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汤不同方法炮制半夏对小鼠生殖毒性的作用
2014-08-08高思华
王 浩,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半夏有降逆止呕、和胃消痞的药理作用,但其在妊娠恶阻中的治疗作用一直存有争议。而运用半夏复方治疗妊娠恶阻古已有之。《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有“半夏茯苓汤”治疗恶阻的记载。
关于半夏是否为临床妊娠禁忌药的说法仍存在争议,医生对临床采用半夏治疗妊娠呕吐也持慎重态度。但古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记载,如何控制半夏生殖毒性?孕妇如何合理应用半夏抑或半夏是否应列为妊娠禁忌药?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半夏毒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半夏动胎”理论值得深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所用饮片购自北京同仁堂药店,生产批号Z43020138。分别按常规汤药制备方法(浸泡,煎煮,过滤,浓缩等),制得实验所需汤药。各药浓度为含药量1 g/mL(按生药量算得),所得药液放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选取2月龄昆明雌鼠,体质量(18±2) g 110只,2月龄昆明雄鼠,体质量(20±2) g 55只。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YXK(浙)2012-0117。饲养温度:20~25 ℃,相对湿度28%~55%。照明时间:明暗10/14 h。饲料与饮水持续供给,不限量自由摄取。饲料名称:鼠维特饲料。饲料来源:北京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动物中心。饲料的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924-2010年规定。饮水为灭菌自来水。
实验选取临床治疗妊娠恶阻应用频率最高的复方—半夏茯苓汤(54.1%)[1],进行不同炮制半夏生殖毒性的实验研究。在成功建立昆明小鼠妊娠模型,并进行“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式实验。实验中建立阳性对照组(即丝裂霉素C组)[2]、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3组)等,从妊娠第1天起灌胃给药,第20天将全部雌鼠摘眼取血处死[3],解剖妊娠子宫。
正式实验选取2月龄昆明雌鼠,体质量(18±2) g 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2月龄昆明雄鼠,体质量(20±2) g 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组给予同等足量的食物和水。分别编号为实验1组(半夏茯苓汤组中所用半夏为生半夏)、实验2组(所用半夏为姜半夏)、实验3组(所用半夏为法半夏)、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共5组。
造模:晚18:00将雌鼠∶雄鼠=2∶1合笼交配,自交配次日起,于每日早7:00,中午13:00,晚18:00检查阴栓3次,发现阴栓日定为妊娠0天标志[4]。所有雌鼠均于妊娠第1天开始给药,空白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阳性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C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以成人量,按小鼠表面积折算成有效剂量[5]。连续19 d。
待雌鼠妊娠期满20 d[6](停药24 h后),全部雌鼠摘除眼球放血处死,血用于试剂盒检测及肾功能检测(以测定肝、肾功能损坏程度)。处死后随即解剖妊娠子宫[7],观察仔鼠形态,将仔鼠精细测量、称重。详细记录仔鼠数、胚胎总数、发育正常数、发育正常率(%)、死胎数、死胎率(%)、畸形数(包括头部畸形、四肢畸形、躯干畸形)、畸胎率(%)等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
3.1 半夏茯苓汤不同炮制半夏对母鼠胚胎正常率、死胎率、畸胎率的影响。见表1。
表1 半夏茯苓汤不同炮制半夏对小鼠胚胎正常率、死胎率、畸胎率的影响 只(%)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1;与实验1组比较,△△P<0.01;与实验2组比较,▲P<0.05,▲▲P<0.01;与实验3组比较,■P<0.05,■■P<0.01。实验1、2、3组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正常率、死亡率、畸形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3.2 半夏茯苓汤不同炮制半夏对母鼠肝肾毒性的影响 见表2。
表2 半夏茯苓汤不同炮制半夏对母鼠肝肾毒性的影响
注: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实验1组比较,△P<0.05,△△P<0.01;与实验3组比较,▲P<0.05。结论:实验1组、2组与实验3组SCR、BUN、ALT、AKP之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半夏茯苓汤(法半夏)即实验3组治疗孕妇妊娠呕吐最为安全,慎用未经炮制的生半夏复方的结论。
此实验以复方中进行半夏安全性评价研究,为半夏毒副作用研究打开一个新视角。基于中医学“有故无殒”的基础理论,结合目前临床运用半夏所存在的实际且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临床治疗妊娠恶阻确有疗效的半夏复方—半夏茯苓汤,和代表性适应症(妊娠恶阻)进行实验研究。以现代医学的定性定量研究丰富中医“半夏动胎”的理论。
实验研究着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半夏在复方中的胚胎毒性。尤其是应用半夏不同炮制方法的科学性、规律性。提出半夏茯苓汤(法半夏)组治疗孕妇妊娠呕吐最为安全,慎用未经炮制的生半夏复方的结论[8-11]。
[1]修彦凤,王智华,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J].李时珍国医国药,2006,15(5):304-305.
[2]胡鹏,张利,邓中甲.半夏功效发展的历史沿革[J].中医药学刊,2006,24(2):359.
[3]季旭明.半夏毒性毒理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1):74-76.
[4]李彦清,李继平,邓泽沛,等.实验动物生产模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2,1(1):36-40.
[5]吴皓,季睿,邱鲁婴,等.半夏刺激性(动物实验)量化指标的研究[J].中成药,2000,22(6):419-421.
[6]王小红,江洪,夏明珠.姜半夏致突变性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2,23(8):42-43.
[7]王明庆.生半夏治疗妊娠恶阻[J].四川中医,1998,16(1):50.
[8]韩清泉.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160.
[9]侯东.简述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3):208.
[10]史志超,钱桂敏.浅谈如何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J].吉林中医药,2004,24(7):37.
[11]王军.半夏毒性及炮制减毒研究[J].陕西中医,2010,3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