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下文学答客问

2014-04-01于爱成

粤海风 2014年2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于爱成

一、有人说,广东文坛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相较北京、上海,广东似乎缺少更有代表性的作家,怎么看?

客观来看,仅就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和新世纪文学十多年来,广东文学界标志性的名家、大师,跟北京、上海乃至陕西、河南、湖北来比,确实存在大家不大、名家不名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看。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家大师,其实范畴大抵不离1980年代启蒙时代沉淀下来的那一拨人,基本截止到80年 代末的先锋文学。启蒙和先锋,是评价当代文学的普遍标准,也是文学经典化的基本标准。这样一来,广东文学那个时代沉淀下来作家就相对有限,成就较大的如陈国凯、吕雷、伊始、程贤章、廖红球、廖琪、杨干华、欧阳翎、郭小东、孔捷生、刘西鸿等。而同样是那个时代起步,已经成为当前文学泰斗的大宗师级别作家,如莫言、张承志、贾平凹、张炜、李锐、余华、阎连科、王安忆、北岛、刘震云、韩少功、铁凝、迟子建、格非、苏童等(从影响力看,也许还可加上路遥、陈忠实等),几乎没有一个来自广东。所以,如果从已经完成的经典化的标准来看,广东文坛确实缺少像上述这类作家的吨位比较重的名家大师。这点无可讳言。尽管随着近年来广东吸引了部分已经享誉国内文坛著名作家入粤,如邓一光、杨争光等,但尚未完全改变广东文坛在国内文学版图中的传统认识。

但是,这是评价标准——主要是启蒙、形式和乡土标准导致的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看,如果从现代性经验的传递这个角度看,我们则会看到广东文学其实凭借刘西鸿、谭甫成、梁大平等书写的最早的现代性焦虑,刘斯奋对知识分子小说文雅传统的坚守,林贤治、筱敏等对学者散文、思想随笔的卓越贡献,张欣、张梅对都市人生人性的精细捕捉描摹,李兰妮从抑郁症患者角度对人性深层意识的解剖展示和灵魂拯救可能的呼告探寻,范若丁、肖建国、杨黎光、杨克、南翔、鲍十、曹征路、彭名燕、熊育群、王十月、王威廉、厚圃、毕亮等以其独树一帜的作品对广东文学既定文学形象的不断刷新并改变,入粤女性作家魏微、盛可以、央歌儿、刘虹、盛琼、吴君、塞壬、裴蓓、奚晗、蔡东、弋铧、秦锦屏等对女性人生经验和观察感受的叙说,王小妮、东荡子、老刀、卢卫平、郑小琼、黄金明等诗人各具特点的诗歌探索,以及饶芃子、黄修己、黄伟宗、黄树森、蒋述卓、林贤治、林岗、谢有顺、李凤亮等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建树等,都构成文学粤军的基本面貌,也使得文学粤军,其实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无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当然,进一步来讲,也许由于广东文化重商言实好急功近利的原因,无论文学还是学问,都存在“虽出学者却不养学问,粤籍学人往往只能做北学的干将”的问题,并不太宜于非功利的文学和学问。所以一百年来,广东文学大家不多,或者说广东籍的文学大家,只能出现在依据外地之后(如梁启超、陈垣、张荫麟、陈受颐、黄节、容庚、商承祚、伦明、容肇祖、罗香林、岑仲勉、钟敬文、饶宗颐、黄药眠、洪子诚、杨义、陈思和、陈平原、温儒敏、黄子平等)。

二、对当下文学批评的看法怎样?王安忆等说过,当下的文学批评太混乱,怎么看?

文学批评有什么用?我们的文学批评,目前显然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评价者、判断者,造成了文学创作对文学批评的双重疏离。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对文学批评普遍采取并不信任的态度。这第一重疏离,是对评论家不以为然,认为当代评论家,并没有真知灼见,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第二重疏离,是对对当代评论家职业操守有疑虑,作协系统的职业评论家接底气而流于油滑,学院评论家专业但失于空疏。这种情况的造成,根本原因出在批评和批评家身上。我们的文学批评,如果说,曾经出现过好的时期,出现过对文学创作理性导引和良好互动的时期,那是在80年代的启蒙文学时代,一批好的评论家,具备较高文学素养、学术水准、人格魅力的批评家,较好地对同时代出现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负责任同时也是具有人文旨归的解读和有目的性的引导,造成了那个时代文学与批评双手连弹或说二重奏,文学的解放,是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方法的解放而出现的。但后来,这批作家不断沉淀,终于成就为今日的中流砥柱,而那批批评家,则更多进入了迷失,在最终的曾经信以为真、一度可以对外示人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被冲击后,启蒙主义思想被自身质疑和被社会远离后,他们成为了游魂或者说很多成为了失魂落魄者,出现了思想的贫困和价值的无特操、无底线,文学批评因此成为了快餐式的捧臭脚的颂歌批评和信口雌黄博出位的骂派批评两种主要模式,尤其是第一种的颂歌模式。

