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哲学闪耀物理课堂
2014-03-27李松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对物理学自然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但是反映规律的物理公式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习题不是物理教学的全部。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的背后可能外延出的人生哲学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加以引导。就如何让人生哲学走进物理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生哲学
物理学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寻找各种序(orders)、对称性(symmetry)和对称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恒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变性(invariance)。在对各种序的寻找中,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解决问题时的逻辑顺序关系的解答。遇到复杂问题时需要静下心来寻找解决的思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定要清楚。这样的思维模式很有利于学生对多元问题、多条件问题的思考。
在研究对称性和对称破缺的问题时,物理学给我们展示了
自然世界一幅幅“完美”的画卷,但也同时展现了完美之中的缺憾。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撞中,美丑善恶的相对性展露无遗。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来讲,美丑善恶的判断是关键的一环,物理学理论在此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守恒律和不变性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中学阶段就会接触到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律。守恒律带给我们最重大的人生启示就是得失观的建立,有些时候为了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必须舍弃一些其他的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选择放弃,放弃多少,能有多少回报,这些问题只有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经验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判断。
可见,物理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引申
和利用的人生哲学,经过教师稍加整理,即可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如何让人生哲学走进物理课堂
1.选择适当的物理模型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模型都能够作为人生哲理的有效载体,好的物理模型承载的人生哲理可以发人深省,直指人心。但是如果模型选择不当,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比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模型并不适合进行青春期人際交往教育,此模型引申出来的问题敏感性太高,有可能达到相反的教育效果。
2.明确实际的研究对象
有了对学生状态的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有针对
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懒惰了,可能需要一种勤奋榜样的刺
激;学生迷茫了,可能需要目标、理想方面的指引;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了,可能需要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物理模型中引申出的人生哲学才更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选用体贴的教学语言
展开人生哲理教育时要有一定的铺垫。人生哲理的教育语言应采用较为平和温柔的语言,可以使用问句以启发学生思考。避免使用很生硬的过渡语,令学生感到这个观点引入的很突兀,使得教学系统脱节。合适语言的使用会令人生哲理与物理原理的学习熔为一炉,达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实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中,先介绍了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伽利略通过一个理想斜面实验,推导出如果忽略阻力的情况下,从左侧斜坡某一高度滚下的小球,最终会到达右侧斜坡相同的高度,而与右侧斜坡倾角无关。右侧斜坡倾角越
小,小球运动路程越长,但总会到达相同高度。设想将右侧斜坡完全放置水平,即倾角为零,小球将不能回到原来高度,但小球会永远运动下去。伽利略通过此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重要结论,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这个物理中的著名理想实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子具有很好的励志效果。首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这个小球为什么一定要回到那个高度?那个高度对于他自身来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以下是我在课堂中对此问题的解释:那个高度是小球与生俱来的梦想和目标,为了他的梦想,他可以付出一切的努力,就算困难不断地加大(斜面倾角越小路程越长),但他也会坚持不懈地走完全程达到自己的目标,就算完全看不见光明与希望的时候(斜面变成平面),他也绝不放弃(继续运动),因为几乎所有的失败都来自于半途而废。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就像那个滚下斜坡的小球,怀揣梦想,去追逐人生的高度,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看不到未来,但是唯有坚持才能让我们有达成梦想的可能,因为那颗小球在运动了一万米、两万米、两万五千里以后可能又会遇到一个斜面,这时他的机会就出现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坚持,那机会就永远都等不到了。人生来不是为了做一个失败者的,英语中有一句“Born To Win!”生而为赢,坚持就能赢!
物理学科在中学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最具难度、最理论性、最冷冰冰的课程之一。但通过本文的探讨,不难发现,物理学不仅仅是生涩的公式和习题,物理学本身蕴含的哲学思维足以使学生在人生中获得良好的指引和精神上的启迪。让人生哲理走进物理课堂,让理性思维的光辉照亮学生的未来,也许教师只是多说了两句话,但这很可能会令学生从此爱上原本枯燥的物理,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张协成.论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J].物理教师,2005,26(12):1-3.
[2]张新海.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9):99-100.
作者简介:李松,男,1985年出生,中学二级,本科,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研究。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