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2017-01-03程露露

商业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

程露露

[摘要]“十三五”规划中,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的共享理念再次被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让“共享”一词成为了网络的热搜词,而共享一词并非当今时代所特有,马克思恩格斯及其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无一例外的谈论过共享的理念,新时期共享理念再度成为发展的关注点。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者之间界限逐渐趋于模糊的时期,如何正确定位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共享理念是我们分析共享理念的必然的切入点,也是做到“让发展成果真正由全体人民所共享”所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共享理念;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正确定位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弱点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带来非常多的改变,“公共”的概念在人们心里逐渐被“利己”所取代,“公共”、“共享”等概念往往被以为是只能存在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是古希腊城邦所特有,加之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更让“共享”在当今社会中不再受到过多的重视,更没有能够成为民众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固有信念。在以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领域中,保守与隐蔽性的特点让“共享”的理念难以为民众所接受,但是以政治为代表的公共领域又因为公权力的强制性特点往往会让民众难以感受到“共享”理念的存在,当社会领域不断侵入公共领域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共享”理念在二者之中就很难准确的定位并为民众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在哪,民众对于“共享”理念的诉求的程度如何,只有在清楚这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考虑“共享”理念的定位问题。

一、公共领域内“共享”理念的定位

公共领域是西方社会中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话语,它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古希腊城邦就是公共领域的典型形态。王权与贵族统治的中世纪,公共领域是表现单一强权的最佳场所。到近代,公共领域表现的更多的在于资产阶级文化领域的批判和政治的辩论。按照哈贝马斯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他的意思是说在公共领域之中,公共意见是应该成为民众所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由此可见意见应该共享并要求民众的积极参与。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政治的公共领域,这一领域介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反映国家与社会相分离,是个人与国家权力博弈的中间地带,在这里经过公众的自由讨论可以形成公共意见,以对国家权力施加压力。笔者认为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公共性,既独立于国家又区别于市民社会当然在不同时期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又是具有狭隘性的,但是他最基本的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公民的共同体也是公共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中公民有着共同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并不受公权力的左右也不偏向于任何一个私人。第二公开、自由与共享应是其最基本特征。第三理性与公开的商谈时开展工作的前提。同样在公共领域之中公民对内可以进行自我的批判,共享着一切有益的成果与利益,对外可以进行自我保护,通过公众的力量与强制的公权进行斗争以维护公众的权利。当然无论是康德还是近代共和主义代表人物卢梭在谈及公共领域时强调的首先就是公共利益的共享性以及言论的公开与自由。在公共领域之中对于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供水的追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公共领域中“共享”利益,“共享”价值,“共享”话语等是其主题。换句话说,从“共享”的层面来看,民众公共的意志应该与国家政治权利及道德标准保持一致。

二、私人领域内“共享”理念的定位

私人领域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隐蔽性和独立性,在私人领域中独立的人格和充分的自由是前提,而这样的特征是表现在民众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财产,人身,隐私甚至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当然如果有共享的话或许唯一可以体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在哈贝马斯看来,私人领域包括狭义上的市民社会,亦即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家庭以及其中的私生活也包括在其中。更具体的说就是它“是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的私人或私人间活动界域,在这个界域内的活动直接受私人或私人间的情趣爱好,情感友谊,承诺信誉,习惯等非行政性调节,国家、社会在这个界域边际前驻足。”呵以说它与公共领域完全不同,它更多的强调私人的空间的独享,强调的是公民个人的交往问题,体现在公民在生活中与家庭成员、领里关系等私人关系的处理上。私人领域的存在与表达是公共空间的价值核心,正如阿伦特曾说过:“公共领域只为个性保留着”。哈贝马斯也提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他的观点着重强调了私人性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利性、狭隘性、不自足性的市场逻辑让公民在私人领域中不重视共享,个人意识强于社会共识。崇尚个体价值凸显了现代公共空间中私人领域的重要性,阿伦特关于私人领域的观点很具有现代文明的品质:公共领域只为个性保留着,它是人们唯一能够显示他们真正是谁,不可替代的地方。如何让私人领域在不违背公共空间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展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之上共享理念定位模糊

