场观众;预约青少年观众则有足够时间参加深层次的主题活动。“南博馆”的暑期活动明显从内容与时间上看都适合预约观众,现场观众的即时加入与频繁退出反而影响活动的完成质量,影响参与观众的情绪。
(三)如何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南博”小课堂之南越故事,现场观众的频繁加入与退出,很容易分散参与活动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参加活动的情绪,对活动完成质量造成不小影响。开展时间比较长的教育活动,应考虑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在活动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观众规划不同活动,在组织上也应从如下方面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⑴增加观众的稳定性,即时间长的活动主要针对预约观众;
⑵注意场所的封闭性,即活动应有固定的封闭场所;
⑶增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即转化活动形式。根据相对论原理,观看电影或与人愉悦的讨论比自己静坐的时间过得飞快得多。
⑷观众越稳定、场所越封闭,给观众发出的信号是参加活动时,不可以随意走开,观众的自律性越高。形式越灵活,观众的疲劳感越容易消除,注意力越容易集中。
(四)青少年教育活动如何融入青少年生活?
从“南博馆”2012年暑期活动表可以看出,“南博馆”的教育活动力争融入青少年生活元素,找到现代与古代的结合点。该评量提到的mini小世博活动有青少年感兴趣的异域文化要素、南越故事活动有在青少年当中流行的“穿越”。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林曼麗院长曾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它的定位跟角色已经不一样,它会融入群众的生活,而且会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甚至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风格……。”[1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要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风格,就要与当代的流行文化、时尚元素、青少年生活相结合。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徜徉,轻轻松松从眼前简单生活跨越到久远的远古时代,如2012年8月11日的方言与地方戏的讲座,不仅谈梅兰芳、也谈周杰伦,如表2。
“兵佣工坊”活动则是利用自己的创意,透过触摸屏幕为Q版兵马俑上色,高清摄影机会即时将色彩投射到白色的秦俑上。市民亦可在入场前拍下自己的秦俑造型照,取得号码小票后,在“兵俑工坊”节目的电脑中输入号码,便可看到自己面容的立体兵俑。[14]简单的活动,却让观众瞬间从现代穿越到秦朝,青少年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活动。
校际香港历史文化考察报告比赛始于2002年,每年设立相关主题,鼓励中学生走出课室、主动学习,并通过考察及研究活动,认识香港市民与本地历史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关系,从而启迪他们对香港历史文化的认知,如第五届的主题就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的民俗民生》。活动看似内容很大,其实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风俗等方面的考察和探索。这些方面也都是青少年教育活动应该考虑的因素,也是“南博馆”暑期活动需要学习的地方,立足于青少年生活,找到教育活动与青少年生活元素的结合点,从而使青少年在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表2 香港历史博物馆教育活动
五、结语
随着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活动的重视,以及各学科教育理论的不断引入和冲击,相信博物馆会开创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局面,青少年会越来越踊跃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博物馆从青少年教育促进城市的蓬勃发展,只是沧海一粟,重要的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给予城市更多的能量,发挥文化的延伸性效应,让城市变得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Michel Allard :《“个性认同”——一个协调社区要求的教育项目》,《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9页。
[2]张立英:《博物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国文化报》,2001年2月08日7版。
[3]楼婷:《架起专业博物馆与青少年沟通的桥梁,中国丝绸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实践》,《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13日9版。
[4]林志强:《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研究》,2009年硕士论文。
[5]金润锦:《论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关系及其教育意义》,《理论观察》,2012年2期。
[6]穆建伟:《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8期
[7]宋燕:《博物馆与青少年——南京市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收获》,《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3期。
[8]林小云:《浅谈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新定位》,《海峡科学》,2011年3期。
[9]李雪霞:《博物馆与青少年》,《时代报告》,2011年8月下期。
[10]周甜、李洋:《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大众文艺》,2012年9期。
[11]李晓丹、程晓冬、黄文娟:《基于建构主义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刍议》,《中国博物馆》,2012年2期。
[12]Samuel Taylor:《Try It! Improve Exhibits through Formative Evaluation》,徐纯译,台北市,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
[13]林曼麗院长口述,国立故宫文物月刊编辑部记录,故宫文物月刊276期,见http://www.npm.gov.tw/zh-tw/administration/about/word/word_01.htm
[14]《香港秦始皇兵马俑展:十元穿越时空睇兵马俑》,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2/07/13/007382116.shtml)。
Museum: Promoting Urban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t Education
Peng Qingyun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society.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which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popular and favorable among teenagers base on methods of audience research from the views of teenagers.This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teenagers’ aesthetic level and cultural qual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useum; adolescent; education; urban development
G269.23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4.007
彭清云,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
(责任编辑:陈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