因此,当代文学批评问题的出现,首先还不是理论方法等技术因素的先天不足,是主要是来自思想的贫困、价值的贫困、道德的贫困,表现出来的就是批评家的姿态问题。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泛的阅读经验,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能否成为批评家,最终决定于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是否具有批评家的精神气质。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这种才能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批评家追求真理的“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的信仰”。显然,在别林斯基看来,成为文学批评家并不容易,必须具备“稀有的”才能。文学批评是一项涉及美学和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精神活动,对文学批评的主体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成为合格的文学批评家。

当一名文学批评家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以及道德准备让人难以信服,其批评就难以有说服力,难以被人接受。托尔斯泰就讥讽批评家是“聪明的傻瓜”,我们的有些作家也声称他们根本不读文学批评。如果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处于这种对立的状态,势必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就形不成良性互动。文学批评中的法官和导师的姿态似乎也注定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关系的尴尬。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为了解决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对立,就提出由作家自己来当批评家。他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所谓大师的批评,就是指那些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作家所进行的文学批评,也就是作家自己来当批评家。当然这个药方并不具有普遍性,也弱化甚至误解了批评的功能和主体性地位。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批评者是作家身份还是职业批评家身份,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批评姿态。文学批评在最初发展阶段多以法官和导师的姿态出现,随着文学观念的成熟,现代思想的深化,人们对文学的多义性和复杂性有了深入认知,近现代以来的文学批评家在批评中更多采取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姿态。如托多罗夫所说的,这种姿态是一种关系平等的对话,是“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汇合”。

以这样姿态去进行文学批评,自然就会立足于建设性,如现代文学批评家李健吾所力倡的:“一个批评家,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 以建设为宗旨的批评,既“用不着谩骂”,也“用不着誉扬”,而是做到“言必有物”。

现在人们也会谈到文学批评的独立性问题,既立足于作品但又超越作品的阐释性批评话语与理论建构。但无论侧重于常规的评判还是侧重于更独立性的阐释,都很难完全不要价值判断。人们期待批评家的批评要公正,也需要批评家对自己的价值立场保持清醒认识,坚持崇高的文学操守,最大限度摆脱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以及人情面子圈子等各种世俗利益对批评的干扰,形成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主体。

这种独立性的价值立场历来广受赞誉,被视作普遍性的试金石。英国理论家阿诺德指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改良社会人生、思想文化道德的工具,文学批评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只要知道世界上已被知道和想到的最好的东西,然后使这东西为大家所知道,从而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更明确指出文学批评对心灵具有指点方向的意义。

也许我们当代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从业者,并不缺乏知识、技术、审美的准备,无论经院学者还是社会批评家,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都能第一时间学习借鉴国外最新的理论方法并融会贯通,但文学批评的乱象为何迟迟无法逆转,拜物教、拜权教、拜名教为何一直阴魂不散,我想,思想、价值、道德的缺失,应该是亟须补偏救弊的。

三、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怎样?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当如何更好发展网络文学?

1994 年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 到今天将近20 年。主要是1998年起,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脚步一路狂奔。网络从写手娱乐交流之地已变成了文学出版市场巨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由当年散乱的心灵絮语变成了一个浩瀚的文字海洋, 数十万作者在这里创作,数千万的读者在这里读书。无论大家怎么评价它的得与失,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网络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形态开辟了一条新路, 使中国文坛显露出勃勃生机。

不过,以玄幻、奇幻、架空、穿越、武侠、仙侠、灵异、惊悚、历史、军事、都市、言情、游戏、竞技等题材为主的网络小说产量惊人, 但质量整体比较粗糙, 如果没有新的突破, 繁荣局面将难以维持。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一个共同的呼声——融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只有融合才能创造出中国文学更加多彩斑斓的世界。

不能否认,当今人们在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上存在着很大分歧。为了解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分野,有人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相距甚远。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歧以情绪化的心态不妥当,各立山头分江而治也不可取,理性化、客观化审视和分析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对我们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也许更有意义。

网络文学作品一大特点是越写越长,超长篇非常普遍,一部作品动辄写到百万字甚至更多,上千万字的都有。长成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点之一。同时,网络文学的情节波澜起伏、危机悬念不断、语言活泼幽默、作者读者互动共建情感共同体等,也成为这种文学形态的招牌特征。

网络小说为何越写越长?这并非完全出于作者个人意愿,网络书站的推动、利益的驱使,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型网络小说站点上,付费阅读已成主流。吸引稳定VIP读者订阅才能保住稳定收入。越写越长似乎成了谋生的必然选择。

此外,网络小说比传统小说长,也是由网络阅读特点决定。在很多读者那里,都已经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网络小说的期待,也一定要求能够满足读者不断追求新鲜、刺激、轻松、娱乐的期待,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在每次更新出现新的危机、新的高潮,是无法长久留住读者的。为此,作家也要不断制造兴奋点、卖点,不断从一个情节过渡到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累计到另外一个故事上面,一个高潮紧接着出现下一个高潮,直到读者尽兴、作品的张力消耗殆尽为止。

这种长篇小说的泛滥和无节制,其实也切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切合了当代读者在海量信息量轰炸下,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但这些长篇小说,总体来讲,毕竟只是处于文学的初级阶段,它可能会出现大作品,出现达到国际水准、站在人类最高文学水平线的作家,但目前所作的还都是探索期、成长期,甚至是大作品的前夜。

