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

2014-04-15张永文韩康生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血行阻络瘀血

张永文,韩康生,程 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南京 2100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逐步升高。临床上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为常见,早期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异常、麻木、触觉敏感性下降,感觉缺损通常呈对称性的,伴有震动觉、痛觉以及温度觉的减退,典型者出现烧灼、针刺样疼痛,主要累及下肢,在安静状态下及夜间加重,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疼痛逐渐减退,代之以持续性的感觉缺失,体检时发现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痛觉,冷觉减退,后期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严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30%[1],历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学的“痹证”“痿证”“麻木”范畴,也有人将其归为“脉痹”“血痹”“脚气病”等范畴,中医中药因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临床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医学家的关注[2],目前学者多采用活血通络、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清热通络、补益肝肾、健脾化痰及熄风平肝等法辨证施治,也有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3],临床疗效良好。现结合文献,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等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参考。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文献记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并发症范畴,《普济方》云:“肾消口干,眼涩阳痿,手足烦疼”。《王旭高医案》记载有:“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临床路径》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为“消渴病痹症”范畴,认为糖尿病多因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蕴化热,化燥耗津,或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炼肺胃阴津,或劳欲过度,阴精损耗,以上因素皆引起阴液亏虚,虚火上炎,耗伤津液,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累及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病久则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肌肤经络失养,不荣则痛,若兼气滞,或寒凝,或虚热内盛,瘀血阻络,不通亦痛,故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或疼痛等症状。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

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

2.1 病久失治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消渴病久失治,阴液亏虚,虚火上炎,津液重伤,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阴耗气伤,肌肤经络失养。或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血凝不畅,或虚热消蒸津液,血行瘀滞,瘀血阻络,虚实错杂,这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

2.2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千金要方·消渴》篇指出:“饮豼无度,咀嚼鱼乍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丹溪心法·消渴》篇云:“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乏源,肌肤经络失养,故见肢体麻木不仁。

2.3 情志失调 郁怒不畅,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肝气郁结,久则化火,消烁肺胃阴津,《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曰:“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故五志过极,气机郁结,血行瘀滞,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见肢体疼痛不适。

2.4 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云:“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云:“房室过度,致今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过度,耗伤肾精,肾燥精虚,久则阴阳俱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的根本因素。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机特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因久病失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气阴损伤,经脉失其濡润,不荣则痛,或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血行瘀滞,不通亦痛,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病位涉及络脉、脾、肾、肝、心、肺等。

3.1 病久瘀血阻络 《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病久、痛久则入血络”。消渴日久,失治误治,久病入络,以致气血运行失调。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寒邪内生,经脉瞋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虚热内盛,耗津灼液,血行瘀滞,均可形成瘀血。《血证论·发渴篇》云:“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是以发渴”,可以认为,阴虚燥热是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气虚则行血无力,阴虚则血行瘀滞,寒凝则血流不畅,痰瘀阻络,虚实错杂,故瘀血阻络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整个病程。

3.1.1 不荣则痛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损伤脾胃,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气阴亏虚,无以养五脏,筋脉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出现肢体麻木不仁,故《素问·举痛论》云:“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3.1.2 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篇》云:“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感受寒邪,或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血行瘀滞,或情志不调,气机郁结,气滞血瘀,阻滞经络,以致寒、瘀、痰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3.2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三者之中,虽各有偏重,但往往又相互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三者常可同时存在。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3.3 气阴两虚,久则阴阳俱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下则肾开阖失司,水谷精微直趋下泄,甚则表现肾阳失微之候。亦有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多与患者素体阳虚气弱有关,临床上虽属少见,但亦不应忽略。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主要体征有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2项异常。同时排除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分型及临床症状

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等5型,其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如下。

5.1 气虚血瘀 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5.2 阴虚血瘀 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脉细数或细涩。

5.3 寒凝血瘀 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尤甚,伴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5.4 痰瘀阻络 肢体麻木不仁,痛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5 肝肾亏虚 肢体萎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型论治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血瘀,阴虚为本,瘀血为标,瘀血阻络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故滋阴润燥,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临床若兼气虚,宜益气健脾;兼寒凝,宜祛寒通络;兼痰阻,宜行气化痰;兼肝肾亏虚,宜滋补肝肾。由于瘀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故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

6.1 气虚血瘀 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使气旺则血行,为君药,臣以当归活血,佐以少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和营,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补益元气、活血通络之效,方中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补气为主,化瘀为辅,且黄芪用量六倍于方中全部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6.2 阴虚血瘀 以滋阴活血、柔筋缓急为法,方选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性甘微温,滋阴补血;当归辛甘苦温,补血和血;白芍苦酸微寒,滋阴敛阴,养血柔肝,和营止痛;川芎辛温,活血理气;使以甘草,得芍药则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其中地、芍为血中之阴药,归、芎为血中之阳药,诸药合用,营血调和,补血则不滞,共奏滋阴活血、缓急止痛之效,临证可加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膝,炒枳壳行气通络,木瓜柔筋缓急。

6.3 寒凝血瘀 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法,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用当归补血和血,温通经络,为君药,臣以桂枝温通血脉,芍药养血和营,佐以细辛温经散寒,木通通利血脉,使以炙甘草、大枣补脾气而调诸药,且《名医别录》载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合而成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临床可伍乳香、没药以加强活血通络之效,若寒甚,加制草乌以加强温经散寒之效。

6.4 痰瘀阻络 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为法,方选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方中姜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枳壳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以使气顺痰消,痰由湿生,湿由脾来,故以茯苓、苍术、生薏苡仁健脾渗湿,湿去脾旺,痰无以生,当归、丹参养血和血,川芎、乳香、没药活血祛瘀,使血行畅,经络通,瘀血祛,肌肤经络得养,肢体麻痛自除,甘草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活血祛瘀,则诸证自解。

6.5 肝肾亏虚 以滋补肝肾、填髓充肉为法,方选壮骨丸加减,方中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且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共为君药,白芍、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锁阳补肾助阳,用为臣药,佐以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当归养血活血,黄柏、知母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其阳亢,炒枳壳行气,调诸补药之滞,诸药合用,填骨髓而壮腰膝,滋阴精而降相火,以达培本清源之效。

7 结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医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与恶化,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胰岛素的使用,有益于纠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临床使用药物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S)、神经节苷脂(GS)、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性药物[4],但由于以上药物的毒副作用、或费用昂贵、或尚处于实验阶段、或临床疗效不确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广泛有效的应用[5],故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法则等。

[1]Ites K I,Anderson E J,Cahill M L,et al.Balance interventions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J].J Geriatr Phys Ther,2011,34(3):109-116.

[2]李莉,王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4):310-312.

[3]孙朦朦,陈惠,倪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研究现状及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40.

[4]Desai B,Freeman E,Huang E,et al.Clinical value of tapentadol extended-release in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4,7(2):203-209.

[5]Pinzur M S.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Foot Ankle Clin,2011,16(2):345-349.

猜你喜欢

血行阻络瘀血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对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影响的研究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瘀血发热治验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