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级对抗到三维张力

2014-04-01傅书华

粤海风 2014年2期
关键词:革命性三者张力

傅书华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乡土性与现代性;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乡村与都市;东方与西方;本土性与西方性;如此等等。学界常常在这样的二极对抗框架之内讨论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虽然关于现代性,有了两种现代性的讨论,也有了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列入现代性的努力。在如此的视域内讨论中国当下的问题,收获甚多是不争的事实,兹不一一。但我想,如果我们从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这三维张力中讨论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并以此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判断,也许会给我们提供新的启示,对某些话题,如什么是庙堂、广场、民间这三维张力中的民间,如何看待五四运动、“文革”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当今的国学热并进而对儒学启蒙主义作出判断,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看取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的文学经验,如何厘清民族文化复兴中的内在涵义之性质之构成,也许亦不无裨益。

为避免陷入概念纠缠、内涵辨析的经院式讨论,我在这里将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作一简明扼要但失之粗陋的说明:本土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性是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文化。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从本土性前行到现代性、革命性再进而走向新的现代性,既是历时性的历史的逻辑的演化,同时,其演化所形成的三维张力,也成为今天的共时性存在形态。这三者之间,既有可以走向一致之处,也有根本对抗之处,对此进行厘清是重要的,三者在矛盾性的对抗中,由于矛盾性对抗而迫使另两方在对抗中不断修正、调整自身的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三维张力关系,并进而承认三者因其“对抗”属性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是重要的。在三者的张力关系中,伴随社会实践,认清三者在张力关系中的轻重定位,在价值导向上的反思与弘扬的向度定位,更是重要的。

三者之间的矛盾及可以统一之处,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譬如:

本土性是由帝王文化、士文化与自耕农文化构成的,这三者之间,自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但在这三者张力关系中,还是有着本土性的某些特性并构成了与革命性、现代性的冲突。譬如,革命性强调国家权力对经济生产的决定作用,现代性强调市场对经济生产的决定作用,他们都不同于本土性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即使是人民公社的工农兵学商的五脏俱全,也只能说是受本土性的影响,但其行政权力的决定作用,仍然是其最为主要的方式。譬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革命性强调阶级关系,现代性强调利益关系,他们都不同于本土性强调血缘关系,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破坏。譬如,革命性强调国家权力的无所不至,本土性中的国家权力只到县一级,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乡绅文化的消失。而本土性中的乡绅文化乡村自治却与现代性中的社区自治不无可以沟通之处。如此等等。所以,你可以说五四运动、文革运动都是对本土性的破坏、中断,但你却不可以将五四运动与文革运动等同起来视为一体。所以,你可以用庙堂、广场、民间来体现三种价值诉求系统,但你也需要清楚这民间是自耕农文化的民间,还是由现代社会个体利益构成的民间。所以,你可以站在自耕农文化立场上批判帝王文化,并以此强调其在当今的启蒙意义,呼唤儒学启蒙主义,但你却不可以由此而在中西对抗的二极思维中,将西方现代文化视为与中国本土文化截然对立不共戴天的洪水猛兽。如此等等。

革命性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构成的,这二者之间,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着根本性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冲突,二者与本土性、现代性的冲突,构成了其自身内部的一系列的斗争形式,对此的反视,无疑是当今中国学界最为重要的任务与难题。但就其与本土性、现代性的区别,还是有些明显之处的。譬如,革命性强调用统一意志来变革社会结构以为底层民众谋求利益,就使其既与帝王文化有亲近之可能,又充满着对自耕农文化的价值诱惑。譬如,革命性强调阶级伦理关系,而本土性强调血缘伦理关系,现代性强调人性伦理关系。譬如,革命性强调理想,强调集体至上,先人后己,强调牺牲、奉献,精神高于物质,这与本土性之士文化颇多一致之处,但却与现代性之强调个体利益、日常物质生活有别。如此等等。所以,你可以批评今天物欲横流,理想尽失、道德滑坡,但你不可以不思索,失去的是什么理想,去追究这一理想所得以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去思索、追究滑坡的道德,是本土性道德,还是革命性道德、现代性道德。所以,你可以鼓吹孔子传统、毛泽东传统、邓小平传统的新三统,或者古典性传统、现代性传统、共和国传统的新三统,但你不可以无视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这三者之间逻辑上的不能自洽之处。所以,你可以弘扬革命传统,赞颂红色经典,但你不可以不考虑如何将他们置入异构的现代消费社会,或者避免他们沦为、转换为广告消费、娱乐消费。如此等等。