国家与社会是相互联结的,公共领域为政治国家的公共性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但同样公共领域是由无数个私人组合在一起的,它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虽然公共的意识、公共理性与公共意见产生于公共领域但是它与私人领域或者说市民社会是存在交叉关系的。所以说二者之间是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离。同样纯粹的私人领域可以说是以特殊的单个的方式去诉求特殊的独立的需要,它追求家庭私有性公益。然而共生共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般性条件和生活存在的意义,因为正如黑格尔认为的“我必须配合着别人而行动,普遍性的形式就是由此而来的,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于是彼此配合,相互联系,一切个别的东西就这样的成为社会的”当私人相互联系,相互为对方的生存考虑的时候更多的私人会走向公共领域,他们可以通过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或者公共媒介。正如亨德里所谈到的“公共领域能够使公民在社会中的不同话语和观点得以‘表达,并且使‘政治更有效,他们通过作为公共舆论的网络来影响公众事务,这些网络相互交流各种观点和信息。”但是社会领域工具化、程式化的弊端,不断地利用公权力的强制性、主观性和约束性将手伸进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中,强调思想的统一性并压制言论自由,对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干预是的人的权利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限制,社会领域通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占有逐渐进入公共领域并与私人领域有同一的趋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的思维方式也受到挑战,共享的理念在此境遇下显得格格不入,共享理念不再是民众的信仰整个社会心理都趋于碎片化。

四、让共享的理想成为民众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有差别又是平等的共享成为人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当下是艰巨的任务。世界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越来越强烈,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反思当下的共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共享不是“均分”,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不妨说共享理念的提出就是一种思想成果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对未来的建构。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和说明也会引导当下的价值取向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转型提供基本的思想支撑。共享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最终追求也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当然共享也不是要求民众再次回到泛政治化时代,让政治生活统治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民众的一切都带有政治生活整体诉求的烙印。

由于公共政治生活以强势的姿态进入到民众生活的各方面,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极力要求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下的统一性,或者说在利益诉求和权利诉求表达上的相对一致性,促使大多数人误信共享与均分至少可以达到可能的一致。忽视了社会领域层面的话语是否真的对个人、国家具有价值。直至改革开放虽然经济上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市场化让共享再次成为思考的主题,即使公共领域开始于私人领域分离,人们开始脱离公共领域将共享的理想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开始承担起作为单个主体的日常生活的责任,去思考如何在市场化之下,在众多类似于自私自利的思想的碰撞之中正确的安置共享的理想于日常的生活之中。这也意味着一个具有正确定义的共享理念的出现,至少表现在作为个体的我们不再会单向度的按照公共领域的主导价值来安排自己,而是按照自身的接受能力去反思共享的理想与现实。从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对于个体的接触与关注的不断增多致使长期被压抑的个人对于发展成果共享的诉求逐步进发。时代背景与时代个体之间是相互依偎的关系,人自身的情感诉求是可以与外部世界产生共鸣的,基于这样的关系,共享的理念的落实必将会让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五、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中寻求共享的可能

当日常的基本理念存在于公共的价值理念之中的时候,二者的统一的最终目的即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当然不是说分化的存在就代表着彻底的决裂,“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是存在矛盾的,那么社会领域公权力的强制性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矛盾就会成为必然的,当然矛盾的缓和有赖于意识形态的统一,因而共享的价值理念就必然通过国家机器上升为民众所能接受的意识形态,这样它的提出才具有的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也会促进个体公共生活的定位并调试个体之间思想差别,达到缓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矛盾的目的。一旦普通民众的共享理想在公共领域中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迅速的将自己抛之于公共领域之外,义无反顾的回到私人的领域。那么共享的理念想就不可能会成为支撑民众更加靠近公共领域的动力。当我们无法去共享公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会怀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对于共享理念就会进行重新的定义和选择,这时候利己主义的可能就会无限的膨胀更多的占据民众的心理。

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共享的理念如何构建,如何实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的问题可能需要与生活本身是否统一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对于缺乏稳定生活模式的我们来说主体本身就是趋于碎片化的状态,心理与行为都是多变的,我们往往会缺乏了自己该有的价值立场,专于某一方面,不断地更换生活方式,这样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让共享的理念难以在个体的思维方式之中占得一席之地。重返主体的关怀也是必须的毕竟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以人的自身解放为前提的发展。“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共同体与共同未来的导向在价值格局、文化领域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偏差,当前经济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对共享的理念的实现出现了怀疑,在更多的不确定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甚至是放弃。只有在对自身生活模式统一问题进行的思考,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依靠制度的完善来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坚持增强人民对于共享的获得感。“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共享的主体是人,作为客体的社会更不可缺少,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互相联结,所以人社会的活动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社会活动的结果。恩格斯这样论述过:“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进一步揭示了,单个的个体在基于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是实现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变共享的方式,真正做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才能实现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中更好的定位共享的可能。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
论公共领域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
我国政府微博网络舆论监督管理问题及对策
关于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究
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话语表达与公共领域失守
从广告的视阈看消费行为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微信新人际关系:沙龙还是广场