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04-10梅花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

梅花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一般安排2课时完成。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学习了种群的特征,本节的学习也为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及种间关系,第2课时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究。第1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群落的种间关系,结合资料,小组合作对种间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能判断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把握概念,举一反三,能识别种间关系曲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实例,把握“群落”概念。以“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保护动物”“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全部生物”为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对“群落”概念进行认识。

2.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群落是比种群更高一层的生命系统。对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是其基本特征。那么,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呢?以池塘群落为例,其边界与范围如何,群落中哪些种群占优势,种群的分布以及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即以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群落中种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整个群落的发展趋势。

3.分析资料,结合曲线图认识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群是相互独立的吗?不论物种多少,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四种种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花4分钟时间阅读并小组讨论。

资料1“草履虫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步思考:(1)“两种草履虫形态和习性接近”及“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意味着什么?(2)在10~12d时,混合培养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低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能否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什么样的生物之间竞争更激烈?提醒: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资源和空间等。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等。

资料2“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思考:(1)分析两者的数量波动,有什么规律?(2)请学生绘制简易捕食关系图,明确两者波动的不同步,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确定变化在先者。(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强调“精明的”捕食者能促进生物的共同进化,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举例对概念进行巩固:(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生活高度相同的甲、乙两种鸟均以一种昆虫为食。

与学生共同分析典例,理解“寄生”和“互利共生”概念,另举特例进行讲解,如菟丝子与果树、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其肠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寄生与互利共生均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如何对其进行区分?”

利用经典例题,对种间关系进行巩固。下图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①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②混合培养的大、小草履虫;③猞猁与雪兔;④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为:①;②;③;④。

(2)造成B图现象的原因是。

(3)D与B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猞猁死亡,则雪兔的发展趋势是。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知,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群落是各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各种间关系均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使各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个农贸市场里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关系?

四、教学反思

在“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核心认识下,借助科学研究结果和生活实例,创建了既科学又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分析思考,把握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是以种群为单位,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润物细无声
举一反三,润物细无声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基于学生英语提问意识的课堂教学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