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程资源 丰富学习内涵

2014-04-16余承燕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学习空间课程资源

余承燕

摘 要:课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遵循语文规律,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着眼实践,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资源;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优化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习空间;语文素养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同时又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要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

1.调整教学顺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如,人教版实验教科書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摘 要:课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遵循语文规律,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着眼实践,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资源;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优化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习空间;语文素养 摘 要:课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遵循语文规律,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着眼实践,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资源;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优化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习空间;语文素养

摘 要:课程改革深入人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遵循语文规律,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着眼实践,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资源;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优化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习空间;语文素养

研究专题是秋天的景物《秋天的雨》是这一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在教学这一组课文时,刚好下了初秋的第一场雨,我就把第二篇课文先上,让学生亲身感受初秋第一场雨的景象。学生通过听雨声,在雨中感受到秋的清凉和温柔,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调整了教学顺序,使之转化为切合实际的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那就是教材带来的资源效应。

2.用活用好教材

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就是一个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把教材用好了用活了,就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如,《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的一篇科普常识性课文。课文介绍了“夹丝玻璃”、消除噪音的“吃音玻璃”“吸热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知道这些,感觉太枯燥,又没意思,学生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就这样做,等学生基本完成了学习新知以后,就微笑着以略带挑战性的幽默语气说:“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假设老师现在是玻璃公司的总经理,今天在这里要招聘几名‘新型玻璃的业务推销员,你们都想应聘。现在,我这个经理要考核你们,考核题目只有一个,就是向有关单位或家庭推销一种玻璃。谁介绍,推销得最好,谁就能成为本公司的推销员。”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经过了几分钟的准备以后,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讲台参加“应聘考核”。有些学生还出现了许多连珠妙语,妙趣横生地活用了某些广告用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丰富课外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好例子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比如,学习了《赵州桥》一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赵州桥录像,感受大桥的伟岸。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去搜集有关的文字介绍或图片资料,搜集古往今来许多世界名桥的图片及资料。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着眼实践,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资源

课堂只是个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学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如,我校开展的:以动物、植物、季节、繁荣的市场等为主题的语文活动;与德育活动相联系的“爱国爱校”“八荣八耻”等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的“我与朋口环保农民城同成长”的活动……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内需,形成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在教学第四册“春天”这个单元时,我指导孩子经过大量的观察、实践(先学习了《一粒种子》,学生自己种了种子)、阅读(推荐学生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我还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收集了图片、录像、歌曲。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文本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轻松愉快地进入情境,甚至模仿课文编出了令人惊喜的诗句呢。后来,我们召开了“春之声”诗歌朗诵会,并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好评。

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服、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自办手抄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小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野乡村,最了解的莫过于花鸟虫鱼。然后,稍作调查便不难发现,由于天天身在其间,他们对身边的一切反而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1.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我们语文课堂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第四册《我是一条小河》时,学生对“倒映”一词,任我怎么解释也显现出茫然的神情。我立马就带他们到河边观察起来。船只、树木倒映在水里都是有颜色的,黄、红、灰等各种颜色都能看得很清楚。对“倒映”一词,我也因此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让我不禁深深感叹:生活,乃语文之母也啊!

除了这些文字性的课外学习资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教学生读“无字的书”。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细:“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把自然和社会视作“无字的书”或“活书”,不正是大语文最好的体现吗?

2.在“乡情民俗”中感悟淳朴的乡情

风俗人情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有着深厚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活动中,学生个个成了有心人,“婚丧嫁娶”“重阳为何登高”“端午为何裹粽子”“朋口十三坊的入公太习俗”……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学生探究的对象。

3.地方特色,品位熏陶

朋口是福建省著名的兰花基地,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亲临基地视察、指导,并亲笔题词。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这一地方特色,开发了有我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兰花与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兰花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自由组合,饶有兴趣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兰农、询问兰友、翻阅乡土杂志、实地参观访问等途径,确立了“兰花的发展史”“兰花的主要品种与特点”“兰花的栽培与管理”“兰花的情调”“兰花与名人”“兰花与诗画”等一系列的子课题研究。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丰富学习内涵,久面久之,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1-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开发和利用学习空间课程资源
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浅谈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