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围观现象反思

2014-03-07黄晓婷

今传媒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反思

黄晓婷

摘 要:微博是兼有媒体和社交功能的最具发展潜力的舆论载体,在围观时代,微博所面对的是更开放的圈子,当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其他用户的近况时,其所营造的正是一种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微博围观现象。本文以“在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围观现象中的舆论隐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微博舆论的正负功能,试图给微博围观现象下的舆论生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公共领域;微博围观;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81-02

微博是兼有社交、传递信息、发表评论的舆论载体,微博围观下制造出舆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容忽视。它的出现改变着以传统媒体所掌控的舆论格局,影响着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微博围观,极易出现的围观场域,造成“小围观”引发“大事件”,给舆论的引导和管控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领域视域中的微博

(一)公共领域的当代解读

“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原则上这一领域对所有公众开放,同时公众可以在一种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的利益问题,它由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公民普遍参与的公共事务场所,它是一个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私人领域相对独立的空间[1]。作为公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场所,首先,“公共领域”是公众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现理性讨论的媒介场所;其次,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讨论或辩论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公共事务,多是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判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意见;最后,公民是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利约束,能够理性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言论,有自己的理性思维,不受别人操控。

(二)公共领域中的微博围观

作为一个虚拟的互联网络终端工具,微博所行使的职责符合公共领域的定义,并且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这一平台中,通过共同探讨公民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个体联合接近于公共舆论的统一意见,从而对抗国家的公权力,改变了国家社会的某些不公。因此,微博的崛起,在公共领域中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扩展了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微博围观中的自由表达

从路过走向围观,微博让各方不同的意见在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这种新新媒介技术为全方位的公共领域实践提供了理想化空间。

(一)便捷、即时的信息传播,推动了言论自由,拓宽公共领域

微博的转发功能,使公民在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力量,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同时围观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更增加了网民对公共空间中大量信息进行自觉甄别的意愿,从而确保了事件的公正性和可信性,也推动了某些事件的良性发展。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关于李刚生平、背景、财产拥有量颇为复杂的信息被曝光,都得益于网友们挖地三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正在扮演着公共职能的成功执行者[2]。因此,微博拓宽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可以让更多的话题进入微博,让越来越多的公共话题付诸实践,在人们围观并发表意见的条件下,影响舆论的导向,从而引导事件的发展[3]。

(二)网络公共领域中草根的声音得到放大,进一步维护公民权益

作为一个良好的发声平台,微博中的草根们,因为能够发表使公众产生共鸣的言论而成为意见领袖,迅速攀升为网络红人。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当网络舆论事件当事人的政府权威背景与公众的草根身份形成天然对立之时,就诱发了公众对于公共权力滥用、贪腐受贿、徇私枉法等现象深层问题的担忧。此时,微博中的草根网民们,就会期待用其话语权来行使网络监督与问责来挑战既有权威,并警示公权占有者不得滥用职权。微博让社会弱势群体多了一个诉求平台,更好维护了自己的权益[4]。由此可见,微博的社会监督功能,一方面能够在公民围观并发表舆论的过程中影响事态的发展和进程,并推动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能够对事件的进程和发展进行反思,有助于公民公共意识的普及。

三、围观中隐含的道德风险

从“路过”走向“围观”,从“沉默是金”变成“众声喧哗”,微博赢得了“围观改变中国”的赞誉。但在这种围观式的传播中所隐含的道德风险也应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一)公私场域界定不清,使道德成为表演和报复的工具

从张海迪入日本国籍,到雷锋生活奢侈,从“7·21”动车事故外国人获天价赔偿,到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这些曾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谣言,都出自红极一时的网民“秦火火”等人之手[5]。正因为集个人独语、人际交流、大众传播等特性于一身,微博造就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传播,而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空间。因此,在这种公私边界模糊的困扰下,就会有人借助微博直播效果的真实感,粉饰和诋毁个人或公众形象与行为。表面上似乎只是记录私人行为或发表言论,而实际上是精心在博友面前上演的秀。靠制造舆论造就的热点,无论结果如何,对社会道德都是伤害[6]。

(二)追风式道德审判,造成无谓恐慌

在微博事件中,人们就像参与集体活动一样,围观着碎片化的信息和情节,同时也热衷于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使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瞬间的升温并缺乏恒温的热点话题,总是随着新事件的发生而被掩盖。因此在道德审判的过程中,道德不再有积淀,对事件的认知、评断都多多少少出现片面化。人们在微博中不断地享受着这种“观”之快感,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在这种围观并且评论过程中,他们也在担心自己是否有一天会被别人评判。于是,官二代、富二代、城管等群体,先后被博友们戴上了“道德和社会秩序威胁”的帽子,微博道德的恐慌就如同风向标一般,总在快速的变化[6]。