当然,网络作家往往会反驳对他们的作品文学性不高或审美性不足方面的指责,不承认网络文学作品文学高度的降低。但网络作家也不得不面对自己最不利的短板——基本的文学要素:语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否粗制滥造?这是双方分歧的焦点所在。对网络文学作家而言,强调文学性,包括修辞学系统的语言、结构、叙事方面的提升,是格外有现实意义的。近两年来,一大批声名鹊起的网络作家还进入了各级作家协会系统。这无疑也意味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在身份上已经由对立走向了融合。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基础较好、素养较高的网络文学作家也在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文学性这一传统作家最为看重的核心元素在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逐渐显现、增强。一些网络作家已经不再仅仅是叙述故事、涂抹心情、制造玄幻。

当然,一方面,我们期待网络文学提高文学性,像作家文学、严肃文学汲取营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把小说神秘化了,把文学性神秘化了。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源或者被命名,不过是18世纪中期的事。而且,在小说的发展历史中,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传统,只能说是小说传统的部分,不是全部。

无论作家文学,还是类型文学,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即人类社会的口头文化的源头,也即集体无意识、集体记忆的源头。这个源头中,故事占有显著位置。有些故事比较重要,成为神话;有的故事不太重要,讲述出来完全供人娱乐,成为传奇。神话和传奇共同对现代小说的产生发生作用。

读者喜欢传奇,作家为故事而故事,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固化的形而上学的批评话语假设的有效性。所以,面对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严肃文学批评的失语和话语的失效,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类型小说中确实找到了智慧、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或者有说服力的议论,我们应该赞赏作者完美完成了一次程式化写作。我们的批评,不是要把这类小说与所谓作家文学进行价值高低的判断,而是要认识到所有的小说都是被规范化了的,谁也逃脱不掉共同的源头和程式,而且总会在某一个因缘聚合下,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二者呈现一定程度的互渗或者合流,这也是文学发展历史所证明过的。

四、出版物越来越多,但文学似乎还是日渐边缘,也有观点认为,文学换了形式,出现在很多地方,广告、歌词中等,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在这个时代,文学是否应当有自己的底线呢?消费时代中,文学的意义何在?

这两种说法都对。严肃文学确实边缘化了,文学元素确实越来越泛化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之中,这也正是文艺学所观察并讨论过的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问题,或者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同时,随着严肃文学的边缘,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倒是从来没有边缘化,在言情、武侠、侦探、科幻等各种类型文学全面复苏,而且越到近期,越变本加厉地在网络文学中得到振兴、变形、分蘖,网络文学、青春文学、流行校园的幻想小说等等,当今一点都不边缘,千万富翁层出不穷。作家富豪榜的指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能够说明当前的文学市场业态。

尽管文学呈现如此斑斓、繁复、多元的形态,但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核心属性并没有变化,也不会变化。也许有人会说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但相对意义上的本质属性是无从否认的,否则,就不存在文学这种形式。

也许有人说现在是微、软、碎、快的时代,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代,文字泛滥而文学贬值的时代,可能也是书本即将消失的时代。但这些都不是文学式微的原因。文学之为文学的理由并没有消失。普鲁斯特说,“真正的生活,文明的、发人深思的、完整实现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略萨说,所有伟大的文学创造者都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自己未知的方面。他们让我们能探索和充分理解人类共同的深渊。不文明、野蛮、缺乏敏感性、言语粗俗、无知、依靠本能、情感乏味、爱情原始等,这些就是略萨描述的没有文学的世界的主要特征。也正如略萨针对比尔·盖茨先终结纸张然后终结书籍的论调作出的反驳:电脑屏幕、电脑阅读不可能获得在读书时得到的那种把梦想和词汇结合起来的快乐,那种亲密感、那种思想集中和精神孤独。虽然这个电脑世界繁荣强大,生活水平高,科技成就多,但它可能成为严重缺乏文明,完全没有心灵的地方,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后文学时代的无灵魂者的荒原。

我们有理由对文学的未来有信心。文学是不会死的。文学是哲学的开始,是科学的开始,是人的开始。经过了30多年的冲击,文学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生理低潮期,人类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对技术过分的依赖,使得我们对心灵关注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人们不再倾听自己的内心,完全屈从、听命于生活环境的驱使和各种科技制造出来的操作器械。但科技再发达,它们对人心的问题仍也无能为力,不管它们取得怎样的进步。它们只是提供着便利性,并不提供真诚与信任。再好的测试仪,也无法创造出一个心灵宇宙。而文学艺术使我们还拥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

相信卡尔维诺说的,有些东西是唯独文学才能提供给我们。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在一个只讲GDP、 只讲金钱与权力的社会里,还是值得期待的美丽世界。哪怕这个世界是美丽幻觉。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写作这一队伍中。因为文学在所有工作中,依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是最慢的,最自由的,最能表达和释放个性的,最不违背良心的,也是与宗教和信仰最接近的。因此也是纯粹高尚的!

(作者单位:深圳市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第七代批评家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