近年来,学界对于西方现代性的引入,关于两种现代性的辨析,关于将中国的本土性、革命性置入现代性版图的尝试,已经让现代性的丰富性更为丰富,兹不一一。但在这丰富性构成中,其与本土性、革命性的某些根本性区别还是存在的。譬如对个体生命的推崇,而不是存天理灭人欲,不是“齿轮与螺丝钉”。譬如对公民意识的强调,而不是臣民意识,不是人民意识。譬如在个体利益、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公平、竞争、权利、自由等等的价值诉求,而不是推崇各有其名名正言顺兄友弟恭之类的差序格局,不是公有经济基础、整体利益名义下的对公平、竞争、权利、自由等等的理解。如此等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性,导致了对其理解的多义性,牵涉问题的博杂性,但有些话题之所以被特别关注,却是一种共识。譬如,民国形态。那是先天不足的现代性与革命性、本土性最初的尖锐冲突,资本经济、现代文明的全方位引入,各个地方区域在地方实力派领导下的各自的社会实践,贫富何以悬殊,权力何以腐败,全民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动荡,等等,让民国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社会实验场,给今人以“对象性”对话、言说的可能。譬如,法德俄思想体系与英美思想体系对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譬如,1929年资本经济的致命性危机,1930年代以法德俄思想体系为支撑的社会主义全球性的兴起,这之后二者之间在对抗中,因对方的存在而对自身内在矛盾的调整。如此等等。

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的矛盾及可以统一之处,更多地还处于被遮蔽之中,还属于“黑洞”状态,有些尽管显而易见,但却难以说清,更惶论价值性取舍。

在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三者张力的视野下,审视我们的文学,会给我们以一些新的启发。譬如:

就历时性的中国文学史来说。表达个体生存基础上人生诉求的《诗经》可以说是自耕农文化的文学源头,其后则是汉乐府、南北朝民歌,读《木兰辞》那里哪里有一点点士大夫文化中对社会性功名的渴望。这之后,这种价值诉求则融入到了杜牧、柳永等人注重个体感性生命的市民性文化中。及至《红楼梦》虽是锦衣玉食,但在贾宝玉等人的个体生命价值本位中,我们仍然可以听到来自乡间野老的《诗经》的历史回响。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的文学发展之路,如此一步步走来,就走进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所以,你可以说五四运动是对本土性文化的破坏甚至是断裂,但这里需要辨析的是,五四运动是对本土性中哪一个文化谱系的破坏亦或断裂,甚至你不妨说,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中国本土性文化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西方文化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五四运动之后,左翼革命文学、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三者之间的消长起伏,在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三维张力视野的观照下,相信也有更多的重新言说的可能。

就共时性的中国文学板块来说,即以区域文学为例吧。2013年,区域文学在中国文坛颇受重视,关于康巴作家群、周口作家群、中原作家群、山东作家群、里下河文学流派等等的研讨活动相继展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又组织文学批评家就此集体发声。但如果我们将区域文学置入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三维张力视野的观照下,或许仍然会有着新的启发。譬如山西文学。山西表里山河,自耕农文化于此最为浓郁,自耕农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有机结合,成就了赵树理及“山药蛋派”,如果我们承认农民在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中的作用,我们也许会对是位居山西的赵树理而不是其时中国革命中心的延安的某个作家,一度成为“旗帜”,“山药蛋派”一度成为一个历史时段中国革命文学中的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学流派,有着新的认识。譬如陕西文学。西安虽然地处西北,但历史形成的原因,却皇家气象不衰,如是,我们或许可以理解,赵树理固然是“旗帜”但对“旗帜”的命名却来自于延安。而在其后,伴随帝王文化渐入革命文化,陕西的柳青终于成为中心,而赵树理却日益走向边缘。譬如山东文学,你可以将张炜等人命名为民间道德主义,但构成这个“民间”的,却是中国士大夫文化而非自耕农文化。虽然革命性的区域割据最早来自于南方的江西,但革命性的成功,却最终是依托于北方本土性与革命性的结合。如此等等。区域文学之“形”之载体,是该区域的作家群,是该区域的风土民情,但其“神”其“魂”,却是其区域独特的生存方式、文化形态、价值诉求。如此,区域文学才不会成为“中心”的附庸,而是对既有“中心”的解构,对新的“中心”的建构。

关于本土性、革命性、现代性三维张力关系的话题,还可以有许多,我还是谨作抛砖之语,把对此的精彩发言留给他人吧。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革命性三者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运用科学理论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努力将人事干部培养成为“三者”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