(三)围观中的免责优势,使得虚拟世界中漠视道德责任

当微博能够吸引大量网民关注的同时,群体的道德舆论或行动也不意味着绝对正确。在群体传播中,个人网民总是试图在进入群体网络之时,将群体责任意识转嫁或是分散给所有网络成员,从而最大程度削减个人的责任感。这也就意味着当每个人都有责任时,也正是人人都无责任时代的到来。因为这是在善良的目的下,有人打着捍卫道德的旗帜,从事道德作恶,最终造成不道德行为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在微博围观中冲动多反思少,热情高责任意识不足。

四、微博围观现象之反思

公共领域中微博围观现象的发展得益于民主社会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增强。当微博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市民记者”时,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微博的围观现象维护道德、推动正义的正面性,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所隐含的道德风险,我们也应当在反思中寻求其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促进政务微博发展,加强与网名互动

政务微博,是在微博公共领域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趋势而产生的。作为微博的一种具体分类,他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参与微博世界的讨论,有利于打破以往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僵局,对我国民主政治空间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于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来说,政务微博更加需要精心运作,做到及时更新与交流,用平和的态度与公众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信息的复制与粘贴[7]。

1.快速、全面、有针对性的发布信息。一个谣言的产生,其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中的清晰程度,以及谣言传播的强度和范围,都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虚假信息,更需要及时辟谣,提供官方准确信息。对于热点事件中民众存在的疑点,应该及时披露随时关注,以防滋生谣言。在山西“6岁男童挖眼案”中,正是由于官方消息的不断更新,及时报道事态的发展,才让受众看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案件发展过程。2.加强沟通,鼓励人们文明、理性上网。在面对大量热点事件时,及时处理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有助于微博世界的良性发展。在沟通与交流中增强官民的理解与信任,才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以及提高公民的媒介伦理意识。3.培养主流微博“意见领袖”。当发生引起网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围观事件时,一般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官员进驻微博,发布具有更加权威的言论,可以让政府更加容易引导微博舆论朝健康方向发展,最终促成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

(二)增加回观板块,引导围观者回观

微博对于话题的更新极快,当一个被围观的热点降温时,围观者们会马上转向另一个热点,而前一次的微博围观事件的后续如何,是否造成伤害,则很少有人去理会。因此在这种不断更新,不断收获,不断评论的微博时代中,博友就像“观光者”,只顾当下风景,在事件中逗留不定居,自然就缺少事后的反思,而犯过的错误就可能不断上演。因此既然博友们平凡更新眼前的风景,管理者就更应该在“观”后下些功夫,让其回想或继续关注。因此,笔者更希望现在的微博平台中,能够增加“历史上的今天”这一板块,“历史”是专指微博出现以来的某一天。在这个板块中,用回观的方式展示如:一个月前、几个月前的一天,微博传播中排名前几名的微博热点事件。在人们热传播过后,可以冷静的思考热点事件的全过程。博友作为自媒体在舆论生成这一天,这一环节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表了怎样的评论。利用这一板块让我们正视在事件中的所思所想,通过引导围观者回观的方式,推进微博中和谐伦理的实现。

(三)增强围观者道德意识,促进和谐对话

作为虚拟公共领域中相对完备的发展体系,微博能够满足其框架的基本要求,而由于发言权的平等,每个人的声音都应该被尊重。公共领域呼吁公民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去对待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而和谐的公共领域并不是偏激、怒骂,围观者应在理性与情绪兼备,富裕户侥幸的对话中推动事件发展。讲道德意识落到实处,才能使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和谐有序的道德环境,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6]。

参考文献:

[1] 田娜.公共领域视域中微博的时代价值[J].北京教育(德育),2012(Z1).

[2] 杨梅菊.微博:围观就是力量[J].旅游时代,2011(5).

[3] 傅海,李明远.微博民主参与功能探析[J].当代传播,2013(2).

[4] 安珊珊.乌托邦还是恶托邦:对公共领域及其网络事件的批判[J].当代传播,2013(2).

[5] 侯莎莎,任敏.秦火火网上玩火“谣翻”自己[N].北京日报,2013-08-21.

[6] 莫楠.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当代传播,2013(1).

[7] 谢新洲,安静.微博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2(11).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反思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